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笔者根据电子商务在网络经济中发展的形势,结合陕西泾阳茯砖茶产业发展及销售等方面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泾阳茯砖茶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根据其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陕西茯砖茶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北宋神宗熙宁年茯茶在泾阳问世,起初为散茶。明洪武元年茯砖茶在泾阳问世。清代和民国年间,茯砖茶在陕西盛行。1950年中茶公司按照中央政府政策精神就"红星"牌茯砖茶向全国发出通告说:"人民茯茶"品质优良,滋味醇厚。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泾阳茯砖茶概况,从地理标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保护、商标权、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等方面,分析了泾阳茯砖茶的农业知识产权,并从知识产权、传统知识、农业科技、茶马古道文化、"一带一路"战略等方面,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该边销茶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对策。  相似文献   

4.
泾阳茯砖茶是陕西唯一的黑茶类产品。该文对泾阳茯砖茶生产企业,分别从企业数量及产量的增长、整体销售总额及重点企业销售额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最后提出了几点发展见解。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学研究报道,灵芝是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珍贵药物,尤其在预防衰老和老年性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灵芝的有效成分非常丰富,达150种之多,因此,灵芝产品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茯砖茶与普通黑茶相比有其独到之处,茯砖茶中有一种独特的成分,即茶中有金花,金花是茯砖茶特有。金花学名叫:冠突散囊菌,茯砖茶必须有"金花"。除了茯砖茶,在自然界只有在千年灵芝中曾发现过它。因此,把茯砖茶和灵芝按比例有机地融合到一起生产一种极品黑茶-灵芝茯砖茶。灵芝茯砖茶,它融合了灵芝与茯茶的特点,"金花"数量增加,茶的品质提高。茶色橙红透亮,气味芳香醇正。以全民健康为理念,倡导广大消费者常饮用灵芝茯砖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湖南和陕西两个产区25个茯砖茶样品挥发性物质组成,为茯砖茶的鉴定、香气成分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顶端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进行25个湖南、陕西茯砖茶样品挥发性成分的提取、鉴定,并利用保留指数(RI)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和比对分析。【结果】25个茯砖茶样品共鉴定出10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A类陕西茯砖茶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38.47%)、酯类(28.49%),B类陕西茯砖茶和C类湖南茯砖茶以酮类、醛类、醇类为主,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21.62%,16.29%,17.33%(B类)和26.30%,16.62%,12.78%(C类)。形成"菌花香"的关键成分包括呈药草香的水杨酸甲酯,呈木香、花果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呈紫罗兰香气、木香的α-紫罗兰酮和β-紫罗兰酮,呈玫瑰香和果香的香叶基丙酮、香叶醇,具有陈味的5,6-环氧-β-紫罗兰酮和呈木香的二氢-β-紫罗兰酮等。【结论】A类陕西茯砖茶与其他样品差别显著,其余陕西、湖南茯砖茶无明显地域差别,挥发性物质组成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7.
以2014年、2012年及1984年3个不同年份生产的安化茯砖茶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茯砖茶中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GC-MS测定,并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对不同年份安化茯砖茶的典型香气成分进行筛选。结果表明,3个不同年份的茯砖茶共有44个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醇类7个、醛类10个、酮类7个、酸1个、酯类4个、烷烃11个及其他类4个,主要以醇类、醛类、酮类和烷烃类为主;不同年份的茯砖茶香气物质差异较大,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醇类物质含量呈增加趋势,烷烃类和醛类物质含量呈降低趋势;有典型木香的1984年产茯砖茶,其醇类物质明显高于其他年份茶,尤其是α-雪松醇、α-萜品醇,以及烷烃类的α-雪松烯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份茶。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茯砖茶抗氧化物质最优的提取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利用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测定茯砖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茯砖茶抗氧化物质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25。茯砖茶抗氧化物质具有较强清除羟基自由基和还原能力,且都有较好的剂量依赖性;在相同浓度下,其抗氧化能力低于Vc。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茯砖茶金花发酵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为茯砖茶的工艺改良和品质提升提供参考.[方法]以发酵剂产孢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人工接种金花菌发酵剂配方.[结果]茯砖茶金花发酵剂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以10 g黑毛茶为基质,添加含水量31.96%、蔗糖含量2.98%、接种量321.92 μL,28℃条件下,该...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茯砖茶茶汤的稳定性,采用茯砖茶原料制作茶汤,分别在贮藏后0、7、14、21、35、42d对茶汤中的水浸出物、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含量及茶汤pH值、色泽等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贮藏后0~35d,水浸出物、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含量基本稳定,上下波动幅度不明显,茶汤pH值及色泽也较稳定;贮藏后35~42d,水浸出物、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组分含量急剧下降,可溶性糖含量较稳定,茶汤pH值减小,酸度增加,且色泽逐渐加深。由此可见,茯砖茶茶汤在贮藏35d后,水浸出物、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组分含量减少较多,茶汤褐变严重,且产生较多沉淀。  相似文献   

11.
γ射线辐照对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及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剂量的γ射线辐照处理5种市售茶叶,探讨γ射线辐照对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云雾绿茶、安化红茶、石门碟峰茶和安化茯砖茶在辐照剂量分别为6.00、4.00~6.00、10.00和2.00 kGy时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而辐照处理对湘尖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影响。对云雾绿茶氨基酸组分分析发现,赖氨酸(Lys)在0.00 kGy时含量最高,受到辐照后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天门冬氨酸(Asp)在辐照剂量为8.00 kGy时含量最高,在10.00 kGy时减少;其他几种氨基酸含量均在6.00 kGy时最高。  相似文献   

