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明确香蕉果实发育及成熟过程中黄酮含量变化规律,对巴西香蕉、粉蕉和皇帝蕉果实采前发育和采后成熟过程中的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个香蕉品种在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皮中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果肉中黄酮含量。从抽蕾、断蕾到采收,3个品种果皮中的黄酮含量逐渐降低,表现出与发育负相关。采前巴西蕉和黄帝蕉果肉中黄酮含量也是逐渐降低,但粉蕉果肉中黄酮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采后成熟过程中,3个香蕉品种果皮果肉中的黄酮含量逐渐升高。且用外源乙烯和1-MCP处理后发现,香蕉果皮和果肉中的黄酮含量明显受外源乙烯诱导而增加,受1-MCP的抑制而减少,表现出与成熟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香蕉枯萎病是危害全球香蕉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枯萎病的有效措施,而开展抗病香蕉品种的果实特性及品质研究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的基础。本研究通过以巴西蕉为对照,对4个香蕉枯萎病抗性品种的果实特性、果实品质及感官评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蕉9号’的单穗重、果梳数和果指直径显著高于巴西蕉,单株产量比巴西蕉增加21.9%,而‘南天红’和‘南天黄’的单穗重、果梳重及果指数均显著低于巴西蕉,‘中蕉4号’的果实性状则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南天红’的含水量显著高于巴西蕉,其他3个品种的含水量则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中蕉4号’的可食用率显著高于巴西蕉,其他3个品种的可食用率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中蕉9号’的果实硬度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低于巴西蕉,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则显著高于巴西蕉。‘中蕉9号’和‘南天红’的单宁含量显著低于巴西蕉,‘南天黄’的单宁含量则显著高于巴西蕉。‘南天红’和‘中蕉9号’的果肉色泽、气味、甜味及口感等感官评价显著高于巴西蕉,其他2个品种则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表明,4个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的综合表现可分为3个等级,‘南天红’和‘中蕉9号’为第1等级,‘中蕉4号’为第2等级,‘南天黄’为第3等级。综上,‘中蕉9号’的单株产量高、综合性状优异,可进一步开展大面积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3.
研究土壤缺水对香蕉果实生长和营养累积模式表明,土壤缺水,其基质势为-85KPa;与土壤不缺水的蕉指相比,其蕉指鲜重、干重、蕉指长和果围都显著地降低.土壤缺水和不缺水蕉指总营养浓度随成熟而下降.与土壤不缺水的蕉指相比,土壤缺水降低了蕉指N、K和Mg浓度,提高了P和Ca浓度,使总可溶性固形物稍有增加.果肉/果皮比率降低.抽蕾22周以后采收的蕉指,不管土壤缺水与否,后熟时果实、果皮开裂.根据果实生长和质量参数的变化,建议不管土壤缺水与否,宜在抽蕾后20—21周采收‘Robusta’香蕉.  相似文献   

4.
以‘巴西’、‘威廉斯(8818)’、‘矮化威廉斯(8818-1)’3个香蕉品种的果实为试验材料,进行果实发育过程中糖、淀粉、单宁以及Vc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香蕉不同品种果实生长趋势及糖、淀粉、单宁和Vc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同一品种糖与淀粉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香蕉果实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以积累淀粉为主,糖含量保持较低水平(1.5%左右);后熟期,淀粉转化为糖。香蕉果实发育过程中单宁和Vc含量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龙眼果实发育过程果肉黄酮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熟龙眼品种‘立冬本’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黄酮含量存在差异,其积累消长动态呈"双S型"变化曲线。龙眼果实成熟后,果肉黄酮含量呈下降趋势,但随着挂树期延长,果肉黄酮含量又回升。龙眼果肉同时还含17种蛋白氨基酸和非蛋白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果实发育过程果肉黄酮含量与总蛋白氨基酸含量呈负相关,与GABA含量呈正相关,与丝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甘氨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生产中如以植物功能性活性成分高黄酮含量为目标,研究确立了‘立冬本’龙眼成熟前期的9月22日为最佳采收时间。  相似文献   

