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台湾社区营造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乡村社区营造经验。通过对台湾乡村社区营造模式的研究,发现其主要有特色产业型、乡土生态教育型、民族文化型、文化创意型4种类型,这些乡村社区的旅游开发与营造对湖州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如何构建适用性强的居住区景观,以满足居民多元化、高品质、特色化的景观空间需求和环境审美需求,是业内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肥城市宸曦家园居住区景观营造为研究对象,主要价值在于为宜居、绿色、循环的景观环境营造提供可操作性路径,为居住区景观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苗美娟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23,(4):4-18
[目的/意义]以“公共文化空间”概念指称乡村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研究趋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了解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未来研究重点,对新时期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促进农民精神富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方法/过程]文章对2012—2022年10年来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归纳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重点。[结果/结论]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整体研究和特定类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前者包括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空间类型、价值功能、发展演变等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重构路径;后者包括乡村传统文化空间、乡村现代文化空间、乡村新型文化空间建设研究。研究的政策导向和问题导向明显,研究日渐深化、系统化、理论化。未来可从不同类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路径对比、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数字空间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创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评价指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国际经验及中国特色等层面开展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面推动农村社区营造,缩小城乡差距、生态环境污染和村民参与不积极等现象,推
动农村现代化进程,以农村社区自治为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的根本需要。本文立足于现状,剖析社区营造的内涵和价值,探讨农村社区营造的发展路径,通过“产、人、文、
地、景”五大方面壮大社区内生动力,以期实现农村社区自主营造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7.
浙江省从2003年起,在全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乡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9年,地处浙西南浙闽交界的龙泉市溪头村,引入乡村社区营造理念,从公共环境改造入手,激发村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探索参与式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乡村,探索出一条边远山村的振兴之路。介绍了溪头村的发展经验,并提炼如下启示:乡村社区营造的底层逻辑应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乡村社区营造的关键环节是“人”的营造,乡村社区营造的机制保障是农村工作理念和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景观地域特色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乡村景观地域特色的营造理念分析,总结出了乡村地域特色景观的营造原则和方法。研究认为,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营造归根到底是将地域元素融入乡村景观的过程,对乡村地域元素的挖掘和如何发挥这些地域元素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的作用是乡村景观营造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以南京地区20个美丽乡村的107个公共空间为调查对象,分析乡村公共空间植物群落的物种构成、植物多样性和垂直结构特征,并对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南京地区乡村公共空间调查共记录植物111科259属344种,植物群落丰富度和乡土性较高,以“乔+灌+草”模式为主。从乡村类型来看,休闲旅游型乡村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最高,但乡土性最低,乔木、灌木层的多样性、均匀度较高;而自然生态型乡村植物群落乡土性最高,草本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也最高。从公共空间类型来看,点状和面状公共空间植物群落的丰富度以及乔木、灌木层的多样性比较接近且明显高于线状。此外,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优势乔、灌、草的差异较小。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植物群落特征存在差异,植物景观也各有不同,应在了解植物景观特点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和植物景观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铸魂的关键场域.当前,我国乡村文化空间发展过程中面临空间黏性不足、机构空转、结构失衡、管理缺位等问题,为使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发挥出实际成效,应从主体、供给、管理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1.
乡村公共治理空间的理论构建在学术界有许多种模式。从一些基本的理论模式入手,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背景下来分析和理清乡村公共治理模式的政治逻辑。从治理的主客体方面来说,任何良好的治理都是主客体一致性的表现,乡村公共治理的主体只能是乡村社会本身。在这个意义上建立起来的乡村组织化体系才是有可能的,而以社会资本为基础的自组织系统的构建正是乡村社会建立组织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2.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1)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智慧城镇理念得到认可、应用与推广。同时,智慧城镇理念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着很高的契合性。为此,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发扬智慧城镇理念,重视新型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创新物联网营销模式,挖掘新型农村智慧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对传统的乡村聚落空间的实地调查,发现其典型的空间建构模式存在着原型与标志的二元性以及两者互为因果的关系。而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空间建构模式不断被蚕食,表现为部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高速、大规模的整合和重构自然村,致使地域营建体系缺失和生态人居环境遭受破坏。从原型理论的视角出发,将原型建筑与标志建筑在空间建构过程中显现的二元性特征与空间建构模式应用相结合,以可持续、可选择和转型为策略,引导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建构模式的传承应用和寻求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个NGO参与社区建设的个案解剖发现,2个NGO都建立了良好的村庄公共空间,促进了村庄全面协调发展。并通过对2个NGO参与社区建设的个案研究得出,公共空间本质上是一种稳定、信任、共享和获取资源与需要的网络关系,公共空间具有信息沟通、消除矛盾、缓解紧张、形成共识、提升能力、整合资源与促进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社区矫正需要有一个结构良好、功能健全的社区,作为其顺利开展的矫正主体和矫正平台,然而中国农村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难以有效承担社区矫正的重任。因此,必须按照社区矫正所具有的特定价值目标追求,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在社区矫正框架下进行的农村社区建设应当具有社区包容性、社区危险控制性、社区生活保障性、社区教化性、社区群众自治性的特点,同时具备这5个特点的农村社区才是真正符合农村社区矫正发展要求的农村社区图景。 相似文献
17.
基于社区交往空间理论解读,分析传统城市社区设施与功能一一对应的规划模式的不足,提出交往空间的一种特殊类型:弹性交往空间,并与社区道路的多功能特征进行结合,对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进行界定.在案例调查基础上,对社区道路交往空间的两种基本特性:行为特性和空间特性进行分析,以期为社区交往空间研究和城市社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