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先玉335的栽培种植技术,进行了比空种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先玉335在试验中2:1(4寸)株距种植模式产量最高。两种比空种植模式,2:1(9寸)双株和2:1(4寸)株距,可以降低穗位,降低空秆率和根倒率。综上所述,先玉335的比空种植模式采用2:1(4寸)株距种植为宜。  相似文献   

2.
在8.25万株/hm2高密度条件下,以传统行株距(行距60 cm、株距20 cm)为对照,探讨了宽行密植(行距80 cm、株距15 cm)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行密植的穗位高系数均比传统行株距种植有所下降,抗倒能力增强,收获密度、千粒重、穗粒数、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参试品种产量增幅为7.9%~22.0%。因此宽行密植协调了夏玉米高密度种植与抗倒性间的矛盾,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临夏县海拔1 976m区域条件下,试验观察了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株行距配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垄幅、株距对马铃薯产量、单株生产力、商品率及产值的影响明显.当垄幅为40:80(窄行40 cm、宽行80 cm)、株距为35 cm时产量和产值最高,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分别达40 807.65、35 257.35 kg/hm2,...  相似文献   

4.
以“金鹏11号”番茄为试材,在不同的栽培株距下,测量番茄的形态、生理、单果质量及产量指标,研究不同株距对番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距不同,植株的株高、茎粗长势差异显著,40 cm株距的株高和茎粗明显高于其他3个水平。植株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单果质量等随栽培株距的增加明显增加。产量随株距的增加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株距为40 cm时产量最高,25 cm时产量最低。综合各形态、生理及产量指标,以40 cm株距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水平,达到6 500 kg/667 m2,得出温室最佳栽培株距为40 cm。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培密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进行不同栽培密度配置对油菜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种植密度为3.0万穴/hm2(双株)、行株距50.0 cm×66.7 cm的处理产量最高,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陇东半湿润区全膜微垄沟播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陇东半湿润区采用完全组合设计进行了大豆全膜微垄沟播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密度的增大可促进大豆提早成熟,不利于提高单株分枝数和荚长增加,降低百粒重。在试验设计范围内,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显著,株距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在试验区条件下,全膜微垄沟播大豆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30183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696.5 kg/hm2。适宜种植密度为142857.1株/hm2(行距为50 cm,株距为14 cm),产量为1664.5 kg/hm2。  相似文献   

7.
株行距配置和插植苗数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倒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植密度不合理会使水稻发生倒伏,从而导致减产。为了避免因种植密度不合理而造成的水稻减产,该研究以分蘖能力不同的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株行距配置和每穴插植苗数对水稻产量和倒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蘖型品种空育131在株距13.3 cm、行距24.0 cm、每穴2苗的条件下产量最高;而少蘖型品种龙粳21在株距10.0 cm、行距24.0 cm、每穴5苗的条件下产量最高,但株距10.0与13.3 cm产量差异不显著。品种与株距、每穴插植苗数的互作效应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而与行距的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株距与行距、穴插植苗数的互作也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获得高产的原因主要是在适宜的株行距配置和插植苗数下,单位面积上获得了较高的群体颖花量。株行距过小或插植苗数过多时,水稻基部第2节间的倒伏指数增大,抗倒伏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是基部第2节间的茎粗变细,鞘干质量、节间干质量、茎壁干质量减少,节间横切面积变小,茎秆物理性状变差。因此,寒地水稻高产栽培中,不同品种要注意选择适宜的株行距配置和每穴插植苗数,以提高产量和抗倒性。  相似文献   

8.
龙粳26作为主栽品种空育131的搭配品种,为寻找龙粳26的最佳栽培模式,做这个试验探索,试验结果表明:龙粳26在当地的最佳栽培密度为9×3寸,8株/穴产量为708.1kg/亩,其次是9×3寸,6株/穴产量为707.5kg/亩。  相似文献   

9.
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构成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2种种植方式对3个品种的产量构成相关性状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穴双株种植方式较等株距种植更有利于玉米产量构成相关性状的发育和产量提高。农大108综合表现优良,其采用穴双株方式种植的产量较其它处理显著提高,达16 327.8 kg/hm2。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春季保护地蔓生四季豆栽培措施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以每穴成苗3株、株距50cm处理的四季豆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达2127.4 kg,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1.
在庄浪县通化镇高崖韩村进行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密度82500株/hm~2、株距28 cm产量最高,为12 777 kg/hm~2。本次试验玉米灌浆期降水较少,气温偏高,试验的代表性不强,建议下年继续开展试验。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株行距对甘薯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0.8~1.0 m行距和0.15~0.25 m株距条件下,采用9种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在海南省种植短蔓型甘薯品种广薯79,结果表明:加宽行距有利于提高分枝数、单株鲜薯重、干物率、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加宽株距有利于提高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重和大中薯比率。在9个处理中,0.8 m×0.15 m株行距配置方式收获最高的鲜薯产量,(0.9~1.0 m)×(0.15~0.20 m)株行距配置方式获得较高的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  相似文献   