6.
香蕉水分亏缺果实的采后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文江 《福建热作科技》1995,20(2):47-48,41
低温环境贮藏香蕉果实可加速果实热化.这反映在果实的呼吸和乙烯产生增加提前以及果皮色泽和果肉糖类大大增加.本试验结束时,低湿贮藏果末端为绿黄色(第5阶段),而高湿贮藏果仍为绿色(第1—2阶段).与高湿贮藏果相比,低湿贮藏果肉的乙烯产生并未大量增加.尽管两个处理样品的氨基环丙烷粉酸(ACC)含量增加较多,仍出现了差异,因为低湿处理比高湿处理提前两天.低湿贮藏果皮的乙烯产生随果实热化而显著增加,与ACC的增加相一致.在低温贮藏果中,果皮的ACC氧化酶活性反映出乙烯产生的大量增加,而高湿贮藏果的增加则迟而少.低高湿贮藏果的果肉ACC氧化酶活性在贮藏期间逐渐增加.讨论了乙烯产生的变化,香蕉熟化与果肉的乙烯产生相一致,而果皮则无活动.果肉的乙烯产生取决于果实褪绿程度.  相似文献   

7.
香蕉果实采收后果肉中腐胺(PUT)含量随贮放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果实出现乙烯高峰后又明显增加。果实采后初期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逐渐增加,果实出现乙烯高峰后,精胺明显积累,但亚精胺的变化较小。果皮中精胺的变化与果肉中的相似,但腐胺、亚精胺的变化则不同。精氨酸脱羧酶(ADC)和鸟氨酸脱羧酶(ODC)在果实采后初期活性较高,果实明显衰老时活性迅速降低。果肉中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SAMDC)活性先有增加,然后下降;而果皮中SAMDC则呈下降趋势。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ACCS)变化与SAMDC不同,酶活性最高值较乙烯高峰提前二天到达。S—腺苷甲硫氨酸(SAM)在乙烯高峰出现时含量明显下降。结果认为,多胺对果实后熟、衰老的调节机理不但与竞争SAM有关,还与代谢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长营’橄榄及其芽变品种‘清榄1号’果实发育过程中风味物质含量,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单宁、黄酮、多酚的测定,初步探讨橄榄果实风味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供试橄榄果形整齐,品种间糖、酸物质含量变化整体一致,酚类物质差异大。(2)花后50~110 d,橄榄果实体积增大,风味物质积累,其中,‘清榄1号’酚类物质在花后70~90 d出现小幅度降低;(3)花后110~170 d,橄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与糖含量积累,其他风味物质含量降低。(4)‘长营’花后110 d采收风味较佳,‘清榄1号’花后170 d采收风味佳。研究表明,橄榄果实风味形成与糖酸等物质关系不大,与酚类物质关系密切,花后110 d为研究橄榄风味形成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1-MCP处理对‘油木奈’果实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1.2 μL/L的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对在(25±1)℃下贮藏的‘油木奈’(Prunus salicina Lindl. cv. Younai)果实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1-MCP处理可有效降低‘油木奈’果实呼吸强度、呼吸峰值和乙烯释放量,延缓果实细胞膜相对渗透率升高和果实表面色调角h°值的下降,保持较高的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和果皮叶绿素含量,延迟果实外观颜色转变,减少果实失重和腐烂。经1-MCP处理的果实在(25±1)℃下贮藏15 d时的好果率为80%,而对照果实只有58%。因此认为,1-MCP处理可以延缓采后‘油木奈’果实后熟衰老和保持果实品质,延长果实保鲜期。  相似文献   

