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超高压对食品中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中的酶类是导致食品品质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近几年有关超高压技术在食品中应用的文献为基础,对超高压处理对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在报道超高压钝化酶类物质的基本原理之上,对影响超高压灭酶效果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时间、加压方式和介质环境等以及超高压对食品中主要酶类物质和酶反应动力学产生的影响作了详尽的阐述,列举了丰富的实例,展望了超高压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食品中的酶是导致食品品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近几年国内外有关超高压技术在食品中应用的文献为基础,综述了超高压技术对酶的影响,以及超高压钝酶的机制、影响超高压灭酶效果的因素、超高压对品质酶的影响及钝酶动力学研究进行较详尽的阐述。展望了它在食品工业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超高压对食品中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中的酶类是导致食品品质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近几年有关超高压技术在食品中应用的文献为基础,对超高压处理对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在报道超高压钝化酶类物质的基本原理之上,对影响超高压灭酶效果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时间、加压方式和介质环境等以及超高压对食品中主要酶类物质和酶反应动力学产生的影响作了详尽的阐述,列举了丰富的实例,展望了超高压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正从传统的培养方法向分子水平方法改进,并向仪器化、标准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介绍了近年来食品微生物检验发展的几种新方法的概念、检验原理及其特点等,并对各种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超高压水射流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高压水射流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方法]利用培养基培养法对微生物进行培养,使用超高压水射流设备对微生物进行灭菌处理,利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微生物在压力处理前后的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压力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压力越高,致死率越高;温度在杀灭效果上也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超高压水射流对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鲜枸杞经超高压处理前后微生物的变化.观察了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菌数和大肠菌群数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室温下,鲜枸杞中的大肠菌群对压力比较敏感,压力为300MPa,保压15min即可全部杀灭;霉菌和酵母菌较大肠菌耐压,压力为450MPa,保压10min可全部杀灭;当压力达到450Mpa、保压时间在5min、10min和15min处理时,菌落总数分别在72cfu/ml、45efu/ml、23cfu/ml,都可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超高压杀菌机理、影响超高压杀菌效果的因素(技术参数、化学因素、微生物种类和特性)及杀菌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食品超高压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食品超高压处理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发展概况,探讨了食品超高压处理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超高压技术及其在食品加工中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多种新的食品加工和贮存方法得以研究与开发,其中高压技术是最近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的“高新技术”之一。高压处理过程是一个纯物理过程,具有瞬间压缩、作用均匀、操作安全和耗能低的特点,处理过程大多伴随化学变化的发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超高压加工技术除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优点外,其最大优越性在于这种技术是目前人们发现的能最好保持食物天然色、香、味和营养成分的加工方法。1超高压处理的作用机理与特点高压处理过程中,物料在液体介质中体积被压缩,超高压产生的极高的静压不仅会影响细胞的形态,还能使形成的生…  相似文献   

10.
超高压处理对冷却肉抑菌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超高压(100-400 MPa)处理对冷却肉的抑菌效果及对冷却肉中乳酸菌、假单胞菌、肠杆菌、霉菌与酵母、葡萄球菌与微球菌等菌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升高,抑菌效果更加明显.霉菌与酵母、葡萄球菌与微球菌为超高压敏感菌;乳酸菌、假单胞菌和肠杆菌为超高压非敏感菌.超高压处理能有效抑制冷却肉中的好氧性细菌,经100、200、300和400 MPa压力处理后,冷却肉中的细菌总数到达警戒线(106cfu.g-1)的时间分别比常压处理的对照延长了3.9、5.8、8.4、10.3 d.  相似文献   

11.
超高压在肉类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高压(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HPP)指超过100 Mpa的压力,在超高压环境下生命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冷杀菌中的超高压杀菌被认为是目前国际上食品领域的高新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超高压技术用于肉制品杀菌已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也已被应用于商业化生产.在简述HPP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HPP技术对肉及肉制品中蛋白质、脂肪、微生物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参考,并展望了HPP技术在肉制品加工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近5a试验研究,提出了"小麦+玉米”两料产量达1100~1200kg/667m2的高产配套技术,筛选出一批小麦、玉米优良品种.经生产示范反馈小麦产量可达550~600kg/667m2,玉米产量达700kg/667m2.  相似文献   

13.
水丝蚓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控制试验,初步研究了底栖动物水丝蚓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生理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丝蚓组稻田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分别达到极显著、显著、极显著.水丝蚓组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生物量氮(BN)高于对照组,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水丝蚓促进了稻田土壤硫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的增殖,抑制了反硫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和活性,有利于增加土壤硫、氮、磷等生源要素的有效性,提高稻田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利用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效应,根据农业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的生态特性,可开发多级物质循环、多层次利用、多物种共生的现代农业技术,为可持续农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EM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证明使用0.4 %EM能够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增强马铃薯的抗病能力,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率.可见,EM的推广使用,对改善和提高云南省目前广大农村马铃薯生产现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玉米品种郑单958超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 ,研究了玉米新品种郑单 95 8在高肥水条件下 ,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密度为 90 0 0 0株 /hm2 产量最高 ,但与密度为 75 0 0 0株 /hm2 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做回归分析 ,产量 ( y)与密度 (x)间的回归方程为 y =5 3 84 99 0 1844x -0 0 0 0 0 0 110 7x2 ,最高产量为 13 0 63kg/hm2 ,相应密度为 83 2 87株 /hm2 。因而超高产栽培时应选用种植密度为 75 0 0 0~ 90 0 0 0株 /hm2  相似文献   

16.
在概述水稻株型及作物模拟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超高产株型可视化模拟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指标,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硒对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硒对土壤根际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0、0.5、1.0 mg·kg-1)外源硒对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根际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真菌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硒未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主坐标分析表明,硒处理对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而对真菌群落的影响不明显。显著差异物种线性判别分析(LDA)显示:Microtrichales显著富集于低浓度(0.5 mg·kg-1)硒处理土壤中;产黄杆菌(Rhodanobacter)、Nitrolancea、热微菌科(Thermomicrobiaceae)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则显著富集于高浓度(1.0 mg·kg-1)硒处理土壤中。研究表明,施硒有助于油菜根际土壤富集有益根际微生物,从而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应对不良环境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 of various food wastes on vital functions of microorganisms participating in transformation of carbon-containing compounds during solid-phase fermentation is shown. A close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fungi and actinomycetes and also between microorganisms utilizing mono- and disaccharides as the sole source of carbon and total sug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