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品茶说茶》一书,最近已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笔者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就象喝一杯香高味醇的景宁金奖惠明茶,香气持久不散,回味无穷。我认为《品茶说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内容丰富,事物翔实对于茶的历史,是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强项。馆内主体建筑陈列大楼第一展厅就是“茶的历史”。本书浓缩茶史,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形象地描绘出中国茶叶历史的发展轨迹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茶史溯源部分,首先说明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曾有许多名称,如茶、诧、、木贾、苦荼、、茗、皋卢、茶…  相似文献   

2.
范海燕 《农业考古》2019,(5):269-271
《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一书是优秀的茶道哲学典范著作。本文从开拓新兴的茶道哲学的学科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着眼,将著作以大气高远的天地为红线,以品茶养心、事茶致知、修茶明德、援茶正伦、茶通天地的思路脉络为主线,以自然而现实的独特学术品格为基调,以“大益八式”融入中华茶道和哲学理论为实践路径作为突出优点,对《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这部学术专著进行了梳理解读,以对其理论、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做出客观公正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2):131-140
一.早期的茶具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而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本文节所指的茶具就是专指煮茶、饮茶的工具,即《茶经》所称之“器”。茶具就…  相似文献   

4.
访胜登高别有天 ,乘车缩地兴无边。贡茶遗址留奇迹 ,顾渚金沙第一泉。眼望茶丛香绿秀 ,口尝新茗味清鲜。宾朋欢聚谈茶艺 ,今日同夸紫笋仙。纪念茶圣陆羽诞生 1 2 70年徐荣铨嘉木生南国 ,春来发绿芽。苕溪陆处士 ,野寓入云霞。( 1)帝诏辞官好 ,《茶经》纸贵夸。千秋歌圣诞 ,万古品香茶。(1)唐至德间 ,陆羽隐居妙喜寺。诗一首品茶钱业未能忘 ,紫笋新芽唤客尝。陆为《茶经》才八斗 ,钟郎大著富篇章。无求到处人情好 ,积德宽容海大量。携手湖州风物美 ,苕溪秀丽胜三江。( 1)(1)荆江 ,淞江 ,六江 ,古称三江与茶友共游贡茶院遗址(3首)@徐荣铨…  相似文献   

5.
湖北茶泉     
冯祖祥 《农业考古》2002,(4):160-164
茶之为饮 ,传说起自于随州厉山神农氏部落 ,饮茶历史固为悠久。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前进。人们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 ,已逐步认识到水质的优劣 ,直接影响着茶汤的色、香、味的发挥 ,择水烹茶 ,尤为切要。陆羽在《茶经》中云 :“其水 ,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 ,拣乳泉 ,石池慢流者上。其瀑布湍漱 ,勿食之。久食 ,令人有颈疾。”“其江水 ,取去人远者。井水 ,取汲多者。”明·许次纾《茶疏》 :“精茗蕴香 ,借水而发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古人其言虽简 ,而于论水备至。湖北地处长江中上游 ,境内崇山峻岭 ,峡谷幽邃 ,溶洞伏流 ,茶泉分布…  相似文献   

6.
闽中名泉记     
陈龙 《农业考古》2000,(2):82-86,91
“名茶难得,名泉尤不易寻,有茶而不瀹以名泉,无茶也。”(明·徐渤《茗谭》) 名茶与名泉是相得益彰的。茶是饮料,其色、香、味的优劣要通过水的冲泡或煮渍来品定。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这便如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我国古代茶书中在论茶的同时,往往兼而论水。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专门研究用水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有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叶青臣的《述煮茶小品》;明季则有徐献忠的《水品》、田艺蘅《煮泉小品》;清代有汤蠹仙的《泉谱》等,上列…  相似文献   

7.
茶诗一束     
茶诗一束品茶品诗其乐无穷甲戌菊月,江苏省盐城市《瓢城诗词》与《学苑诗词》编辑部的同仁,小聚于街心公园茶社,边品茶,边品诗,即席唱和,其乐无穷。现选寻数首于后:嗜茶犹爱咏茶诗徐治嗜茶犹爱咏茶诗,倡导茶风颂盛时。握管沉吟茶作伴,品茶琢句醉东篱。一盏清茶漫...  相似文献   