10.
‘福眼’和‘东壁’龙眼果实贮藏性与采后品质变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了福建省主栽品种‘福眼’和‘东壁’龙眼果实在(8±1)℃、85%相对湿度条件下贮藏的果实贮藏性和品质变化差异.结果表明:与‘福眼’龙眼相比,‘东壁’龙眼果实贮藏性较好,采后贮藏期间的‘东壁’龙眼果实好果率较高,而果实失重率、果皮褐变指数、果肉自溶指数、果肉褐变度较低.采收当天的‘东壁’龙眼果实的果肉可溶性固形物(TSS)、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都高于‘福眼’龙眼.采后贮藏期间,‘东壁’龙眼果实的果肉TSS、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的变化比‘福眼’龙眼果实少;在同一贮藏时间,‘东壁’龙眼果实的果肉TSS、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都高于‘福眼’龙眼果实.因此认为,‘东壁’龙眼果实的贮藏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研究老挝琅勃拉邦与广西在同一施肥条件香蕉在果指特征、品质指标以及果皮、果肉中氮、磷、钾元素含量的差异,结果发现:外观性状与内在品质无显著性差异,老挝香蕉瓤皮比高于广西香蕉,且果皮色泽比广西香蕉好;老挝香蕉与广西香蕉果皮中氮、磷、钾元素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果肉中只有氮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果肉中磷、钾含量吾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为香蕉的施肥调控管理以及市场定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17个品种的芒果果皮进行细胞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芒果的果皮细胞结构差异明显,随着成熟度增加,果皮中角质层厚度变化不明显,但细胞壁会变薄,内溶物明显减少;果皮中分布有大量的分泌腔和维管束,其数量因品种和成熟度而异;芒果果皮中均观察到有淀粉粒的存在,在完全成熟时,大部分品种的淀粉粒会完全分解,少部分品种还有少量残存。研究结果可为芒果贮藏保鲜、加工、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广西的杧果(Mangifea indica L.)以百色右江干热河谷为重要栽培地区,百色地区的杧果栽培品种仍然以传统品种为主,伴随着新兴杧果产区的崛起,急需选育适宜百色的杧果新品种,以提升百色杧果的竞争力.目前,在广西以外的其他地区已经开展了不同杧果品种性状评价的研究,而针对广西百色地区杧果栽培种质的多样性分析评价鲜有...  相似文献   

14.
研究茶树油(TTO)处理对香蕉果实采后病害控制和贮藏期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1.25 g/L TTO熏蒸处理能够有效控制香蕉果实的发病,推迟了果实果皮的褪绿变黄,延缓了果肉硬度和淀粉含量的下降,维持了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有利于保持果实的外观和品质;同时随着果皮表面残留TTO的迅速挥发,果实保持了自身较好的风味。TTO作为一种天然的防腐剂,在果蔬采后防腐保鲜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开展香蕉类胡萝卜素种质资源评价,发掘高类胡萝卜素的品种资源,提高主栽品种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对于提升香蕉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展此项研究需要建立高效的香蕉果肉类胡萝卜素提取和测定体系。本文拟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290),适用于香蕉果肉的类胡萝卜素提取及测定的方法。利用YMC-C30色谱柱,在450 nm检测波长和柱温20℃条件下,比较了不同的料液比(g:mL,1:6、1:9、1:12、1:15)、定容溶液的比例(V:V,MTBE:甲醇=1:0、1:1、1:2)、流动相(V:V,甲醇:乙腈=4:0、3:1、2:2、1:3、0:4)、流速(0.6、0.8、1.2 mL/min)等对类胡萝卜素组分鉴定和含量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提取试剂正己烷:丙酮:无水乙醇=2:1:1(V:V:V),果肉与提取试剂的料液比为1:9,超声波破碎30 min,重复3次,定容溶液MTBE:甲醇=1:1时,香蕉类胡萝卜素组分分离的效果最好。当色谱条件A相以甲醇:乙腈,B相以MTBE(100%)为流动相,进样量为10 μL,流速为1 mL/min进行梯度洗脱时,可以很好的鉴定并分离类胡萝卜素的主要组分。利用优化后的体系进行检测不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香蕉品种,发现香蕉果肉中的主要类胡萝卜素组分为叶黄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French somber’香蕉品种约含9.79 μg/g,而低含量的‘中蕉8号’香蕉品种只有约0.201 μg/g,这也表明不同香蕉品种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差异相对较大。本文中以香蕉果肉为材料所建立的类胡萝卜素提取与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精确度高,为科研工作者在香蕉类胡萝卜素的功能研究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探明采前喷施复硝酚钠对‘贵妃’杧果果实品质和采后发病率的影响,以期为复硝酚钠在杧果生产中的使用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选用‘贵妃’杧果为试材,于盛花期后第15天开始喷施质量浓度为500 mg/L的复硝酚钠,每隔9~12 d喷施1次,共喷施6次。测定果实发育期间的纵横径、成熟期的单果质量、成熟过程中的果皮颜色参数(Lab值)、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和果实病害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采前喷施复硝酚钠能够促进果实膨大,显著增加‘贵妃’杧果成熟期的单果质量,促进果实果皮转红和成熟期果皮转黄,延缓果肉硬度下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总酸含量基本保持不变,极大地降低了采后病害发病率和发病指数。  相似文献   

