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西进运动作为一次大规模的向西移民和垦殖过程,在美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是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过程。西进过程中,白人对印第安人采取欺骗和屠杀相结合的政策,一步步地将印第安人赶到为其划定的狭小的保留地内,这是一个历史悲剧,也是美国历史上洗涮不去的污点。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大众文化表达了美国大众包括精英阶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文化生活方式,它的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霸权意识和种族主义倾向。华裔作家赵健秀在他的两部长篇小说《唐老亚》和《甘加丁之路》中,通过互文、戏仿、反讽等手段消解、颠覆了大众文化中的种族刻板印象,不仅如此,他还挪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以重塑属于华裔男性的文化偶像,希望华裔能主动积极地介入大众文化,操演自己的华裔美国人特色。  相似文献   

3.
《宠儿》和《最蓝的眼睛》都是出自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之手,两部作品虽然创作于不同的年代,但是两部作品都极其深刻的揭示了在美国种族压迫的前提下,黑人文化传统与白人文化霸权的矛盾与冲突。《宠儿》深刻的揭露了蓄奴制下对黑奴肉体以及精神的折磨,《最蓝的眼睛》通过小女孩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揭示黑人文化在霸权文化影响下的迷失。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中对托尼·莫里森的这两部作品中的三代黑人进行分析,他们生活在白人的文化霸权之下,身体与心灵同时饱受折磨,这些饱受折磨的残缺的灵魂在一代代的延续,同时也暗示了黑人悲剧的不间断性。  相似文献   

4.
外来种质对玉米改良的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原产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秘鲁一带,当地印第安人栽培玉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玉米从野生状态被驯化成目前的栽培类型,大约有4500年历史。玉米在其多样性中心经历漫长的进化与栽培过程,形成了丰富的品种资源。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种质库中保存着从46个国家搜集来的大约1.3万份玉米种质。根据总的遗传成分和亲缘关系,这些材料分属约250个种族。但在美国只利用了1个种族群(2个种  相似文献   

5.
黑人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曾一度被认为标志着种族主义在美国的终结,美国进入了"色盲"时代。在"色盲"时代,不同种族和族裔的人们平等地生活,种族不再是影响个人生存机会的因素。事实证明,种族歧视并没有终结,而是以更隐蔽的形式存在于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司法等各个领域,影响着超过美国人口三分之一的黑人等少数族裔。"色盲"时代的种族歧视是历史、种族优越论、社会制度和现实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目前美国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的状况下,黑人等少数族裔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少数族裔内部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了种族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6.
远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居住在当今美国领土的印第安民族(如Hopis人)已将野生向日葵驯化为栽培向日葵。今天,人们在美国依旧可以找到野生向日葵以及向日葵属的一些野生种,如Helianthus petiolaris和H.argophyllus等。古时的印第安人既是向日葵的种植者,也是向日葵的育种者。他们从有分枝、小花盘、  相似文献   