8.
舒义顺 《农业考古》2001,(4):166-166
清代戏曲家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 :“茶性必发于水 ,八分之茶 ,遇十分之水 ,茶亦十分矣 ;八分之水 ,试十分之茶 ,茶只八分耳。”这充分说明茶与水的关系 ,水对茶的重要影响。谷帘招隐云雾茶 江西庐山康王谷中的谷帘泉 ,茶圣陆羽定为“天下第一泉” ,水质纯正 ,清凉澄澈 ,甘美醇厚 ,可谓“绝品”。庐山直照光短 ,气候凉爽 ,茶叶常年受云雾滋润 ,含单宁成份较多 ,叶质柔嫩 ,芽肥叶壮 ,郁香兼有清香。庐山云雾茶遇上谷帘泉甘露 ,如鱼儿得水 ,味醇、色秀、香馨、液清。招隐泉位于庐山观音桥东 ,陆羽评为“天下第六泉” ,其味甘芳 ,含有…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人民语言相通、血肉相连、习俗相似,品茗嗜好相同,闽台乌龙茶与闽北乌龙茶同根同祖。台湾茶的栽培源于福建,台湾茶叶是嘉庆年间,从福建引进武夷茶苗,因环境与气候适合茶树生长发育,始在亲朋中繁育传播开去,形成台湾名茶。清末连横在其《雅堂文集》对台胞饮茶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三州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以待客。”台湾人崇尚武夷茶,是他们豪华消费品。又说:“武夷之茗、厥种数  相似文献   

10.
品茶,到了宋代,已日渐趋于工艺化,不仅讲究茶叶的品质、茶具,更讲究用水。“茶神”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煎茶用水,以“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他认为“江水以甘胜,井水以冽胜,山水则兼而有之”。天下第十八泉,在湖南省郴州市南面7.5公里处的“会胜寺”,该寺建于汉代,主殿早已坍塌;侧殿上有宋理学家朱熹写的“清风明月”四字,字迹已模糊不清。“圆泉”因泉水从石壁的圆孔中流出,汇为圆潭。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中说:“圆泉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暖处水白且浊”形成非常奇妙的自然景观,人们称之为“圆…  相似文献   

11.
“水与茶串香”,“泉美茶香异”。古人为泡出好茶,不遗余力地寻觅甘泉活水。唐代茶圣陆羽,一生对泡茶之水作过仔细地研究比较后,在他的《茶经》一书中得出结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羽所说的“山水”,即山泉之水。因此,他将天下的山水名泉排定座次,共分20等,即:庐山康王谷谷帘泉第一,无锡惠山泉第二,蕲水县兰溪泉第三,宜昌石鼻山下蛤蟆泉第四,苏州虎丘山观音泉第五,庐山观音桥招隐泉第六,长江南零水第七,南昌西山东瀑布水第八,桐柏山淮河源泉第九,六安龙穴山龙池水第十,丹阳观音山玉乳泉第十一,扬州大…  相似文献   

12.
在《茶经》问世一千二百二十八年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将在《茶经》的诞生地举办第10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陆羽茶文化节,这一举措必将极大地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这一千二百多年中,研究茶和茶文化的著作层出不穷,茶文化的内涵得到深入的阐发,茶与文化的结合已从诗书画印扩展到小说、诗歌、音乐、舞蹈,几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领域,品茶休闲已经从宫廷、豪门走向市民社会,成为社会时尚。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研究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该是茶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表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一、传承科学精…  相似文献   

13.
7月1日 飘香的峨眉山茶峨眉山流行一句话:“大山深处有茶园.小巷尽头是茶馆。”住茶庄、赏茶景、品茶香、买茶品。已经是很多到峨眉山的游客的消费时尚。  相似文献   

14.
姚义泗 《农业考古》2005,(2):156-156
读杜甫《兵车行》,步其韵反其意而用之。茶馨馨,水漂漂,佳茗香馥味独娇。宾朋欢聚茶恭候,清香飘逸青云寮。欢谈携手眉眼笑,笑声弥漫歌如潮。座旁饮者问茶人,茶人但云品茗频!或从四季夏清和,便至腊月冬怡然。品时齿颊吻润喉,杯中香韵爽心欢。茶寮茶客心似水,品茶闻香意未已!君不知,九州茶魂万古留,江东闽浙园田里,瑞草遍野勃生机,茗芽翠绿春秋时。况复耕夫洒热汗,呕心沥血痴又迷。陆羽茶圣训,品评有宏论。继如卢仝诗,蔡襄编《茶录》,嗜茶儒佛道,民众沿成俗。酒倾贪婪恶,反是茗饮好。茶性清静养气神,高粱浓酒梦魂杳。君不见,华夏悠,古今饮者身…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茶道是人们通过感官来品赏茶的形、色、香、味,并由品饮茶进入到品悟人生、社会、自然乃至宇宙之道的方式和途径。可以说,茶是文人士大夫们通往"道"的方式之一,崇尚儒家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仁义礼智信,崇尚道家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自然与逍遥,崇尚禅宗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空寂无住的般若智慧。而茶本身所蕴含的俭、静、真的特质,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品格。  相似文献   