13.
浙江瑞安县马屿区,1955年试种了200多亩双行条播络麻,一般比点播增产三分之一,如山头下村黄朝宗互助组,同土质同肥料:双行条播收510斤,而点播每亩收350斤。因双行条播,株距3寸,留苗均匀,植株生长整齐一致,后期杂草也少。又由于双行条播,适当的增加了株数,由12,000多株增至18,000株,所以能显著增产。本田要选择地力较好的,如前作为芥菜或油菜。翻地要深五、六寸,土块细碎,畦面做  相似文献   

14.
一、试验目的测定江苏棉一号与玉米烟三六号、京早二号、新双一号间作的适应性、生育特点及增产效果,为大面积推广提出依据.二、试验设计试验地面积6亩,土质夹沙黄,前茬蚕豆.试验分三个处理,分别以江苏棉一号与烟三六号、京早二号、新双一号间作.玉米行距全部为7.2尺,种植方式为单行双株,株距6寸,每亩密度2777株.玉米行间种棉花4行,棉花平均行距1.8尺,株距6.9寸,每  相似文献   

15.
一、双6尺—“麦//玉//玉//苕//豆//豆//菜”模式 12尺(1尺=33.3cm,下同)开厢。小麦厢宽6尺,种小麦10行,规格6寸(1寸=3.33cm,下同)×3寸,亩植1.67万窝。预留行宽6尺,种胡豆2行,蔬菜4行。小麦收后栽红苕。大春季,预留行种4行春玉米,株距4寸,亩植5000株。在宽行春玉米窝侧种2行冬大豆。在红苕垄侧种夏玉米,亩植1000~2000株。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机插秧不同行株距组合对常农粳8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2015年在常熟市下甲基地进行试验,设置4种行株距组合处理。结果表明,25 cm×14 cm行株距组合产量最高,各处理表现出移栽密度高则产量较高;产量构成,每穗总粒和实粒各处理间相差不大。25 cm×14 cm和30 cm×12 cm组合纹枯病发生略重。常农粳8号分蘖力较强,穗粒协调,结实性状较好,栽培上采用25 cm×14 cm行株距组合能提高移栽密度和产量。30 cm×12 cm行株距组合株距缩小,稻株交叉重生,纹枯病易相互侵染。因此,常农粳8号在本地区种植,采用25 cm×14 cm行株距组合,能较好地兼顾移栽的密度和行株间通风采光,有利于优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进原棉品质,提高原棉出口竞争能力,1984年我们在本所试验场进行了百亩优质棉高产栽培试验。 试验田土质属沙质粘壤土,肥力中上,有机质含量1.52%,全氮含量0.108%,速效磷含量15ppm,速效钾含量311ppm。采取育苗移栽,行距2.5尺,等行种植,株距6.85寸,带绳标号打塘移栽,密度3500株。基肥:绿肥  相似文献   

18.
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机采棉适宜的种植方式。【方法】在同一密度(18×104株/hm2)下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一膜三行(76 cm+76 cm+76 cm等行距,株距7 cm);一膜四行(76 cm +66 cm +10 cm +76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0 cm);一膜六行(66 cm +10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4.6 cm),分析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一膜三行模式下的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度均优于其他模式;叶面积指数在盛铃期达到峰值,其中一膜三行处理叶面积指数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处理分别高出11.57%、4.50%。产量以一膜三行处理最高,为6 269.46 kg/hm2,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分别高出4.06%、4.85%,各处理间棉花纤维品质基本无差异。【结论】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模式更适合作为机采棉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9.
行株距配置对寒地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寒地盐碱地区水稻高产栽培行株距和穴苗数配置及高产行株距配置下垦鉴稻5号产量及品质特征,采用裂区设计,于2009年对黑龙江大庆盐碱地区主栽水稻品种垦鉴稻5号进行不同行株距配置、群体结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庆盐碱地区采用6株苗/穴、株距10 cm,行距30 cm的配置可以获得高产(9 896.90 kg/hm2),垦鉴稻5号理论产量较常规配置(4株苗/穴,30.0 cm×13.3 cm)增产31.42%,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株、行距与产量均呈负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株距是3个因子中对高产影响作用最大的;垦鉴稻5号不同处理随株距增大,粗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口感和综合评分均以每穴2株苗的处理最好,以每穴6株苗的处理品质最差.综合比较,处理16(6~8株苗/穴,30.0 cm×10.0 cm)产量和品质是最佳群体配置.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通过调整大豆种植行距和株距从而改变大豆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环县旱塬及同类大豆生产区其最佳种植密度为10万株/hm~2,产量可达3 312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