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这一战略实施进程中,以高等学校特别是涉农高校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构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农业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地理区位、人才供给和心理认同方面的优势表现突出,但也存在学科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支撑作用不强、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对接不畅、社会服务破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困境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地方农业院校探索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效果的路径,应坚持农科主导,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全面振兴;"以本为本",创新培养模式,突破人才瓶颈;转变观念,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校地校企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架构,根据农户需求科学合理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统筹管理海量农机社会化服务数据信息,进而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以期提升农机管理水平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支撑。【方法】利用因子分析法,梳理用户对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的核心需求,划分平台功能模块,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平台架构;探索性地将服务蓝图理论应用到农机社会化服务中,描绘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的蓝图,展示农机社会化服务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梳理服务流程,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平台架构设计的完整性。【结果】因子分析结果显示,4个主要因子解释的数据变异均大于5%,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32%,可以提取4个主要因子,命名为平台管理优化功能需求、农机作业服务功能需求、农机信息服务功能需求和农机配套服务功能需求来综合表达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的功能需求。基于因子分析功能划分结果与服务蓝图描绘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流程,设计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架构。【结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农户对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日渐增加,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是大势所趋,未来还需深入研...  相似文献   

3.
地方农业院校要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作用,必须提高涉农专业本科教育质量,扎实做好农业各类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山东农业大学认真落实全国本科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本为本,在加大农科类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农科专业优化调整、创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科类人才教学培养质量、加强农科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五个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高校力量。  相似文献   

4.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科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要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新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求、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等不同维度深入理解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地方农业高校在新农科建设中要树立核心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与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融合、坚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融合、坚持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互相支撑紧密融合、坚持高校专业改革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紧密融合、坚持高校与区域发展紧密融合。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教育改革实践为案例,进一步探讨地方农业高校新农科建设的具体路径:把立德树人作为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根本、扎根东北服务东北突出新农科建设与行业企业协同,以学生为本重点关注学生阶段成长发展目标、强化专业自评估实现专业动态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注重四个教育模块融合、突出学教融合实现学生学习回归与教师教育人回归融合。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应不断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农科人才的迫切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靠人才,这为人才提供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潍坊科技学院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办学宗旨,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创新、丰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寿光模式”的新内涵,探索构建了“多学科交叉”“学研创融合”“科产教一体”“校地企联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农科人才“U-G-R-E”培养模式,切实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问题,逐渐摸索与实践出一条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农科人才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增加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加强供需对接为着力点,以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为目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农技咨询与专家服务系统、农技咨询小程序,探索"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新手段,构建起农技专家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提高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系统采用B/S结构,MVC设计模型,基于JAVA技术体系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科技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厘清农业科技需求是开展科技创新、对接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315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梳理了农户农业技术成果采用现状,分析了农户农业技术需求程度、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总体的科技需求结构、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心理顾虑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意愿方式等,探讨了农户农业科技需求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对分散化的个体需求进行甄别和筛选,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和经营性农技服务部门的作用,促进成果转化要素与农业生产要素结合,建立以成果转化应用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农科建设应当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开展,高校大力推动新农科建设有利于培育卓越的农林新人才、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并且满足乡村新农业发展。传统农学呈现学科结构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产教脱离现象突出的特点,必须尽快转型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革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构建政产学研共同体是破解传统农学发展瓶颈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推动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新农科建设顺应新科技革命和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肩负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根本,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全球农业,以学生为本,回归本科教育,注重利用新科技革命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农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农技协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而农村产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科技支撑.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在我国农技推广中起着中介作用,为了提升基层农技协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该文以安徽省农技协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技协处在萎缩转型期,组织形式基本完善,但大多名存实亡.在政策、市场、技术的推力和科技推广、乡村振兴科技需求的拉力作用下,农技协服务内容应由单一技术服务转向多元的产业促进,组织形态由单一转向多元"农技协+",服务模式由单纯的为农户个体服务向为农户个体和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工作方式由实体空间向"实体空间+网络空间"、技术经济服务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提升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11.
涉农高校图书馆具有农科人才培养主阵地信息中心、文献资源丰富、服务形式多样等优势,但仍存在与乡村振兴需求契合度不高、缺乏乡村人才培养创新性机制、应用实践能力不足、参与度贡献度不够等问题。涉农高校图书馆可以从服务教育改革提升乡村振兴人才质量、发挥知识信息服务平台作用支撑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走出去”到农业农村一线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应进一步强化责任使命和工作规划,建立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新机制新模式,强化服务乡村振兴人才的支撑保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从微观农户需求出发,通过浙江省平原、海岛、山区三类乡村农户福祉问卷调查,测度农户主观福祉水平,明确农户主观福祉水平的地理分异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浙江省农户进入了以社交与休闲为主导的福祉需求阶段,安全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已得到了满足,但对社会服务仍有较大需求;二级福祉指标评分排序依次为:可持续功能、基础功能、发展功能、和谐功能;平原、海岛、山区三类乡村间的福祉评分差距较小,应鼓励部分乡村成为“先富乡村”,总结有效经验,带动其他乡村实现共同富裕;三类乡村农户福祉评分排序依次为:平原类乡村、山区类乡村、海岛类乡村;农户福祉的主导影响因素趋于一致,收入、休闲、社交、就业、社保等成为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3.
基于供需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就河北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及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科技服务的需求强烈而多样,有着较强的购买意愿;农户技术应用风险承受力较弱,但风险规避方式呈现积极变化.科技服务供给明显不足,供给满意度不高,农户给予较高期望,但农户信赖和认可的科技服务供给主体初现多元化趋势.最后,提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也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但当前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的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林高校作为培养涉农人才的重要力量,具有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优势。鉴于此,本文从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分析了农林高校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现状,剖析了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人才供需不匹配、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并从创新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路径、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和塑造实践创新能力、主动对接人才市场需求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完善农林高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5.
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从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上精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成为涉农高校的历史责任、重要使命和重大机遇。2018年,山东省依托省内农业高等院校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政策期望以公费教育为切入点,破解市场配置优秀人才资源流动不畅,致力于解决乡村振兴涉农人才短板问题。文章介绍了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在深化农科生教育改革,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以期为其他农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农科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农科研究生的供给现状与现代农业发展对高层次农业人才的需求间存在一定的错位。因此,须综合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供需需求进行系统思考,探究构建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思维创新”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型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更好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等农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诉求。  相似文献   

17.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植物生产类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高质量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目标,全力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主旨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引领,探索构建适应新农科建设需要的“1+3+3”植物生产类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高素质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动力与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是“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重要发展目标之一,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具有逻辑一致的可能,但地方本科高校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存在失调现象,两者之间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数量不匹配,学生就业能力与乡村基层实际需求错位,无法有效满足未来乡村人才振兴需求。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体现为构建“三融三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政府、企业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地方本科高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整体水平;提升地方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产业新活力。  相似文献   

19.
《农村新技术》2022,(11):42-43
<正>为加快新农科建设,教育部日前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五大领域共设置了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明确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学位授予门类、修业年限等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主要引导涉农高校深化农林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的农林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建模式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了有效地满足农户的技术需求,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必须要解决两个主要的问题,即有效供给的问题和资金筹集的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技术供需之间的对接,除了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规模,调整投入结构外,还须采取措施鼓励农村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发展,以有效的提高技术供需之间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减少供需之间的交易费用和有效解决农户采纳资金的筹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