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方地区高水分玉米安全储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南方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高水分玉米的安全保管一直是很大的难题,我库采取就仓通风降水、谷物冷却、高浓度磷化氢防霉抑茵等综合措施,确保了平均水分为15.6%的玉米安全度夏,为南方地区安全储藏高水分玉米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水分胁迫对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4,自引:2,他引:84  
徐世昌  崔钦 《作物学报》1995,21(3):356-363
将玉米产量形成过程视为一个系统,采用系统分离方法,逐级深入地研究受旱减产的机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玉米减产的程度及其原因因胁迫时期而异。开花期水分胁迫减产最重,其次是雌穗小花分化期和灌浆期,拔节期则相对较轻,其可能机制是:开花期和雌穗小花分化期水分胁迫,玉米光合性能严重受损,减少光合产物对籽粒“库”的供应,导致“库”容量减小,进而影响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灌浆期水分胁迫使光合性能受损,光合“源”的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我国北方主要储藏粮种之一,由于受自然气候影响,收获季节水分普遍偏高。为了保证储粮安全,入仓前需经过烘干、晾晒或机械通风等方法进行降水处理,直至达到安全水分。储存过程中经大功率风机的通风降温以及出入库搬倒作业都会造成水分损耗,势必会影响粮食的加工品质。为了减少玉米保管损耗,保管人员对即将轮换出库的玉米进行了调质通风试验。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内粮食市场的开放,粮食收购主体日趋多元化。高水分粮食特别是玉米入库增多,如不能实现高水分玉米的安全储藏,则意味着收购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国家规定的轮换任务也难以完成。为了彻底解决高水分玉米度夏的难题,我库应用综合控温冷源技术,实现高水分玉米安全度夏,同时在节能、减排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水分玉米安全度夏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主产于北方,由于收获时受气候等因素影响,玉米的原始水分高,而且未熟粒、破损率较高,又具有带菌量大,易吸湿,易虫蚀等特点,因而玉米比一般粮食品种类更难储藏。特别是南方地区夏季高温、高湿,高水分玉米度夏困难重重。如何使高水分玉米安全度夏一直是我们储藏技术研究人员探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综  相似文献   

