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的鲟科鱼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世界鲟科鱼类计4屑24种,其中:蜂属2种,鲟属17种,铲鲟属2种,拟铲鲟底3种。我国有鲟科鱼类计2属7种,其中:鳇属1种,鲟属6种。原苏联是世界产鲟大国,一是鲟科鱼类种类多,计3属14种,其中:蜂属2种,鲟属9种,拟铲鲟属3种。二是产量大,原苏联田科鱼类捕捞量占全球的90%-95%。1985年原苏联鲟科鱼类产量计2.5万吨,占世界鲟科产量92%。现把我国和原苏联鲟科鱼类名录列于附表。二、我国鲟科鱼类简介1.鳇:又名黑龙江煌、达氏鳇。是产于我国的唯—一种煌底鱼类。据记载最大体重可达1000公斤。是产于我国待科鱼类中最大的一…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鱼类性别的决定,受遗传、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介绍了鱼类性别鉴定方法:表观观测法、组织切片、超声鉴定法、血液生化指标及激素判别法、染色体形态以及染色体带型差异判别法、分子标记法、单细胞测序技术等。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实际应用范围。提出,今后对于鱼类性别鉴定方法,应着重研究性别特异位点,创新筛选技术,并加大性别分化机制和性别控制的研究力度,进一步开发单细胞测序技术在鱼类性别鉴定中的应用,对于鱼类,尤其是具有明显性别二态性的鱼类研究和渔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乌拉尔河是流入里海的河流,这里有适合各种鲟利鱼类繁殖的条件,这些鱼类的产卵场所延伸到河里,距海最远可达千余公里,中、下游产卵场的面积超过两千公顷。  相似文献   

4.
基于血液生化指标判别分析西伯利亚鲟性别及卵巢发育时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微创手术检查的方法对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性别和卵巢发育期进行鉴别,根据性别和卵巢发育期将西伯利亚鲟分为性成熟雄鱼(M)、雌鱼Ⅲ期、Ⅳ期和Ⅴ期共4个组。对4个组的22个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雄鱼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显著高于雌鱼(P<0.05);随着雌鱼卵巢的发育,血浆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钙离子(Ca2 )和无机磷(P)水平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糖(GLU)水平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而血液淀粉酶(AMY)和球蛋白(GLB)水平则是在Ⅴ期出现明显下降,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24个血液生化指标进行筛选,得到CHOL、ALT、GLB和甘油三酯(TRIG)4个参数作为判别雌雄的指标参数,并建立了2个性别判别函数;得到AMY、Ca2 、肌酐(CREA)和GLU4个参数,并建立了雌鱼性腺发育时期判别函数。雌雄判别准确率为84%,对雌鱼性腺发育时期判别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5.
FTZ-F1基因属于孤核受体超家族成员,最初是在果蝇(Drosophila)中发现的,该基因在果蝇胚胎发生的早期调控体节分化基因ftshi-tarazu(FTZ)表达。目前已经发现了很多它的同源基因。研究证明它在类固醇生成、性别分化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鱼类在脊椎动物系统进化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是脊椎动物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类群,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特征和重大的经济价值,所以对于鱼类性别决定机理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就鱼类中发现的性别相关基因FTZ-F1,及该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在性逆转鱼中的作用及与芳香化酶的相互作用关系等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系统研究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鱼类性别相关基因及性别特异标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动物性别的研究一直深受人们关注,以哺乳类为代表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由于鱼类在脊椎动物系统进化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是脊椎动物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类群,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特征和重大的经济价值,所以,对于鱼类性别决定机理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鱼类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和性别特异标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鱼类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鱼类性别决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性激素、芳香化酶以及随机重复序列、核受体基因等对性别分化的调控方面。由于鱼类所处分类地位较低 ,生活环境千差万别 ,鱼类性别决定没有一个普遍的模式 ,目前研究的鱼类又各不相同 ,因此象哺乳动物那样的性别决定级联模式还没能阐述。本综述旨在阐述近几年有关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方面的研究动态和进展 ,为系统研究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是脊椎动物中最复杂的。同高等脊椎动物一样,鱼类性别决定的基础依然是遗传基因。鱼类的性别控制对于水产养殖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用于生产实践的鱼类人工性别控制方法有很多,但大多数仍然处于探索与实验阶段,理论上的作用机理仍未研究透彻。文章旨在通过对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等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的阐述,为鱼类性别控制、调控养殖鱼类的经济性状如生长率和个体大小等,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朱杰  沈忠明 《内陆水产》2004,29(7):41-42
鳅科鱼类多属小型淡水经济鱼类。我国鳅科鱼类分为3个亚科:条鳅亚科.沙鳅亚科。花鳅亚科。绝大部分鳅科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美味佳肴和滋补保健食品。泥鳅、长薄鳅等同时是一项重要的外贸出口商品。随着目前鳅科鱼类的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工繁殖技术在鳅科鱼类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西伯利亚鲟性别及性腺发育的超声波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声波检查仪对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的性别及性腺发育进行超声波扫描,并利用微创手术检查和组织学观察法来验证超声波对西伯利亚鲟性别及发育时期扫描的鉴定结果。通过对比研究表明:超声波方法对西伯利亚鲟性别鉴定的准确率较高,对2~5龄雌性鉴定的准确率为95%,对雄性鉴定的准确率为87%。超声波技术鉴定性腺发育的准确率随性腺的发育而提高,鉴定早期性腺(Ⅰ~Ⅱ期)发育的准确率(65.25%)低于对晚期性腺(Ⅲ~Ⅴ期)发育鉴定的准确率(88.65%)。超声波技术鉴定西伯利亚鲟性别及性腺发育速度较快,根据鱼的发育状况,平均每尾鱼所用的时间约30s。  相似文献   

11.
