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对农耕史特别是农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作用。如何充分利用、发挥农耕文物的史料价值,以及辨识一些伪造文物(赝品),是当前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考辨两件文物和一组赝品"文物",揭示了真实文物蕴含的农具史价值,揭露了伪造文物的破绽: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陶漏斗应当是风扇车(明器)上盛装、倾泻谷物的粮斗;山东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馆藏的一组"汉代农耕图"画像砖,有改造、沿袭已有文物图案的痕迹,结合其他疑点,可判定系今人伪造;江苏徐州汉文化景区汉画长廊的汉画像石"牛耕图"不但描绘了带有马鞍形的犁壁,还绘有迄今唯一的汉代"耒耜耕"画面,对农具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该画像石上"耒耜耕"全图的解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开耕仪式是西藏农牧区古老而隆重的节日。过去的开耕仪式上,各地都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唱主角,随着农业机械化在全区的普及,农用机械逐渐在开耕仪式上取代"二牛抬杠"。  相似文献   

3.
"代田法"作为汉代一种重要耕作方法,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但仍存在一些研究分歧与认识不足的地方。因此,本文分两部分对该耕作法中的几点要素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一、从现代耕作学定义和考古遗存两方面考察,"代田法"与传统意义上的垄作并非完全一致。二、认为农具"耦犁"包括开沟作垄的耕犁和播种的耧车,耕犁应是带有马鞍形犁壁的体重较轻、体形较小的铁犁;耧车即三脚耧。关于耕犁的使用操作则可能是一牛引犁,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使用一牛二人;耧车的操作应是一牛引耧,一人扶耧,使用一牛一人。  相似文献   

4.
释“薅”     
杨成 《古今农业》2010,(1):73-81
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探讨了从先秦到两汉这一时段内"薅"字字形字意的流变。从中发现"薅"字真正用于指代对固定农田实施"中耕除草"仅通行于汉代,及汉代以后的汉族地区农耕。此前的古"茠"字以及甲骨文中的""字,所指代的农事活动虽然也与除草有关,但它与真正意义上的"中耕除草"却存在着不容相混的区别。古"茠"字是指播种前在整地的同时除草,前后两个"茠(薅)"字所指代的除草农事作业,无论是操作时间,所使用的农具,还是具体的操作办法都各不相同。鉴于"薅"字不见于汉代以前的典籍,据此我们推断,我国固定农田的定型时间不可能早于汉代。这一结论不同于前人认定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发端于先秦时代的看法,导致前人误判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混淆了"游耕"与"农业"的本质区别;其二是,忽视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发达农业区所处的生态背景存在着极大差异。汉儒误将《诗经》中古"茠"字的本义曲解为"中耕除草",并将原诗句错改为"以薅荼蓼"。这就掩盖了先秦时代"游耕"农事操作的技术真相,从而将"中耕"的起源提前了八个世纪。  相似文献   

5.
正"双轨"制营销战略合作是一种创新销售模式。其一是硝基复合肥"凯龙""施途""祥瑞""恒丰牛""云之丰"五大品牌同轨运营传播。其二是凯龙楚兴化工集团沿着自己的轨道开发管理渠道客户,京云盛丰公司开发的"凯龙""施途""云之丰"品牌客户交与化工子集团公司。二者共同进行市场推广和传播,塑造品牌与文化,形成一个销售网络体系和二条市场渠道相交开发的管理机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汉代牛耕画像石的出土区域,多属农业开发程度较低的汉代边郡地区,在汉代农业较发达的关中、中原、成都平原等地却鲜有发现。大体上表现出一种牛耕画像石分布与农业发展程度呈负相关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缘由有二:其一,巨大的投入成本抑制了铁犁牛耕在内地的推广;其二,国家行为促进了铁犁牛耕在边地的推广。  相似文献   

7.
汉代蓄养有大量的牛只,国家虽然禁止屠杀耕牛,但对于大量淘汰的耕牛、肉牛、野牛等是可以屠杀的。屠牛卖肉当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行为。在汉代牛有着广泛的生产用途,如牛耕、拉车、杵舂等。养牛业的繁荣催生了几种与牛密切相关的职业,如牛医、牛经纪、斗牛等。在与牛密切接触的过程中,加深了汉代人对牛的思考,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化观念,譬如将牛作为祭祀的至尊之物、以牛的至尊衬托统治者的等级、把牛作为守护神和引领神等。  相似文献   

8.
从汉代画像石看汉代的牛耕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燕 《农业考古》2006,(1):132-135
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时代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推动这一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铁犁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乃至基本上普及于全国。铁犁和牛耕技术结合形成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生产力是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两汉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汉代重视葬俗,视死如生,所以。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多为表现人们生前活动的画面,其中,牛耕图在农业生产活动画面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汉代人们田间耕作场景和牛耕技术,本文拟就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的牛耕图来探讨两汉的牛耕技术。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水耕人为土的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定量化分类是国内外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本文应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方法研究浙江省水耕人为土的分类、分布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省水耕人为土可分为潜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等4个土类,包括铁聚潜育水耕人为土、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底潜铁渗水耕人为土、普通铁渗水耕人为土、底潜铁聚水耕人为土、漂白铁聚水耕人为土、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弱盐简育水耕人为土、漂白简育水耕人为土和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等10个亚类。出现的诊断层有"水耕表层""铁渗淋亚层""(铁聚)水耕氧化还原层""漂白层",鉴出的诊断特性有"潜育特征""盐积现象"。地形条件是影响水耕人为土土类分异的主要因素。浙江省水耕人为土主要属于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  相似文献   

