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香港茶文化掠影福建农业大学林更生一、茶叶与香港历史香港并没有出产什么名茶,论饮茶之道也远不及闽粤讲究,然而,如果深一步研究香港的茶文化,就会发觉香港的历史与茶叶关系密切。闽粤人喜欢说“一杯茶,一支烟,香港历史说半天”的顺口溜可以看出,确实它们之间存在...  相似文献   

2.
茶文化史的研究占了茶文化研究的最大比重。因此,对茶文化史研究的方法不断加以研究改进,以寻求更加科学化的、有成效的研究方法,对于将整个茶文化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是十分重要的。一、中国茶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不管是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及现实状况来看,中华各民族都有曹灿烂的茶文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在看到汉族对中华茶文化体系的形成做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应认识到许多少数民族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中国茶文化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这应是中国茶文化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正>"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为国饮,湖南为先"。湖南省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生态环境好,气候适宜,茶叶自然品质好,品类齐全,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近年来,在"建设茶业强省,打造千亿茶产业"的目标指引下,湖南省茶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茶叶产业兴旺、茶文化繁荣的欣欣向荣景象。2014年,湖南省茶园面积达到13.2万公顷,茶叶产量18.7万吨,茶业综合产值达到540亿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茶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和研究它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法】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茶文化旅游的背景、内容及其实践,探讨与分析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的关系。【结果】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以物质性实体文化为载体.包括茶的发现、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的习俗、饮茶艺术、茶的礼仪、茶的科技成果等,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结论】茶文化旅游使茶业带动旅游.又以旅游促进茶产业,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向人们普及茶的知识、促进茶消费.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武陵山民族地区茶叶地理标志与茶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陵山民族地区,是历史悠久茶区,具有"湖北第一历史名茶"蒸青绿茶恩施玉露等历史名茶的古老制茶技艺,有丰富的茶叶地理标志与茶文化遗产资源。该民族地区茶叶现有8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7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其中的三种名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有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该地区茶文化有1项国家级、9项省级(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武陵山民族地区茶叶地理标志与茶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并提出了8点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了茶树和利用了茶叶。茶叶由最初药用到成为世界性的饮料,至少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茶的发现和利用是我国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茶是与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密切相连的,体现民族意趣、心态、习俗以及某些生活方式的文化。人们对茶的认识和广泛利用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而唐代的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对茶的认识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深刻的论述,对发展我国茶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陆羽和他的《茶经》是茶文化中具有世界影响的茶学历史人物和历史文献。研究陆羽的《茶经》不仅对发展我国传统茶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创造具有  相似文献   

7.
论普洱茶与布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洱茶与布朗族密不可分。布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云南独有,是人口不足10万的较少民族,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才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以及保山市等普洱茶文化区。布朗族在普洱茶的茶树驯化、茶叶栽培、种植、加工、品饮、宗教、民俗、人文等方面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茶的故乡,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本研究以茶和文化为主题,探讨建设集茶叶研究和生产示范、技术培训、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兴的现代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研究内容包括:设计及建设茶科普长廊,茶科技、茶文化演示厅,茶产品展示厅,茶树品种园、资源圃、高产茶园,茶叶茶树繁育、采摘、加工体验区;设计与实施茶艺、茶餐厅;整理形成一套茶产业、文化科普教材.旨在探讨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布朗族与基诺族茶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布朗族和基诺族2个云南特有且人数较少民族的族源、生态环境、种茶历史、茶俗4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布朗族和基诺族千百年来以茶为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茶叶都是两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重要的农业生物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农村新技术》2011,(3):6-6
专家指出,推广中华茶文化,推动我国茶产业发展,应以文化打头阵,走食品工业发展之路。一、业界:茶产业发展应以“茶文化”打头阵 据了解,中国饮茶文化历史悠久,但是目前却没有国际知名的中国茶品牌。业内人士认为,中西方截然不同的茶叶消费模式和关注重心,是导致中国茶叶品牌走不出国门的重要原因。对于茶叶消费,西方人更关注的是“健康”,茶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得到推广和接受。  相似文献   