7.
1.美国农产品市场的发育 1.1农产品市场的产生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印第安人是开发美洲的先驱,今天在美国广泛种植的玉米、烟草、马铃薯、花生等农作物,大约有1/3是源于印第安农业.在欧洲殖民者来到北美大陆以前,印第安人处于原始公社瓦解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以渔猎为生,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品种很少,数量有限,水平不高,此时的农业市场并没有出现.在欧洲殖民者来到北美以后,他们带来了种子、禽兽、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带来了当时欧洲的生产关系,包括占领土地的贵族、开荒种地的农民、工商业者、雇佣工人和不同形式的奴隶以及商品货币关系.这是北美大陆农业商品化起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神秘的河流》是澳大利亚和解小说的代表之一,凯特·格伦维尔基于自己白人祖先的经历重塑了英国罪犯索尼尔扎根于澳大利亚的殖民历史。作为大英帝国的"弃儿",索尼尔被流放至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地志空间的移动与人物身份的重建同步进行,土著与白人殖民者二元对立的社会空间的形成与帝国殖民体系相伴而生,最终土生土长于澳洲的白人后代打破了二元对立,第三空间的开创试图为种族和解作出新的诠释。《神秘的河流》作为新历史书写浪潮的典型,将空间叙事、殖民历史和种族矛盾交织在一起,达到了小说叙事的空间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吉祥百合     
民间习俗:在民间,百合是吉祥的象征。由于百合的鳞茎由众多的侧生鳞片组成,且“百合”二字含有“百事合意”的意思,所以喻意和睦、团聚。喜庆节日人们常以百合作为馈赠礼品,百合遂成为中华民族的吉祥之物。  西方传说:亚当、夏娃因受蛇的诱惑,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夏娃悔恨的眼泪落地之后,开出的就是这洁白芬芳的百合。在西方,百合象征纯贞的少女,隐喻圣母玛丽亚。  民间故事:在美国印第安人聚居的犹他州,曾出现过一次大饥荒,印第安人的玉米颗粒无收,逃荒的人四处寻找野百合充饥,才避免了种族的灭绝。因此犹他州有一个有趣的立法:…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科的长篇小说《典仪》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主要包括:用泰尤心灵康复的复杂历程作为主要情节来彰显回归自然、回归社群有助于心灵健康的哲理;谴责人类中心主义者对印第安土地的侵占和戕害;宣扬印第安文化的生态智慧尤其是农业智慧。这些生态思想对当今我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印第安小说家希尔科的长篇小说《典仪》中所蕴含的印第安人的生态智慧和奈斯所提出的深层生态学高度契合。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太尤的疏离过程来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并通过探究太尤的自我实现过程来说明印第安的生态智慧,为我们现代人类解决所面对的生态危机带来了重大启示,有着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1607年白人登上北美大陆后,殖民者们在驱赶和杀戮印第安人的基础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其中在农业上被称为"世界粮仓"。但同时,这种自由放任的土地开发政策,也极大地破坏了北美大陆的原始自然风貌,造成了惊人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土壤侵蚀。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大自然疯狂的"尘暴"的报复下,才开始重新审视和变革过去的农业政策,通过采取土壤保护、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等措施,治理农业环境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逐渐形成了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为了维护生态环境、寻求生态平衡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黄河水土保持文化是在认识和调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形成并沉淀的一种生态文化。它的实质是在人与水、人与土壤、人与植物的和谐共处的过程中所创造、总结和积累的优良传统、方法和经验,引导人水和谐的价值观念,创造出适合人类的生存居住环境。因此,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群众的文化意识,即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人了解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充分发挥自然优势,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生存环境。因此,以新时代黄河水土保持文化作用与建设为主题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TCGA乳腺癌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存分析模型比较不同种族乳腺癌患者总生存差异,以及不同种族乳腺癌患者接受放疗和未接受放疗的生存差异,并进一步采用单基因交互作用模型初步筛选放疗敏感性基因标记物。结果表明:高加索白人乳腺癌患者较非洲裔美国人乳腺癌患者生存率高,存在显著的种族差异;高加索白人乳腺癌患者对放疗不敏感,而非洲裔美国人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放疗和未接受放疗2组间存在显著生存差异,提示非洲裔美国人乳腺癌患者对放疗敏感;针对高加索白人乳腺癌患者,采用单基因交互作用模型初步筛选出部分放疗敏感性基因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农业考古》2021,(3):198-205
北美进入殖民时期后,印第安人仍然维持着他们的农业,并发展出有特色的农区,其农具、农技也有进步,还吸收了旧大陆农业带来的新元素。北美早期移民也受益于印第安农业,得以生存,且在其基础上发展出殖民地农业。随着时间推移,殖民统治对印第安农业带来冲击,传统的耕作方式受到挑战,甚至遭到破坏,最终被北美新农业所取代。尽管如此,印第安人对北美农业发展、世界农业交流所做出的贡献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6.
《他们眼望上苍》是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经典之作,近年来一直受到广泛的推崇和关注。本文选用了后殖民主义话语中的术语如双重意识、双合意识、种族、文化建构等来分析乔、茶点和珍妮追寻种族身份的不同历程,从而揭示出处于黑白文化之间的美国黑人的真实身份。  相似文献   

17.
很久以前,有一群印第安人遭遇白人驱赶,处境十分危急。一天,酋长将族里所有的人召集在一起商议对策。他说:"我这里有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坏消息。"族人中间立即出现一阵骚动。酋长说"我们已经是一穷二白了,除了水牛饲料外,已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大家听完,  相似文献   

18.
正第一章东南亚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橡胶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马拉岳西部地区,当地印第安人把橡胶树叫做"眼泪树",并用土法制作成盛水器、橡皮球等橡胶制品。在十五世纪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航海的过程中,将天然橡胶的知识陆续带到了欧洲。但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人们对天然橡胶的认识和应用仅仅局限在其防水的特性,天然橡胶的应用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直到1852年,美国化学家查尔  相似文献   

19.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生成是网络文化发展规律、网络环境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三位一体的过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现实与虚拟的共生、人与网络的互动共同推动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从知、情、意、信、行矛盾转化的角度看,网络环境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表现为认知的“选择性扩张”、情感的“蝴蝶效应”、意志的“从众流瀑”、信念的“涨落突变”和行为的“群体极化”。科学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网络传播与网民接受相结合、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的出现,形成了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相和谐的新景观,具体体现在网络文化环境下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提、网络文化环境下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以及网络文化环境下人的自然生态的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