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红尾鸲繁殖习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朴忠万  金志民  杨春文  刘铸  李殿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14-4615,4623
[目的]对北红尾鸲的繁殖行为进行观察研究。[方法]2009年3~11月在北红尾鸲的繁殖期内,借助望远镜、摄像机,对横道河子威虎山影视城和牡丹峰自然保护区的北红尾鸲觅食、占区、交配、营巢和育雏等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北红尾鸲4月初迁入,10月下旬迁出,居留期近6个月,在牡丹江属夏候鸟。繁殖期间,其配偶关系多为一雄一雌,筑巢雌雄鸟共同承担,巢筑于石隙、墙壁或林区空房子内,筑巢大约在5~6d内完成。巢高平均为11.42cm,巢深平均为5.13cm,外径平均10.9cm,内径8.4cm,窝卵数5~8枚不等,平均为6枚,卵白色,钝端长有粉红色斑,也有淡蓝色和粉红色卵。卵重平均为2.09g,孵化期为12~15d,孵化率为91.9%,育雏期为13d。[结论]该研究可为环境监测与鸟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红尾伯劳在牡丹江地区迁徙和繁殖规律。[方法]以牡丹江师范学院植物园为观察点,于2004~2010年对红尾伯劳的迁徙和繁殖规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红尾伯劳鸟于每年4月末至5月初迁抵牡丹江地区林中,迁抵后雄鸟首先选择占领地并与雌鸟共同营造巢穴,交配;产卵前雄鸟负责捕食哺喂雌鸟;雌鸟产卵完毕后开始孵化,12d后第1只幼鸟孵出,14d后全部孵出;幼鸟离巢后仍需亲鸟哺喂15d,大约25d后,幼鸟全身羽毛已长丰满。[结论]该研究为牡丹江地区红尾伯劳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红尾副鳅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雅安市青衣江段红尾副鳅的可量性状、年龄组成、繁殖特性等生物学进行初步研究。红尾副鳅的体长范围为6.98~15.41 cm,体重范围为2.10~21.00 g;体重与体长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W=0.0184L2.5112,r=0.933。年龄可分为5个龄组,以3龄和4龄个体占绝大多数。红尾副鳅雄鱼的体长范围为6.95~15.41 cm,雌鱼体长范围为6.98~13.68 cm,体重范围为2.10~17.30 g,平均绝对怀卵量为340粒/尾。产卵前期Ⅲ期和Ⅳ期卵巢卵粒半径平均值分别为0.686和1.052 mm。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4年7月-9月“国际903”号在北太平洋150°E~158°56′E、42°34′N~46°25′N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浮游植物样本资料的分析、鉴定,在15个站点的海洋浮游植物样本中,共发现浮游植物17种,分别隶属于硅藻门和甲藻门。浮游植物生物量为8~1320mg/m^3,均值为432.5mg/m^3,变化幅度大,分布不均匀。分析认为水温、盐度是影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不同地理种群间繁殖生态是否会出现分化,于2010年、2011年4—6月在崇明东滩(东经121°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1’15″)对斑背大尾莺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观察。结果表明:崇明东滩地区斑背大尾莺的巢型有两种,即浅杯状无盖巢和椭圆状有盖巢;产卵期3~6 d;孵化期10~12 d;育雏期14 d左右。其中:巢内育雏9~10 d(平均值=(9.18±0.41)d,n=11巢);巢外育雏4~5 d(平均值=(4.75±0.45)d,n=11巢)。斑背大尾莺的孵化率为53.85%(42/78),离巢率为80.28%(57/71),卵成功率为37.18%(29/78),将其与扎龙、双台河口两地斑背大尾莺的繁殖生态进行比较,发现3者在繁殖生态方面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7.
1987~1988年,在浙江江山西山马尾松林悬挂人工毡纸巢箱招引大山雀,招引率为33.9%~36.3%。1987和1988两年大山雀繁殖种群密度分别为0.26巢/hm~2和0.38巢/hm~2。3月中旬开始营巢,巢区半径约24m。产卵期5d。平均窝卵量5.5枚(3~8枚)。孵卵期15d,每天孵卵占全天活动时间的63.1%,凉卵占31.9%,出雏率为88.5%,育雏期16.4d,育雏频次及食量分别为29.25次/d·雏和0.127ml/雏·h。繁殖率为4.87只/对。成鸟食物中昆虫占92.25%,其中马尾松毛虫占55.23%。雏鸟食物全为昆虫。育雏期间对越冬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消费量为1784.92条/hm~2,控制越冬后马尾松毛虫密度为0.85条/株。  相似文献   

8.
小斑啄木鸟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记述了小斑啄木鸟的繁殖生态,共发现12个巢,该鸟巢内无任何垫物,4月末产卵,日产1枚,每窝4-6枚,孵化期为11-12d,育雏期为21d,雌雄共同育雏,晚成鸟,雏鸟出飞时体重为28g左右,体长为127mm左右,其体重生长的试配方程为:W=2/1+c^-0.242(t-8.3)。  相似文献   