6.
在南方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我库采取膜下内循环控温、高浓度磷化氢防霉抑菌等综合措施,确保了平均水分为14.5%的玉米安全度夏,为南方地区安全储藏偏高水分玉米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风干燥高水分玉米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生活中,粮食加工企业往往可以收购高水分粮直接加工,粮食收储企业为了争取粮源,保持粮食流通主渠道的地位,也要收购高水分粮,因此如何处理高水分粮食已成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库利用机械通风干燥,局部处理,结合磷化氢熏蒸,保管水分超过20%的玉米,实现了高水分粮的安全度夏,且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8.
覆盖免耕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对覆盖免耕条件下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发利用(以翻耕、铁茬为对照)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覆盖免耕可以降低地温,减少土壤蒸发,增加作物的蒸腾水提高夏玉米对水分利用率,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在夏玉米对水分利用率,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在夏玉米生长后期进行了补水的水分调控试验,覆盖免耕增产效果显著,表明在覆盖免耕种植条件下,适时合理地对作物进行水分调控,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不同供肥条件下水分分配对旱地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以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肥条件下不同生育期水分状况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何生育期的土壤干旱胁迫均会导致玉米减产,肥料供应充足时减产幅度较小;干旱胁迫越严重,肥料的这一作用越显著。无论正常供肥还是低肥,玉米对抽雄期土壤水分最敏感,防止这一时期干旱胁迫对保证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拔节期是旱地玉米有限灌溉的另一个关键时期,水分的增产潜力很大,低肥时增加拔节期土壤水分供应效果更显著。玉米苗期并不耐旱,尤其是低肥时苗期干旱显著影响玉米的籽粒产量。在相对含水量45%~90%范围内,玉米产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与肥料供应和生育期有关。玉米获得最高产量的土壤水分条件与肥料供应密切相关,与正常供肥相比,低肥时所需土壤含水量较低。玉米增产的肥效大于水效,产量随肥料投入的增加显著提高,水分胁迫条件下增加肥料供应同样具有增产作用。肥料供应不足时水分的增产作用会受到限制。在现有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肥料供应水平是旱地玉米增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耗  杨建昌 《作物杂志》2016,32(5):67-280
以三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为材料,设置常规灌溉(对照)和节水灌溉处理(水稻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小麦控制土壤干旱灌溉技术、玉米控制低限土壤水分的分区交替灌溉技术),研究了节水灌溉技术对三种粮食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节水灌溉技术的产量增加了8.56%~9.2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5.00%~31.43%。节水灌溉技术显著降低了三种粮食作物叶片的蒸腾速率和着生角度,显著增加了弱势粒中脱落酸(ABA)与赤霉素(GA3)的比值(ABA/GA3)、茎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子粒中蔗糖合酶(SuS)活性、平均灌浆速率、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运转率以及收获指数,显著提高了水稻和小麦的分蘖成穗率。表明减少奢侈的蒸腾和无效分蘖冗余生长、改善冠层结构、促进物质运转和子粒库活性、提高收获指数是节水灌溉技术协同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覆盖方式对春玉米根冠生长状况及水分利用的影响,2014-2015年在陕西省西北旱作区开展了不同覆盖方式试验。设黑色地膜覆盖(BF)、白色地膜覆盖(WF)、秸秆覆盖(MS)和裸地不覆盖(CK)4个处理。试验于玉米生长的各个主要时期测定了玉米地下根系和地上部植株生长量,玉米收获后测定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黑色地膜覆盖较白色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裸地栽培能更好地协调玉米生育期的根冠比,明显促进了玉米吐丝期后的根冠生长,成熟期玉米根系体积黑色地膜覆盖方式下较白色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裸地栽培2年平均分别增加16.51%、21.18%和44.23%,单株干重2年平均分别增加9.34%、21.66%和40.68%。黑色地膜覆盖方式下玉米生育后期的群体叶面积指数高,根冠比大,产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玉米2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黑色地膜覆盖方式较普通白色地膜覆盖方式和秸秆覆盖方式分别提高9.41%和13.75%。在西北旱作地区,黑色地膜覆盖方式具有协调玉米根冠生长和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央储备粮平安直属库位于青海省东部,高寒干燥,属大陆性高原气候,冬寒夏暖,春秋相连,年平均气温在-4℃~8℃之间,日温差大,年温差小。且年平均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于夏季。因此,我库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对水分减量问题十分关注,安全水分以下的小麦如果水分下降,将严重影响其加工品质,而且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水分散失将越发严重。我库新建的高大平房仓储存的小麦,平均水分为12.0%,三年来,粮食水分明显下降,平均水分为11.0%左右,水分降幅达1.0%以上,平均每年散失0.3%左右。  相似文献   

13.
对玉米破碎问题的分析及防止办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红梅  逄晶 《粮食储藏》2004,33(4):55-56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其主产区在北方。由于玉米生长期长,而东北地区的无霜期短,所以收获时水分较高可达20%~35%。为了增强储粮的安全性,人们通常采用烘干或晾晒的方法进行降水。由于烘干工艺的不合理,容易造成烘干玉米较脆、硬质率低并有较多龟裂,同时也往往使玉米籽粒产生应力裂纹。这类玉米在后续的装卸和运输  相似文献   

14.
偏高水分玉米就仓干燥节能通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建房式仓对当年收获入库的偏高水分玉米(入库平均水分15%),利用加速式节能轴流风机和地上笼通风系统进行实仓降水通风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从入仓玉米装满一组地上通风笼开始依次通风,进行均匀降水,经过475 h的压入式通风作业,整仓玉米平均水分降至14.3%,降水通风的单位能耗是1.18 k Wh/(1%·t),实现了低温储藏.  相似文献   