10.
汉代人将常见色兔与白色兔视作不同的类区分对待,并以"兔"和"白兔"将其加以区分。今天习以为见的白兔,在汉代是很罕见的,文献和画像常有兔与白兔的记载和形象表现,但汉代人对兔和白兔持有的认识、态度和情感截然不同。通过对文献、实物及图像的分析,本文认为:兔和白兔二元区分对待,反映出汉代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想,是早期人们在与动物的互动中对其独特习性的观察及特定解释的结果,蕴含了推知和论辩传统,体现古代中国特有推类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1.
农史学界一般认为北方旱地农业"耕-耙-耢"相结合的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齐民要术》时期,然而《齐民要术》完整记载"耕-杷-劳"配合的耕作技术只出现三次,更多的地方只提"耕劳"而不提"杷"。因此,农史学界所持的观点还需要在深入分析《齐民要术》中"杷""劳"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确证。《齐民要术》"杷""劳"关系的考察,有助于从理性上明确认识"耕-杷-劳"旱地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也有助于深化古代耕作制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小麦是汝南县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8万hm2,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小麦产量和品质,笔者将多年"小麦高产创建""高产攻关"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如下:一、严把小麦播种质量关(一)精细整地,足墒下种采用旋耕犁地,3年一次深耕,耕深25cm左右,打破犁底层,其余2年浅耕,耕深20cm左右,要耕透,做到不漏耕,耕层深浅一致,上虚下实,表土细碎,下无架空暗垡。有墒的情况下要快收、快耕不晾表,随耕、  相似文献   

13.
一、减免耕保水技术. 在干旱地区和缺墒季节,采用"以松代耕"、"以旋代耕"、"高留茬免耕套播"和"贴茬免耕直播"等方式,可以增加水分人渗深度和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分流失(跑墒),节约用水.目前推广的"小麦免耕技术""水稻免耕抛秧"、板茬油菜和免耕大豆栽培等,都是以节水保墒和减少?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包括汉代画像砖石在内的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艺术.而对汉代画像砖石中农业图像的独特艺术价值至今尚无人专题论及.汉代画像砖石中的远古先民农业生产与生活的鲜活图象其造型剔具匠心,是我国传统艺术之瑰宝,蕴涵了独特而深刻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浅谈广西倒水出土的耙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年六月,在离梧州市32公里的倒水公社发现一座南朝砖室墓,出土了一批青瓷器和陶器,其中有不少陶制家禽,牛圈等模型器,值得注意是出土一件灰陶的耙田模型。对于研究南朝时期南方牛耕技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耙田模型较为完整,作长方形、长18、宽15厘米,水田四周均筑有田埂,中间纵贯一田埂,将耕地分为二块,一角设有漏水设施,田面有耙齿痕,各块站一牛一人,其牛较粗壮,鼻穿环,随牛后人俑刻画清楚,头戴尖顶帽,衣着与该墓出土的武士俑是一致的,两手似扶耙,形态生动(见照片,其中一俑复原)。  相似文献   

16.
分析农业电商领域外部因素及当前的市场分布,判断农业电商潜在市场价值,对比分析"一亩田""本来生活网""淘实惠"三大平台的商业模式,得出农业电商平台两大模式,一是农村绿色廉价商品流入城市,二是城市耐用潮流商品流向农村,得出结论,平台模式没有好坏,只有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实质是满足不同生活水平的人不同的需求,由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所处的阶段决定消费者行为。  相似文献   

17.
<正>1推行耕整全能农机手补贴的意义一个优秀全能的耕整、播种、收获的农机手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有重要的价值,其价值远远超出他自己收入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机手是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推行"耕整、播、收"全能农机手补贴制度,能激发一批优秀农机手脱颖而出,为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迫切需求和发展现代农业垫定基础。笔者认为国家政府拿出少量的资金,推行耕整播  相似文献   

18.
试析南阳汉画中的农业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南阳汉画中的农业图像河南省南阳市汉画馆王玉金汉代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农业的重要实物资料。学术界对于山东、江苏、四川、陕北等地汉画中的农业图像作了较多的论述,而对南阳汉画中的农业图像至今尚无人专题论及。笔者不揣浅陋,对此略作探讨。一、牵牛图据史书记载,...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西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古老的"二牛抬杠"耕作方式已淡出历史舞台。据自治区农牧厅农机处介绍,到2009年底,西藏农机总动力达到359.64万kW,比"十五"末增加175.64万kW,增长95.46%。全区各种农用机械达到11.05万台,农用耕、耙、播、收机具达到10.83万台。农  相似文献   

20.
<正>真正认识"碧护"是在2009年2月7日-8日"中国有机果业技术引进及应用研讨会"上。而在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牛堡屯小耕垡村刘俊峰家8亩小麦田、张家湾镇牛堡屯中街村刘桂玲家的小麦田对旱情实地考察与评估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了"碧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