中草药复方添加剂对施氏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验研究了7种复方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240尾鱼共分为8组.7个复方中草药组和1个对照组,对照组投喂不含中草药添加剂的饲料.结果显示:实验中所采用的几种中药复方均对施氏鲟血浆中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具有升高的作用.血清中AKP酶活性,除方六外其余中草药添加组的均较对照组有所升高,其中方四及方五升高明显.反映肝功能的指标中,方五可以显著降低LHD在血清中的含量,方二对ALT有显著降低的作用,方一、方四、方五可以显著降低AST在血清中的水平.大部分所选中药方剂对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SCR)、钙、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方二和方四能显著升高血糖含量;方二、方六和方七还能提高鲟鱼血清铁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这几种方剂具有促进机体代谢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为探讨大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适宜投喂率和投喂频率,本实验分别设计了5个投喂率(0.4%、0.8%、1.2%、1.6%和2.0%)和5个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和5次/d),研究不同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大杂交鲟生长、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投喂率实验中鱼初重(335.87±0.82)g,投喂频率实验中鱼初重(334.77±1.06)g,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随着投喂率升高,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肝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饲料效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肠脂肪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1次/d投喂频率组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次/d投喂频率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除血清葡萄糖含量以外的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和胃肠消化酶活性或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在300~600g大杂交鲟的养殖过程中日投喂率在1.2%~1.6%,投喂频率为2次/d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鲟营养组成、高值化加工利用及质量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鲟( Acipenser)是中国冷水水域重要的养殖鱼类,近年来养殖产量逐年增加。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鲟高值化加工利用技术,中国鲟消费长期以幼鱼鲜食为主。文章详细论述鲟鱼卵、鲟肉的营养与风味特征,阐明鲟高值化加工利用技术、质量安全及原产地鉴别技术现状,对鲟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中国鲟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工厂化流水养殖条件下进行为期90 d的饲养试验,探讨养殖密度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分含量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杂交鲟初始体重为(251.11±0.59)g,养殖密度分别设置为5.50 kg/m3、8.27 kg/m3、11.01 kg/m3、13.80 kg/m3。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存活影响显著(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而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杂交鲟幼鱼肌肉中水分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上升(P0.05),而粗脂肪含量却下降(P0.05),粗蛋白和灰分的含量则变化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血液指标影响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幼鱼血液中血红蛋白、血浆葡萄糖及总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果说明,高密度环境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与肌肉组分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国利  唐文乔  刘东 《水产学报》2015,39(6):916-927
嗅觉是鱼类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参与觅食、定位、避敌以及生殖洄游等行为。嗅觉功能基于嗅觉信号通路并由嗅觉受体蛋白识别外界环境中的气味分子而实现。嗅觉受体基因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在脊椎动物中已发现的嗅觉受体基因有5个家族,即主嗅觉受体基因(MOR)、犁鼻器Ⅰ型受体基因(V1R/ORA)、犁鼻器Ⅱ型受体基因(V2R/OlfC)、痕量胺相关受体基因(TAAR)和甲酰基肽受体基因(FPR)。鱼类占脊椎动物所有种类的50%以上,近年有关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多,新的发现不断涌现,但目前国内的相关文献甚少。本文总结了鱼类嗅觉受体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整理了研究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和相应对策,并对研究前景作了展望,旨在为国内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叶尔羌高原鳅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雌、雄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Hedinichthys)yarkandensis]各26尾为研究对象,比较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雌鳅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雄鳅(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低于雄鳅(P<0.01),而尿酸、肌酐、钙含量显著高于雄鳅(P<0.05),其它各血液指标雌雄鳅虽有所不同,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该研究为叶尔羌高原鳅的疾病防治、人工养殖及遗传育种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高温对哲罗鱼(Hucho taimen)血液指标和热应激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选取50尾2龄哲罗鱼进行高温胁迫试验.结果显示:高温时哲罗鱼体内供氧相关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淋巴细胞上升,但非特异免疫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功能受到抑制;肝功能指标显示ALP增高;肾功能指标CREA-S含量表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The availability of monosex populations of caviar‐producing female sturgeon would considerably enhance the economic viability of domestic caviar production systems. However, it is not possible to distinguish males from females b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t larval, juvenile and even adult stages. The mechanism of sex determination in sturgeons is poorly understood, and to date no sex‐specific markers in sturgeon have been reported. This review concentrates on the methodologies used to elucidate the mode of sex determination in sturgeon species and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molecular tools used to determine genetic sex mark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