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21,(1):80-83
基于2017—2019年河北省11市的分地区城乡调研数据,通过构建非平衡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全省居民液态奶消费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液态奶价格水平和消费者家庭收入对城乡居民液态奶消费的影响均比较显著,而消费习惯和偏好以及受教育程度对城乡居民液态奶消费的影响则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性,对城镇居民液态奶消费的影响显著高于对农村居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方法,从医疗保险参保地差异的角度实证分析医疗保险对农民工消费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研究认为:在流入地参保会明显增加农民工消费,且对老生代群体影响更加显著;而在流出地参保会抑制农民工消费,且对新生代群体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工资清偿等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同时,农民工进城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化的主流,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障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将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城市化的背景下着力探讨了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意义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1979~2012年的经济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城市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有较大影响,城市化水平和农村居民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城市化率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城市化率是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格兰杰原因。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既不同于城市人口也不同于乡村人口的新型群体,自我身份认同模糊化倾向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城市的适应能力。该文通过归纳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从社会舆论氛围、国家制度、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方面入手,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以期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困境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代伟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3):14-15
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在城市化背景下着力探讨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意义、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并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主要从社会保障体系和市民的理念两方面分析存在的原因,最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农村新生力量,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与父辈不同的价值观。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是其城市化内驱力,知识结构是其城市化基础,国家的政策导向逐渐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对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虽然仍受到农村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但城市现代文明生活的经历,也使得该群体的体育消费意识、消费水平和消费特点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应对进城农民工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行积极引导,以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现代消费方始. 相似文献
10.
11.
城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进城务工,其收入分布随之也发生了变化,这将对我国的粮食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利用广东、浙江、山东、四川、河南和北京6省(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不同收入组农民工食物消费的收入弹性,探讨收入分布格局变化对农民工食物消费支出的影响,揭示农民工的食物消费特点。结果表明,收入分布格局不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提高时,食物消费支出和各类食物消费量会显著增加;仅低收入农民工或仅高收入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提高时,食物消费支出和各类食物消费量也会增加,但增幅较小;中等收入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提高时,食物消费支出和各类食物消费量的增长幅度最大。此外,将各类食物折算成粮食后发现,农民工的人均粮食消费量既高于农村居民,也高于城镇居民。因此,在制定粮食安全政策时,既要考虑农民工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差异,也要充分考虑农民工收入分布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民工是否能在城市生存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长期转移的实现起着根本性作用。培训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主要途径。目前进城农民工接受培训教育的机会仍然很少,培训教育效果也并不理想。建筑业是吸纳农民工的主要行业之一,民工学校是建筑业特有的一个农民工培训教育平台。本文以杭州市建设工地民工学校为例,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其在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上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在民工学校参学次数、对授课形式和课程内容的满意度等与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艳苏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8):105-107
通过对保定市农民工文化生活方式、文化消费支出、文化需求意向的调查分析,揭示了农民工文化消费现状与特点;从文化市场的供给者、消费者、管理者3方面论述了当前农民工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于农民工文化消费特点的市场培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就近务工提升了农民工城镇化意愿吗——基于贵阳市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三个1亿人"提倡的就近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否可行取决于农民工是否具备就近城镇化意愿。本文基于务工距离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以欠发达地区贵州省贵阳市1 026份农民工调查数据为依据,使用Oprobit模型和PSM模型,分析了务工距离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务工距离显著影响个体的留城意愿,当务工距离越远时,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相应越低,这一结论在克服选择性偏差后依然成立。务工距离也对农民工的家庭迁移行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务工距离越远农民工越不大可能实现家庭式迁移和城市稳定定居。研究阐明了支持就近城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尊重农民工主观留城意愿、重点关注原户籍地与打工城市较近的农民工和吸引劳动力就近务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回乡建房动机及其类型分析——基于福建省农民工流出地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动机的概念框架,构建农民工回乡建房动机若干维度,开发回乡建房动机测量量表,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在福建省农民工流出地的问卷调查数据,提取农民工回乡建房动机公因子,并对各类动机内涵进行理论解释;同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回乡建房农民工进行动机类型划分。研究发现:按强烈程度,农民工回乡建房的6种动机由强到弱分别为:"改善家人居住条件"、"保值增值规避风险"、"为自己未来返乡做准备"、"建房娶亲结婚"、"展现身份实力"、"维护成员权利"。按照影响建房动机产生的外部诱因和内部需求可以将农民工分为3类,即"外部诱因驱动型"农民工、"内部需求驱动型"农民工和"内外混合驱动型"农民工。其中,受外部诱因驱动而回乡建房的农民工占比较大。从中可以看出,农民工回乡建房较少是出于内部需求的主动安排,更多的是一种受到外部诱因驱动的被动选择,抑或称之为"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陕西省西安、咸阳、渭南、宝鸡、汉中5市的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包括居住条件、经济状况、职业发展、社会关系、基本权利和心理认同等6个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测算了各市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探讨了不同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市在农民工综合市民化程度和各维度的市民化程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汉中农民工市民化综合程度最高为48.09%,西安最低为40.59%;各维度市民化程度中,基本权利市民化程度差异最大,5市极差为25.55%,居住条件市民化程度差异最小,但5市极差也达10.49%。年龄、文化程度、个人收入水平、地区收入水平等因素都影响着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但各影响因素对市民化程度的不同维度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流动视角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民工流动的视角来关注其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完善问题,分析了现阶段农民工流动的新特点,阐述了
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即在体系上高度碎片化覆盖面和保障水平还处于低水平阶段的野一高两低冶的特征,在此基
础上,分析医疗等主要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险衔接状况等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
并提出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刘建峰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2):51-53
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工资水平低和居住条件不好,难以享受城市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是制约农民工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民工应提高自身素质,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弊端,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工会组织,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李喜梅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1):65-67
由于城乡地域之间巨大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因素的差异,使流动儿童对自身角色、群体边界、社会关系、他人关系认识模糊,缺乏社会归属、孤独自卑心理强烈,应整合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使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平、和谐、友爱的环境中快乐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陕西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特征和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作用,陕西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特征是依托传统农业,发展种植养殖业的规模化经营;依托本地资源,发展建筑建材和农产品加工等企业;依托小城镇,发展餐饮旅游等服务业;依托外出务工奠定的资本基础,实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转变。陕西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作用是:以创业促进就业,拓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的途径;把优势资源引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间差距;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了建设现代农业步伐;通过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批较高素质的人才;把创业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