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世界三大产棉国(中国、美国、印度)26个棉区1998—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就三大产棉国整体而言,生产要素投入水平、农业财政支出对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抑制效应;技术水平、农作物产值结构对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气温能促进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降水量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但对中国而言,技术水平、农作物产值结构对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据此,提出提高棉花生产集约化水平、完善棉花补贴政策、加快机采棉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瑛  夏厚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289-5291,5294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衡量了2000~2012年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将湖北省17个市州按区位因素分为鄂东、鄂西以及鄂南地区,进行了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整体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技术效率偏低,阻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湖北省全省以及3大区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α收敛以及绝对β收敛,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结果表明,各市州之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在不断扩大,但是在政策调控下可以缩小各市州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聚焦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作物,测算得到3种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并划分种植区域,探讨不同品种、不同种植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情况。研究发现: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著,但不同品种的增长驱动模式不同,且不同种植区的差异性明显。不同地区水稻和玉米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收敛至稳定状态;但小麦技术进步呈现发散态势。3种粮食作物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趋向于自身的稳定均衡水平。  相似文献   

4.
刘冬  王欣  吕园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5):1414-1421
【目的】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为把握省域林业发展差距和寻求平衡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基于2006—2018年我国省域林业数据,选取林业投入产出指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对省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构建普通面板模型、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2006—2018年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平稳,但2018、2010和2015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受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生产率低于1.000。同时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说明省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在从收敛速度来看,绝对β收敛检验结果表明普通面板模型和半生命周期在加入空间因素后,收敛速度由0.0457变为0.0692(SEM模型)和0.0576(SAR模型);半生命周期由19.363变为13.541(SEM模型)和15.650(SAR模型)年,收敛速度明显加快,追赶的期限明显缩短,说明空间效应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收敛起到促进作用。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表明,在加入4个变量系数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仍然存在收敛性,且收敛速度较之前均加快,半生命周期较之前也明显缩短,其中造林能力和林业保护能力系数较大,人力资本和外商投资系数较小,发挥作用不明显。可见,各地区林业发展基础水平及人力资本水平、外商投资、造林护林投入等因素均对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都具有促进作用。【建议】各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地理优势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促进林业经济快速发展;加大人力资本和外商投资,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对外商投资的鼓励和监管并行;同时要打破区域限制,促使要素自由流动,进而实现林业经济与生态价值双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广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及变化趋势,提高广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为粮食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2006—2016年广西14个地级市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和经典收敛回归方法,对广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并分析其收敛情况.[结果]2006—2016年广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下降1.5%,技术进步单轨损失是广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衰退的主要原因;除南宁市、贵港市和百色市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处于进步状态外,其余11个地级市均处于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状态.广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收敛性,呈现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落后地区对先进地区的追赶效应,各地区间的粮食生产效率差距有望逐渐缩小并趋向于共同的稳态水平.[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广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应加强农业科研投入,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大强农扶粮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升级优质粮食主产区,提高空间溢出效益;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促进资源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6.
要素禀赋约束下中国粳稻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99-2013年中国12个粳稻主产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对各地区粳稻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及其分解项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粳稻主产区15 a内TFP的平均增长率为4.59%,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的平均增长率为5.14%,没有大幅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技术效率的下滑。进一步对省际间做收敛性检验,发现粳稻产区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缩小省际间的技术效率差异是提高中国粳稻生产效率的关键,要加大技术投入,改善规模效率。根据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特征制定实现路径:东北粳稻主产区适合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土地规模经营;长江中下游粳稻产区应该加大资本投入,推动技术扩散,发展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7.
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采用SBM-Global-Super模型对中国2000-2017年地级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v收敛和β收敛方法考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和收敛性.结果表明:1)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均属于领先型,其他...  相似文献   

8.
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空间收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9-2018年中国19个玉米主产省的成本收益面板数据,运用Hicks-Moorsteen生产率指数测算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1979-2018年中国玉米TFP年均增长率为2.20%,前沿技术进步是玉米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中国...  相似文献   