9.
以迎红杜鹃幼嫩枝芽为试材进行组培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迎红杜鹃水培外植体表面用0.1%升汞消毒2 min、野外采回的当年生嫩枝外植体表面用0.1%升汞消毒5 min褐化/死亡率低、成活率高,效果最好。以当年生嫩枝为外植体最佳采集时间为5月下旬。最适宜基本培养基为Read,培养基最适琼脂质量浓度为6.5 g/L,pH 5.0~5.5。以Read+ZT 5.00 mg/L+NAA 0.05 mg/L为分生培养基芽诱导率最高;继代培养基为Read+ZT 2.00 mg/L+NAA 0.50 mg/L丛生芽增殖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黄鳝的生态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证明。黄鳝可以通过设置生态环境等手段进行强化培育,采用自然产卵受精、人工孵化的方法来实现黄鳝种质资源增殖的目的,黄鳝的产卵率达98%.受精率达85%,孵化率在90%以上,鳝苗的成活率在87.8%以上,黄鳝的最佳繁殖季节在6.7月,产卵孵化水温为28—30℃。  相似文献   

11.
褐河乌在山河屯林区为留鸟,4月初开始营巢繁殖。领域行为不明显,卵和雏鸟被触动时,亲鸟不弃巢。每窝卵数3-5枚,孵化期15d。雏鸟平均重4.03g,晚成鸟。每天早、中、晚有三个喂雏高峰。17日龄雏鸟每只一天得食28次,喂雏高峰每小时每雏平均得食4.1次。育雏期21d。褐河乌是水质清洁无污染的指示动物。  相似文献   

12.
刺五加种子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扩大无性系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的资源,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进行了刺五加种子生态学的研究。结果:①不同种子处理方法对刺五加种子发芽的影响不同。种子出苗率以变温层积处理的最高,时间也短;而种子直播和果实直播明显地低于前者,而且时间也长。②采自不同天然次生林群落的刺五加种子千粒重不同,并影响到幼苗的出苗率以及高和地径的生长。其大小顺序均为采自硬阔叶林的种子>蒙古栎林的>山杨林的。  相似文献   

13.
经5年试验研究,培育出了生长快,材质好,具有较强抗虫能力和早期速生特性的3个杨树新品种-中忻1,2,3号,其各项测树指标均超过我国“北方型”杨树良种群众杨。新品种立木材积生长量较群众杨提高58.5%-117%;在抗蛀干害虫能力上,中忻3号较群众杨虫害参率和虫害指数分别降低23.3%和5;3个新品种在海拔1200m,最低气温达-30.1℃条件下,未发现冻害。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4.
黑线姬鼠种群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
商品肉猪繁育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商品瘦肉猪的生产特点,提出了商品肉猪繁育体系的基本模式和经济模型,阐明了体系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经济效益,并以皖南花商品肉猪为实例作了详尽的分析。作者认为虽然育种场和繁殖场亏损,但商品猪的杜会效益明显,体系的综合效益良好,今后应实行体系各环节的利润合理分配,以巩固和发展繁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黄斑苇(开鸟)是一种经济水禽,在湖北为夏候鸟,本文是在武昌南湖对黄斑苇(开鸟)繁殖研究的结果。该鸟从5月上旬迁来本地区,11月上旬离去,居留期183天左右。观察面积的相对密度为每100平方米0.74对。黄斑苇(开鸟)在湖边的香蒲和芦苇丛生的浅水区筑巢,并以这些水生植物为主要巢材。5月23日开始产卵7月26结束,产卵期约65天,7窝卵的窝卵数4—7枚,39枚卵平均重量9.8克,大小32×24毫米。由雌鸟孵化,孵化期19—20天,孵化率35.9%,育雏期14天,饲喂雏鸟的食物主要有鱼类,其次是豆娘、蜘蛛、虾和幼蛙等。  相似文献   

17.
苞叶木属(Chaydaia)仅包含一种———越南苞叶木(ChaydaiatonkinensisPitard),苞叶木(ChaydaiarubrinervisC.Y.WuexY.L.Chen)被归并而成为越南苞叶木的新异名.苞叶木属分布于我国苗岭以南的西南地区和海南岛,越南,菲律宾,泰国亦有分布;泰国为分布新记录.同时讨论了本属的起源时间,地点和迁移路线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于1985~1988年,用~(60)Coγ射线诱发重瓣叶子花突变,选育新的花色品种。试验结果表明,辐照剂量为3KR和3.5KR处理的发根插条,在VM_1代均获得不同花色突变株,其中3 KR处理的出现一株分别有鲜红和橙黄色的变异,突变率为0.74%;3.5KR处理的出现两株分别为橙黄色和红黄嵌合花色变异,突变率为1.64%。通过无性繁植,已从VM_1代突变株分离纯化出两个花色各具特点的突变系,分别编号为“85-1”和“85-2”。经继代繁殖到VM_3代,表现性状稳定,花期特长,花色艳丽,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目前正在加速繁育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四川3种主要食螨瓢虫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这些食螨瓢虫的成虫期很长,是幼虫期的2倍以上;其对若螨和成螨有明显的选择作用;在没有猎物时,则发生种内及种间残杀。3种食螨瓢虫桔全爪螨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 Ⅱ型,但其搜索能力因不同种类、不同虫期而异。本文还探讨了温度和光照对食螨瓢虫搜索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