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海南岛分布的莎草科飘拂草属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收集与整理,共收集到飘拂草属植物 27 种、1 亚种, 2 变型,其中收集《海南植物志》未记载的有 1 种。对调查和收集的 20 种飘拂草属牧草的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并通 过隶属函数法对所有供试材料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双穗飘拂草营养价值最优,其次是绢毛飘拂草和披针穗飘拂草, 这些牧草的营养价值综合评价较高。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开展对海南飘拂草属植物资源调查及饲用价值评价为 开发利用飘拂草属植物资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间,通过对采自海南省儋州、文昌、澄迈、五指山、白沙、三亚、东方、临高、定安、琼中、陵水等11个市、县的中、老龄橡胶树林段及其防护林的病、死树及树桩上的灵芝属真菌标本180余份进行鉴定,初步鉴定出灵芝属真菌17种,分别为白边树舌(Ganoderma albornartginatm)、层叠灵芝(G.lobatum)、长管灵芝(G.annulare)、黄边灵芝(G.luteomarginatum)、灵芝(G.lucidum)、南方树舌灵芝(G.australe)、热带灵芝(G.tropicum)、唐氏灵芝(G.donkii)、橡胶灵芝(G.pseudoferreum)、有柄树舌灵芝(G.gibbosm)、树舌灵芝(G.applanatum)、菲律宾灵芝(G.philippii)、褐灵芝(G.brownii)、薄盖灵芝(G.capense)、马蹄状灵芝(G.ungulatum)、吊罗山灵芝(G.diaoluoshanense)和无柄灵芝(G.resinaceum)。其中橡胶灵芝和菲律宾灵芝为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重要病原菌,热带灵芝(G.tropicum)、薄盖灵芝(G.capense)为引起台湾相思、木麻黄、桉树等防护林树木枯死的重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桫椤科2属6种叶表面角质膜纹饰、表皮毛、气孔器类型、气孔器大小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探讨其分类学意义,编制供试2属6种分类检索表。结果表明:2属6种叶表皮表面角质膜纹饰均为脊状,气孔器大小无显著差异,气孔器类型均为平列型。表皮毛共有4种(囊状毛、片状毛、须状毛、盾状鳞),种间表皮毛差异较大,其中白桫椤表皮毛最丰富。黑桫椤副卫细胞有泡状突起,白桫椤副卫细胞有皱褶,其余4种副卫细胞表面均光滑无纹饰。笔筒树气孔器周围有绒毛层覆盖。黑桫椤、笔筒树气孔器表面有晶体。本研究结果表明2属6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多样性较为丰富,这些特征可作为种间鉴别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等电聚焦电泳技术,以小麦品种中国春为对照,对赖草属内5个物种的15份材料进行了Sod-1,β-Amy-1和α-Amy-2等3个生化遗传标记的分析,结果表明,不仅种间,种内产地间而且产地内材料间均存在遗传多样性;这3个生化标记电泳图谱上的差异,可作为5个物种间,种内产地间和产地内材料间等各个层次上相互区分,并在CS背景下识别其相应染色体部分同源群的生化遗化标记。 相似文献
5.
6.
在海南西部对刚果臂形草、杂交臂形草、热研14号网脉臂形草、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等4种臂形草属牧草进行区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干草产量方面,刚果臂形草和杂交臂形草的干草产量均高于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和热研14号网脉臂形草;在适应性方面,4种牧草表现都较好,尤其是热研14号网脉臂形表现出很强的抗旱性;在营养价值方面,杂交臂形草的粗蛋白含量最高,而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的粗蛋白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7.
海南胡椒属植物资源形态多样性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胡椒属植物中,栽培胡椒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野生胡椒资源也具重要的开发价值。为了解海南胡椒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集了74份材料,对其形态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28个形态性状其平均变异系数为51%。数量性状中,侧枝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91%,叶片宽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6%;质量性状中,主蔓被毛指数变异系数最大,为170%,成熟叶片颜色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采用数量分类法对海南胡椒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形态聚类分析,在阈值为0.139处,74份胡椒种质被分为3大类群;在阈值为0.032处,74份胡椒种质可分成SG1(所有的海南蒟)、SG2(6份假山蒟)、SG3(6份假山蒟和3份华南胡椒)、SG4(8份假山蒟和4份细叶青蒌藤)、SG5(假蒟和蒌叶)、SG6(印尼大叶种、班尼叶尔一号和古晋种3个栽培品种)、SG7(9份大叶蒟和2份复毛胡椒)和SG8(16份毛蒟和1份苎叶蒟)8个亚类。 相似文献
8.
9.