17.
香蕉贮运保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香蕉品种及果实质量、采后处理过程及贮运保鲜技术与果实商品性等方面。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香蕉贮运、保鲜技术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以“控制低乙烯”为核心的香蕉保鲜贮运技术及香蕉采后处理轻简装备等在产业上的应用,同时简要介绍了生物技术在香蕉采后保鲜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是催化苯丙烷代谢途径第1步反应的限速酶,广泛地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种生理活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香蕉A基因组数据库中利用BLASTp筛选出53个可能的MaPAL编码蛋白序列。在NCBI分析蛋白保守结构域,发现仅有8个基因具有典型的PAL家族基因的特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香蕉MaPAL家族的8个基因可以分为Class I 和Class II两类。转录组数据表明,所有MaPAL基因在果实发育阶段高表达,MaPAL5参与果实采后成熟过程。在干旱、低温、盐处理的香蕉幼苗叶片中,MaPAL1MaPAL2MaPAL3MaPAL4MaPAL5成员均显著上调表达,MaPAL6号成员显著下调表达,这些成员参与香蕉响应上述非生物胁迫过程。8个MaPAL成员在枯萎病菌处理下均显著下调表达,表明在感病品种巴西蕉根系中,MaPAL基因的表达全部被Foc TR4抑制。本研究结果为分析MaPAL基因家族在香蕉果实品质形成和响应逆境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巴西香蕉果实为材料,研究果实采后正常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速率,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苹果酸、淀粉以及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香蕉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速率在采后10 d开始增加,到采后14 d达到高峰;MDH酶活性在采后10 d迅速增强,到采后16 d达到峰值;苹果酸含量在果实成熟早期上升,晚期下降,可溶性总糖含量逐渐增加,而淀粉含量持续下降。推测MDH通过改变香蕉品质而参与果实成熟。  相似文献   

20.
柚子不同品种及果实不同部位品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瑞丽地区种植的水晶蜜柚、琯溪蜜柚、西柚、红玉香柚 4 个品种的柚子为试材,研究了 4 个品种柚子果实 品质在品种间及果蒂部、赤道部、果脐部、全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品种间的果实品质差异较大,西柚单果重最小, 为椭圆形,与其他 3 个品种单果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 3 个品种单果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为长圆形。琯溪蜜柚皮重占单果百分率最低,可食率最高;水晶蜜柚皮重占果重百分率最高;而红玉香柚可食率最低, 且果实的种子数最多,每个果实种子数平均有 108 粒。每一个品种果实不同部位间的皮重占单果百分率均差异显著 (p≤0.05),全果的皮重占果重百分率及可食率均与果脐部接近。琯溪蜜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最高,西柚最 低;水晶蜜柚可滴定酸(TA)最低,西柚最高;水晶蜜柚的固酸比(TSS/TA)最高,西柚最低;水晶蜜柚的维生素 C 含量最低,其他 3 个品种差异不显著(p>0.05)。水晶蜜柚和琯溪蜜柚全果 TSS、TA、TSS/TA 和维生素 C 含量均与果 脐部接近,而西柚和红玉香柚各个部位 TSS、TA、TSS/TA 和维生素 C 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感官品质方面,综 合 9 个指标检测结果,水晶蜜柚的风味分数和综合满意度最高。综上所述,水晶蜜柚果实酸甜度适中、果实肉嫩、风 味较好,是瑞丽当地最受欢迎的品种,但单果不同部位间品质差异较大,需要不断改良提高单果品质的均一度;西柚 较酸,但单果间品质差异较小,且汁多、化渣性最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