9.
运用SBM模型和GML生产率指数法,对2005—2020年甘肃省14个市州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区域差异性和收敛性,为促进农业资源配置优化、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就整体而言,2005—2020年甘肃省农业GTFP年均增长0.33%,技术进步指数年均增长1.67%,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GTFP增长的主导力量;就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性而言,2005—2020年甘肃省农业GTFP的阶段波动性明显,且各个市州的农业GTFP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特征;从收敛性来看,2005—2020年甘肃省农业GTFP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因此,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加快农业技术在区域间的转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及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是提升甘肃省农业GTFP、缩小区域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农业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2个方面考虑,对1995-2014年中国省际种植业运用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与传统的Malmquist指数进行比较,同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或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双重贡献。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差异和区域差异明显。河北、辽宁、黑龙江和湖南4省的农业相对属于低碳农业。从地区差异来看,增速较快的地区是华中、华北和华东地区,西北和东北居中,华南和西南增速相对较慢。整体上来看各省之间存在技术扩散,呈现σ收敛但收敛趋势并不稳定;全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而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并不存在绝对β收敛;对于全国及7个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即朝着各自稳定的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森林碳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8—2013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改进的森林蓄积量法估算了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森林碳汇量,并以单位面积森林碳汇量为指标,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Markov链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森林碳汇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森林碳汇在省域间存在较大差距,由南方林区向西南、东北林区递增变化;2)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中国森林碳汇的地区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从四大林区来看,南方、北方和东北地区内差距与全国一致,基本呈下降趋势。而西南地区内差距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造成中国森林碳汇区域差异的首要原因,并且地区间净差距和超变密度差距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呈此消彼长的"∞"型变化。3)Markov链分析发现,不同水平的森林碳汇地区间跨区流动的可能性较低。但从动态演进来看,中国森林碳汇呈上升态势,预期较低水平的省份将逐步减少,整体会向着高水平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技术异质情况下的中国农业能源率及其演变趋势,基于技术异质性框架,采用共同边界模型对近20年来中国农业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使用标准差椭圆分析、Dagum基尼系数、双向固定效应等方法考察农业能源效率时空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中国农业能源效率均值为0.612,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效率低下与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不足和技术推广落后有关。时间上,椭圆面积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效率分布不存在明显的收敛或发散趋势;3)Dagum基尼系数结果表明,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省际间存在差距,但呈缩小趋势,东中西部区域间差异是造成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省际间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4)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中国农业能源效率与种植结构及基础设施水平正向相关,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及受灾率负向相关。基于分析结论,最后提出三点提升农业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旨在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13.
采用Fre-Primont指数方法(FP指数),对1985—2013年我国28个省(市、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及分解。通过方差分解法从构成角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3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与农业技术进步及剩余混合效率的波动趋势相吻合;2)从省际差距看,剩余混合效率差距在整体地区差距中的贡献率逐渐降低,技术效率差距逐渐占主导地位,其中东部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剩余混合效率,而中西部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3)基于投入产出数据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技术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是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伴随居民“菜篮子”日益丰富,蔬菜产业发展发生了一定变化,构建指标体系探讨其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蔬菜消费大省广东为例,基于 2015—2021 年全省各市(除深圳)的面板数据,在使用熵值 TOPSIS 方法测度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 Dagum 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传统及空间 Markov 链探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规律。【结果】(1)“十三五”以来广东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高水平地区以蔬菜种植面积较大的城市为主。(2)成果共享、生产效率、要素支撑维度指数涨幅均超过 25%,绿色低碳维度涨幅超过 20%,蔬菜供给维度涨幅最小,但也超过 10%。(3)研究期内的总体区域差距先升后降、有所缩小,差距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其次是区域间差异,再次是区域内差异。(4)产业发展的动态演进整体呈现向好态势,样本地区发展水平的等级转移具有稳定性,较低等级的城市向上转移的概率普遍大于向下转移。【结论】广东蔬菜产业正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建议多方主体共建省级蔬菜产业信息平台,因地制宜推进冷链建设;加大蔬菜品种选育力度,着力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针对不同地区的薄弱项目进行差异化改进,提高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空间差异及其动态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3—2014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和非参数估计方法,研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及其动态演变,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下降,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排放强度较高,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对较低。2)2003—2014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略微扩大,地区间差异是其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差异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4)马尔科夫链分析表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在不同类型间的相互流动较为微弱,但从长期来看,存在向两极分化发展的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16.
Topping is a cultivation method that is widely practiced due to the indeterminate growth character of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Among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accomplishing topping, manual topping is common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of China, although it is time-and labor-intens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responses of cotton to different topping treatments with respect to development, yield and quality. This study included field experiments from 2015 to 2016 wi...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算福建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并判断其变动趋势,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及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方法】利用Luenberger-Hicks-Moorsteen(LHM)指标具备加性完备条件,基于自由处置壳(Free disposal hull,FDH)模型构造LHM TFP指标,将县域划分为一般县(市)、贫困县和发达市(区),测度2003—2018年福建省全省及县域的农业TFP,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分析其收敛性特征。【结果】2003—2018年福建省农业TFP整体上呈增长趋势,2018年达0.840,年均增长率为5.731%;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31%、2.032%和4.930%,表明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技术效率变化拉低TFP增长。从福建省一般县(市)、贫困县、发达市(区)的划分来看,各区域农业TFP及其分解指标与全省层面表现基本一致。福建省全省及一般县(市)、贫困县农业TFP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发达市(区)农业TFP不存在收敛趋势。TFP低的县(市)有追赶效应,城镇化、工业化对福建省全省及一般县(市)农业TFP收敛过程有促进作用,但工业化对贫困县农业TFP收敛具有抑制作用。【建议】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园区集聚,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各县域应因地制宜,发达市(区)发挥技术引领与辐射作用,一般县(市)着重提升技术效率级规模效率,贫困县则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优势,实现农业劳均产出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