为了解二穗短柄草各器官表皮蜡质组成及其晶体结构,利用气相色谱(GC)技术对二穗短柄草穗下茎、叶、穗和旗叶鞘的表皮蜡质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表皮蜡质晶体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从二穗短柄草表皮蜡质中鉴定出18种化合物成分,主要为初级醇、烷烃、醛和脂肪酸。其中,初级脂肪醇、脂肪醛和烷烃是其蜡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蜡质含量的96%。不同器官的蜡质成分比较相似,均以初级脂肪醇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脂肪醛、烷烃和脂肪酸。不同器官间蜡质总含量有显著差异,其中穗和旗叶的蜡质含量比较高,分别为13.6和9.8μg·cm-2,而倒三叶和旗叶叶鞘最低,分别为4.9和4.7μg·cm-2。蜡质成分碳链长度的分布范围主要为C22~C32,其中以C26分布最多。初级醇中C26醇的含量最高,分别占叶片、穗和叶鞘中醇含量的94.6%、95.7%、91.4%,占穗下茎中醇含量的76.5%。烷烃中以C29烷烃含量最高,大约占60%左右;其次是C31烷烃,含量在叶片蜡质中大约为30%,穗下茎中是34.2%。醛中C26醛含量最高,约占叶片、穗和叶鞘中醛含量的91.5%~94.6%,占穗下茎中醛含量的74.4%。脂肪酸中C20和C22脂肪酸的含量较高,C26和C28脂肪酸的含量比较低。经扫描电镜观察,各器官表面的蜡质晶体结构均为片状。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谷子叶片表皮微形态学特征,利用扫描电镜对3个谷子品种叶片表皮微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谷子叶片表皮主要由表皮细胞、气孔器、乳突和表皮毛等结构组成;下表皮表皮毛分布浓密,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单位面积内气孔总面积均大于上表皮。豫谷1号、豫谷18和冀谷19下表皮气孔周长分别比上表皮长9.77%、20.51%和24.36%,单个气孔面积分别是上表皮的1.22、1.58和1.34倍,气孔密度分别比上表皮高4.79%、37.60%和4.56%,单位面积内气孔总面积分别是上表皮的1.31、2.23和1.52倍。品种间比较,豫谷18叶片上下表皮表皮毛分布最为密集,气孔密度最大(上表皮221.84个/mm2,下表皮305.25个/mm2),气孔较小(上下表皮单个气孔面积分别为262.49、414.13 m2),单位面积内气孔总面积最大(174162.13?滋m2/mm2)。由此可见,品种间叶片表皮微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可为揭示品种高产及抗性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海南香蕉褐缘灰斑病原菌的核酸分析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种的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11个海南香蕉褐缘灰斑病菌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1个菌株中,来自海南儋州、乐东、文昌、东方、澄迈、临高、琼海、昌江、琼山、三亚的10个菌株为Mycosphaerella fijiensis,而白沙菌株既不是M.fijiensis,也不是M.musicola,其Mycosphaerella种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将这些菌株区别为2类,支持PCR鉴定结果。本研究的鉴定结果对指导海南综合治理香蕉褐缘灰斑病的的实践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海南儋州地区橡胶林叶面积指数月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描述植被冠层结构的重要参数,它对分析橡胶光合潜力、预测产量和评估灾害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LAI-2000获得了海南儋州两院地区30个橡胶林连续2年半的LAI月动态。结果表明:(1)橡胶林LAI最小值出现在1~2月的落叶季,最小值为(0.54±0.14)m2/m2;随后的第一篷叶抽叶期(3~4月),LAI快速增长,4月底平均值增至3以上[最大观测值为(4.48±0.82)m2/m2],平均占全年最大LAI的77.75%;之后增长趋于缓慢,至9月底达到年度最大值,最大观测值为(5.27±0.79)m2/m2。(2)LAI年际差异较大,平均LAI相差可达1以上,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际物候差和台风灾害等;(3)不同年龄的橡胶林之间LAI存在差异,在第一篷叶期间,平均LAI为老龄橡胶林(>20龄)>幼龄及初开割林(≤10龄)>中龄橡胶林(11~20龄),而在之后至落叶前期,平均LAI次序为幼龄及初开割林>老龄橡胶林>中龄橡胶林。 相似文献
14.
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物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槟榔黄化病是槟榔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如何快速检测该病原菌是防治该病的重要基础。利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对海南感染黄化病的槟榔花苞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约1.2kb的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BLAST程序比较、系统进化树构建及iPhyClassifier分析表明,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植原体属于翠菊黄化植原体组(16SrⅠ组),且为该组中一个新的亚组,即G亚组,现将其暂命名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nut yellow leaf phytoplasma,AYL)。 相似文献
15.
海南槟榔黄化病的病原鉴定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对海南槟榔黄化病病株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四环素族抗菌素注射诊断,结果表明:海南槟榔黄化病病株的叶脉、叶鞘基部呈水渍状的幼嫩花苞组织内的筛管细胞和伴胞部位均发现植原体(Phytoplas mas)。植原体的大小为 180~550nm,单位膜厚度为9~13nm。但在健康的槟榔植株的相应组织中未发现上述病菌。经四环素族抗菌素2种药物注射槟榔黄化病病株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病情发展。上述2种鉴定符合对植原体病原的鉴定程序,故可进一步证实植原体(Phytoplasmas)是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的一种病原。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