15.
玉米湿储法     
刘瑞征 《作物杂志》1992,8(2):39-40
饲用玉米籽粒湿储技术是在60年代石油价格上涨形势下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来的,至今在发达国家一些农牧结合地区的饲用玉米常规储藏方法中占有一席之地。西方国家称之为高水分玉米密封储藏。我国东北长期存在玉米收获水分过高而烘晒条件又不足的矛盾,近几年随玉米产量增长使其矛盾更显突出。在此形势下,1989年国内发表文章介绍提倡这项技术,把它改称为高水分玉米发酵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区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食系统内的经营量同时增多。扶余区玉米总产量每年在160万t左右,我库每年入库的高水分玉米在13万t左右。入库的高水分玉米需经清荣、烘干整理、成型态后才能进行储存、加工、调运、出口,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库自1988年开始研制玉米清杂整理机械,并取得初步结果。1993年被吉林省科协立项为“往复振动筛在玉米清杂中的应用”,获1994年省科技成果奖。1往复振动筛的研制对我区本工9号、中旦2号、白旦9号、4旦8号、159号等高水分玉米进行测试,平均粒重3.8g,长13mm,宽8mm,厚6mm。…  相似文献   

17.
东北是玉米的主产省份,玉米的高水分必须采用晾晒、烘干等方法进行降水处理。人工晾晒由于受到场地、天气、人员、机械等条件限制不能适应大批量降水要求。现在粮食企业大批量玉米降水都采用烘干设备降低水分,增加了机械与粮食的接触率,导致其在烘干、除杂、入仓等环节破碎率的增加。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玉米的破碎,确保其符合收购质量标准,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低水分晚籼稻谷增湿调质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粮食储存期的延长,普遍存在水分减量问题,而在粮食轮换出库时,水分损失又会给购粮方(加工厂)带来米粒干燥、皮层疏松、韧性下降、爆腰率高、碎米多、出米率低等诸多问题,影响了供需双方的经济效益。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库采用在自然高湿的条件下进行机械通风增湿调质试验,使粮食均匀吸湿,将水分调整到13.4%-14.2%,平均水分13.8%,满足了购粮方在加工工艺品质等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粮食在收购、存储等环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购销多渠道经营,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和提高种粮的积极性,国有收储企业根据市场需要不可避免地收购部分高水分粮食,导致储粮期间因通风降温引起的水分减量损失严重,以及通风能耗增加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粮食仓储行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我库利用本地气候条件,结合本库实际情况对储存的粮食综合运用大功率离心风机和小功率轴流风机通风降温、保水技术,有效降低了粮食温度,减少了储粮水分损失,在储粮降温、保水和节能降耗方面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3种不同水分(偏低水分11.8%、安全水分13.3%和偏高水分16.3%)的玉米在25℃条件下,储藏密闭环境内N2、O2和CO2浓度变化的测定,研究密闭储藏环境条件下玉米粮粒周围环境气体成分浓度的变化规律。20L规模的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分玉米在密闭储藏时环境中N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均不大;不同水分玉米在密闭储藏时环境中O2浓度与储藏时间呈负相关,偏低水分和安全水分玉米储藏环境中O2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无差异,偏高水分玉米储藏环境中O2浓度在各时间段均明显低于偏低水分和安全水分玉米,并且这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水分玉米在密闭储藏时环境中CO2浓度与储藏时间呈正相关,其中储藏环境中CO2浓度在各时间段的大小为:偏低水分玉米安全水分玉米偏高水分玉米,且偏低水分和安全水分、安全水分和偏高水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偏低水分和偏高水分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水分玉米密闭储藏环境中CO2的累积量在有氧呼吸阶段随耗O2量增加而增加,在无氧呼吸阶段CO2累积量和耗O2量无关。通过对玉米密闭储藏环境中气体浓度以及耗氧量和CO2累积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线进行回归分析,得到25℃条件下不同水分玉米密闭环境中N2、O2和CO2的回归方程以及耗氧量和CO2累积量的回归方程,利用相应回归方程,可获得玉米在密闭储藏时环境中不同储藏时间段的气体浓度,为气调储藏时玉米粮粒自呼吸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技术参数和数据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