11.
彝族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烤罐茶”习俗是彝族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传统,是彝族火塘茶艺与地域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彝族人的观念中,“茶”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蕴含着他们图腾崇拜意识、待人接物的礼仪文化和民族之间凝聚力的表达等多种文化因素。新时代背景下,彝族的烤罐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传承,也蕴含着现代人的养生观念。本文以楚雄彝族烤罐茶习俗为研究对象,探索现代生活中的彝族烤罐茶习俗的传承发展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三道茶悠久的发展历史、考究的泡茶过程和独到的敬茶习俗展现出白族和谐和包容的美德。白族人充分发挥三道特色茶水的物质功用的同时,还融入了农耕智慧与生命教育,从而赋予了三道茶精神价值。本文认为“物”始终在三道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承三道茶文化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三道茶中不可缺失的“物”,传承和发展好三道茶中蕴含的包容的传统美德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中华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历史茶文化尤其是历史典故,大多需要重新解读,只有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有针对性且有说服力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扩大其在世界范围的价值认同。基于此,本文以“以茶代酒”为例,将其置于茶和天下的语境下,在重温这一历史典故的基础上,从增加中华茶文化魅力,促进历史茶文化的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以茶代酒的当代价值或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体现,并根据全球化与茶文化传播的需要,从增强自信性、构建“同型性”、抢占先机性、设计备选性等方面,提出了如何通过以茶代酒,推动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实现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4.
唐宋时期,隐逸文化与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同处特定历史时空,共存共融、互动互构:一方面,隐逸文化重心向“生活之隐”转向,其物化载体的选择、社交需求,促进了茶诗、茶礼、茶事等茶文化的全面发展,使得茶成为真正的国饮;另一方面,茶以“南方之嘉木”的自然物质属性、“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人格化精神属性,成为推动“生活之隐”的最佳媒介,最终使得隐逸精神沁入国民人格之中。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ral history of farming in the Southern Yangtze Valley in China,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pre-liberation to recent market liberalization. Using the stories and observations of 31 elderly residents of a small water town,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hard labor of traditional farming practices and the acquiescence of many when, post-liberation, they could leave farming for better-paid factory work. However, in a departure from conventional analyses, these oral histories suggest that the co-dependency culture of traditional farming has broken down, and farmers are unwilling to return to the land and continue farming. The changes in knowledge cultures of local farmers in recent decades are not likely to lead to pathways to working with incoming modern “outsider farmers,” nor able to be blended with potential new “urbanite” knowledges of those who might wish to increase organic farming. The current knowledge cultures of these farmers has shifted as needed to the optimization of family unit needs, naturally leading them to urbanization and the relinquishing of their ties to the land. For cultural rather than economic reasons, these farmers see themselves as the last peasant farmers of Tianshanzhuang.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报道了饭豆(Vigna umbellatta)和绿豆(V.radiata)的染色体核型。饭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 k(2n)=22=20m+2sm,属“1A”型;绿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是 k(2n)=22=22m,属“2B”型。通过两种核型的比较认为:饭豆和绿豆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演化的问题,可能是由同一祖先衍化而来的两个分支。其次,通过对6种不同的预处理液效应的分析和研究,筛选出最佳的配方,并就其作用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唐代繁荣昌盛的社会形态、迅猛发展的茶业、日益繁荣的茶文化、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活跃的外交活动及僧人频繁的互访留学等各种有利因素,为唐代茶及茶文化向外广泛而有效传播提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运输和外交往来等诸多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平台。唐代茶及茶文化向外传播不仅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及海外诸国的饮茶文化习俗的形成及茶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唐朝和这些地区间文化、科技、贸易、经济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潘城 《农业考古》2020,(2):45-50
长期以来茶文化学术界对茶与艺术领域的研究,往往是对以茶为题材的各种艺术作品的收集,从而进行历史学角度的研究。涉及茶美学方面的研究又往往停留在诸如“精行俭德”“廉美和静”等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与道德范畴上。实际上,茶文化的艺术是茶美学的外在表现,而茶美学也正是茶千百年来始终成为经典艺术主题的内在原因。本文在将茶文化艺术分为书画、音乐、雕塑、建筑、戏剧、文学、影视、茶席、茶器九个大类后,通过解读茶艺术作品来探讨茶美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人口较少民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中的特殊群体。这些民族经济社会发育的迟缓,不仅影响到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影响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改善边疆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加快其经济发展速度已刻不容缓。文章以云南独龙族为例,在实地调查获得反映其经济发展现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独龙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陈青松 《农业考古》2020,(2):156-161
作为国饮,茶不仅可以上升为茶道,也可以沁入日常。在杭州地方的民间文学中,有不少是以茶故事、茶歌谣和茶谚作为书写对象的。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本地茶叶知识的一个感性认识和初步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杭州茶业经济在当地的重要性。总结民间文学中的茶事文字,可以深刻感受到茶文化印记触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也就可以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茶文化的点点滴滴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