12.
白叶单从不同类型发酵茶中多酚类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秋季白叶单从一芽三、四叶为原料,同时制作青茶、红茶、黑茶,测定3种发酵类型茶类的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茶多酚以青茶最多,黑茶最少;茶黄素、茶红素均以红茶最高,黑茶最低;茶褐素则以黑茶最高,青茶最低;青茶儿茶素保留量最高,其次是红茶,黑茶仅保留红茶儿茶素的13.93%,青茶的6.08%.青茶儿茶素组成及含量大小依次是EGCG>ECG>EGC>GCG>C>EC>GC,而红茶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大小依次是EGCG>ECG>EGC>C>GCG>EC>GC,黑茶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大小依次是EGC>EGCG>EC>ECG>GCG>C和GC.  相似文献   

13.
用致泻剂番泻叶建立小鼠腹泻模型,研究茯砖茶水提物高、中、低剂量(分别为210、105、52.5 mg/mL对肠道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肠道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高、中剂量茯砖茶能促进肠道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有害微生物增殖,对抗番泻叶所致的肠道微生物紊乱,其中对乳杆菌增殖的影响最为显著,预防组高、中、低剂量可促进乳杆菌繁殖,试验第7天比试验开始前的数量对数值分别增加3.309 0、3.237 3、2.690 5,且呈剂量依懒关系;治疗组高剂量可促进乳杆菌的增殖,试验第11天的数量对数值比试验第7天的增加3.541 9,比阳性药小檗碱促进乳杆菌增殖的效果(对数值增加1.466 9)更好;中、低剂量可减少肠球菌数量,试验第11天的数量对数值比第7天的分别减少0.423 6、0.231 5,而阳性药小檗碱反而使肠球菌数量增加,高、中、低剂量组试验第11天的大肠杆菌数量的对数值与试验第7天的相比分别增加0.471 0、0.335 3、0.510 9,与阳性药组(0.556 2)差异较小;灌服茶汤的小鼠的肠腔状况与正常空白对照小鼠的无异样。  相似文献   

14.
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为探明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采用相同鲜叶原料,同时加工成六类茶样,分别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以绿茶中最高,红茶中最低。氨基酸、黄酮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则以白茶中含量最多,红茶中最少,这些差异与加工过程中影响生化成分变化的机制有关。认为以茶多酚的氯化程度作为中国茶叶分类的依据比较合理。为有效利用茶叶中的营养、保健成分,饮用白茶和绿茶最好,红茶不及青茶(乌龙茶)和黄茶;若加工液体茶饮料,采用各类茶的在制品为原料最佳。  相似文献   

15.
黄光萎凋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萎凋过程利用黄光照射茶叶,分析黄光处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光照射处理对红茶的外形和汤色品质影响较小,香气和滋味品质显著提高,香气的甜度以及滋味的鲜爽度和甜度显著提高。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除多酚和可溶性糖外,黄光处理对红茶的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和香气成分的影响较显著。红茶经过黄光处理后,其儿茶素总量提高21.6%、茶黄素含量提高17.6%、氨基酸含量提高6.8%,香气总量增加21.7%,而醛酮类和烷烯烃类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6.
梁斯雅  黄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7):142-143,146
[目的]分析六堡茶的主要理化指标成分,并与其他茶类比较,探索六堡茶的品质特征和地方特色。[方法]对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中的水分、总灰分、茶梗、水浸出物(干态)等理化成分进行分析,并与工夫红茶、大叶种绿茶、茯砖茶、普洱茶(熟茶)国标中的技术要求限量等进行比较。[结果]采集茶样中的总灰分与工夫红茶、大叶种绿茶的最高限量值接近,比六堡茶国标中的最高限量值低31.4%,水浸出物含量平均水平比国标中绿茶最低限量值要求高18.4%,比红茶(大叶)和其他类别的紧压茶(花砖茶)最低限量值要求高出33.0%、93.7%,结合水分与茶梗的特点,得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工艺形成了六堡茶独特的滋味和风味。[结论]应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发挥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的特色特点,促进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茶叶中自由基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ESR波谱技术对不同茶类成茶和苦丁茶,七叶参茶的自由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叶中含有大量的稳定的自由基,不同成茶自由基含量因茶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各茶类自由基含量高低依次为黑茶、青茶、红茶、黄茶,绿茶、白茶。  相似文献   

18.
光质对茶树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红、黄、蓝、黑、透明塑料膜覆盖茶树,取芽叶测定花青素,结果表明:花青素的含量是黄色>透明>对照>蓝色>红色>黑色。  相似文献   

19.
赤壁市羊楼洞镇茶叶种植的土地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军  龙昱  张晶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92-1393
以茶叶生长所需的气候、土壤、地形条件为基础,借助相应的地质地貌资料,通过实地调查及运用MapGIS软件对区域地形进行坡度统计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羊楼洞镇具有生产优质茶叶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茶叶生长的最好区域为红色、黄色酸性土壤覆盖的平原-缓丘地带.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湖北青砖茶发酵过程的变化实质,分析湖北青砖茶于发酵前后叶片组织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分别取发酵前后10片茶叶叶片,切片染色处理后于光镜下观察,统计叶片纤维组分与细胞胶团质组分的面积大小,分析面积变化情况.同时做叶片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发酵前的茶叶相比,发酵后的叶片组织较为疏松,细胞室变大,由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结构明显变薄,甚至出现断裂.叶片内可见明显菌体的断面.图像分析显示叶片组织的纤维成份减少显著,而黄色的茶叶细胞胶团质成分的含量相对增加.电镜观察,胞壁室内,位于胶团质和细胞壁之间的空隙内有多量菌体存在.[结论]湖北青砖茶的发酵过程是以微生物为主导、对茶叶进行生物转化作用的过程,这种转化主要消耗叶片组织中的纤维素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