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对扩大内需,开拓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小城锁,还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科学制订发展计划。制订小城镇规划,一要起点高,具有超前性。要注意增加远景展望内容,对于某些在近期内无力兴办而未来肯定要实现的重要建设项目,应在规则中明确提出并标在图纸上,用法定形式控制住预留用地位置。二要注意突出体现城镇个性和时代特征。不  相似文献   

2.
3.
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小城镇,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霞  孙承宗 《山东农业》2002,(11):11-12
关于小城镇的规模问题 小城镇建设,首先要根据目前状况、地理位置、发展潜力等确定科学适度的规模,才能搞好规划建设。广东省明确提出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加速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措施,将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搞好300个中心镇的建设。山东省小城镇发展目标是,争取到2010年有100个左右的中心镇驻地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的规模。 在小城镇发展的适度规模上,目前有三种提法:一是单从镇区人口角度。根据我国生 产力发展水平,研究认为,一个小城镇只有当镇区人口达到2万人时,才能发挥对镇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只有当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时,才能对周边乡镇起到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对于中心小城镇的规模,可按“三三五”(镇区居住人口3万,建城区3平方公里.辐射半径5公里)起步,逐步完善于“五五五”(镇区居住人口5万,建城区5平方公里,辐射半径5公里)。三是“半小时经济圈”论。即中心小城镇的距离大致为驱车半小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城市化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逐步提高,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很慢,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7.
纵观世界各国的城镇化道路.其基本动力都是源自于自组织能力.同时又受到外部力量的促进、引导和制约。发展小城镇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环节,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模式都因资源条件和历史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小城镇发展的道路也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对促进小城镇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彭大成 《农业与技术》2004,24(2):162-163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实施房地产综合开发,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约资金,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诸多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小城镇位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很快,但由于其成长具有特殊背景,即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上一些乡镇干部急功近利扩大财源的心态,致使我国小城镇发展走了不少弯路,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并认真地解决,借以促进我国小城镇建设健康、良性的发展,从而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1.
12.
13.
小城镇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与农村工业化发展相伴生的小城镇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发展的压力,拓展了城乡商品市场,拉动了城市化需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建设与发展小城镇,对农村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亮 《新农村》2001,(9):2-2
1.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发展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从而产生聚合效应,节省资源,节省耕地,节约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投资费用,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信息交流、商品流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农业生产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快增长。  相似文献   

15.
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走向融合,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我国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受主要农产品安全的制约,完善政府配套土地流转制度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村城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繁荣农村经济,因此,重视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已成为当前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7.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温州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在浙南大地崛起。从1978年全市18个建制镇,发展到2007年的119个,在平原经济发达地带形成了一个星罗棋布的城镇集群。如今温州农村70%的人口,80%的工业产值,80%的社会商品零售额集中在建制镇,从而十分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农业现代化使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剩余不断增加,人口庞大的中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县域经济实力的线性分析与托达罗模型相结合,发现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在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人地关系紧张、转移成本风险提高以及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降低等问题存在较强的操作性与可行性,能够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心理预期,是实现当代中国劳动力合理有效转移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19.
集中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当前我国小城镇特色建设面临着特色挖掘不突出、特色彰显能力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弱、创新精神不足以及缺乏活力等问题。小城镇特色建设必须坚持以适合人民生活为宗旨,以大中城市周边合理布局为基础并注重乡土重建,充分发挥原住民在小城镇特色挖掘上的主体作用,注重通过创新精神去激活发展动力,在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前提下发挥政府搭建平台、城镇居民共同参与、开发资本“走进来”的三方协同作用来加强小城镇特色建设。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襄阳市小城镇建设的历程,总结了发展的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下,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