16.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7,(2):205-213
一.茶书定义与分类茶书定义典籍本指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茶文化典籍是指古代记载有关茶文化内容的图书,简称为茶书。茶书是指专门论述茶叶种植、加工、冲泡、品尝的古代茶学著作,也包括许多专门论述历代茶政、茶法和茶叶贸易的著作。但后者大多属于社会经济史和法制史范畴,如宋代的《本朝茶法》、《茶法易览》和明代的《茶马疏》、《茶马志》、《历朝茶马奏议》等,与茶艺专业没有直接关系,故就专门学习茶艺的作者来说,可暂不涉猎此类茶书。古代还有一些农学著作,如唐代《四时纂要》、元代《王祯农书》、明清的《农政全书》…  相似文献   

17.
天下第一泉     
缓酌中冷水,曾传第一泉。 如能作霖雨,沾洒遍山川。 清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据有关资料记载,天下第一泉有几处。如镇江金山“中泠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载,品泉家刘佰刍对一些名泉进行品评,水之宜茶者有七等,中持泉被评为第一(又名扬子江南零水)。故有“天下第一泉”之美誉,自唐迄今,其盛名不衰。文天样有咏泉诗云: 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 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 诗人陆游游览此泉时,也曾留下诗句: “铜瓶愁没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 诗人为什么发愁呢?因为汲取扬子江中“中拎泉”…  相似文献   

18.
池宗宪 《农业考古》2002,(4):275-275
品茶可以是轻松平凡事。也可以用心喝出清香和品味。品茶要得好滋味 ,贵在好茶、好水之外 ,还要有一颗对茶的好心情才能凝精聚神细细的由茶的实体抽离出意象 ;才能穿透茶的种植、制作工序找到滋味与含脉 !那么 ,深深解构茶的每一细节 ,便成为茶痴的基石。可惜的是 ,短缺了一份深入浅出对茶的认识与解析 ,就少了一份对茶集合天时、地利、人和多元变化的了解 ,就无法深思品茶原来潜藏了婀娜多彩的面貌 !《茶文化大系》是以一份尊敬茶的心情所编写 ,所筹划的 !是用最浅显的文字记述茶在多元变动因素中如何脱颖而出 ?并期待带给华人品饮艺术的一…  相似文献   

19.
湖北茶联     
湖北饮茶历史悠久 ,各地名胜、茶凉亭、茶馆等 ,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茶联 ,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拾掇于后 ,以飨读者。一、名胜天门西塔寺    周运恭胜迹二千年 ,只剩下古井斜阳 ,西湖夜月。倦游三十载 ,何处寻品茶陆子 ,走马支公。注 :天门 ,古称竟陵。西塔寺 ,在县西门外 ,覆釜洲上一名龙盖寺 ,又名广教院 ,唐代建 ,即僧积公得陆鸿渐处。走马支公 ,《图书集成》引旧志云 :“唐以前为禅院 ,相传晋支公住其中” ,即唐·裴迪诗“不独支公住”也。古井 ,即陆子泉 ,在县西北隅 ,一名陆羽茶泉 ,又称文学泉 ,陆文学井。唐·陆羽得此泉以试茶…  相似文献   

20.
由上海天天旺茶宴馆总经理刘秋萍女士编著的《中国茶宴》一书,不久前已由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今年4月29日—5月25日于江西省星子县举行的“天下第一泉国际茶会”期间首次与读者见面,60册《中国茶宴》被抢购一空。《中国茶宴》收录了刘秋萍女士多年来精心研制的被誉称为“中国第九菜系”的茶菜菜谱一百余则,除了详细文字说明外,还配以精美彩色图片,非常直观实用,书后还附有刘秋萍女士研刘秋萍女士在江西萍乡市举行茶艺茶宴讲演展示会上演讲究茶艺的心得体会──“秋萍茶语”和绿茶、功夫茶冲泡技艺,表明她不但是位茶菜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