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曹艳爱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880-4882,4908
"公司+农户"模式是我国农业产业化中采用率较高的农产品生产组织模式,但在实践中该模式违约率居高不下。现有的研究文献主要是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公司+农户"模式的违约问题进行研究。从渠道权力理论的视角探讨该模式的违约机理和影响因素,从与对方交换关系中获得效用的大小、替代关系的多少和替代成本的高低等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公司+农户"模式中契约关系从签订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脆弱性。要克服"公司+农户"模式中契约的脆弱性,就要扩大契约市场均衡区间,减少市场上的替代关系,提高替代成本,以此提升公司与农户合作关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典型实例剖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契约组织模式的几种类型,认为实现“公司+合作社+农户”契约关系稳定能有效降低生产经营的交易费用,且有利于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契约关系稳定性实现的路径: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经营组织健康发展;执行严格的合同管理;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规范与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公司+农户”模式存在的双重道德风险及公司和农户的时间偏好成本,通过静态博弈模型揭示“公司+农户”模式履约率不高的原因在于市场风险的存在,即市场价格的波动,契约稳定的市场价格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特定数值。同时分析违约金额、市场交易成本和时间偏好成本对契约稳定的价格区间幅度的影响,发现违约金额、市场交易成本和时间偏好成本正向影响契约稳定的价格区间幅度。  相似文献   

4.
吴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93-19095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组织模式提出了建议,推崇“公司+农业合作组织+农户”型组织模式,以保障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并以此确定他们之间不同的契约关系,探索一种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5.
王郁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09-4313
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公司+农户模式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局部生产过剩与整体短缺的矛盾;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众多农民走入了市场;公司+农户模式解决了一些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调整了农业的产业结构,然而在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缺憾。通过对公司+农户模式产生、发展历程的梳理和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产生、运行的深层次背景分析,以及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对公司+农户模式产生、发展的各种观点,及公司+农户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公司+农户模式存在的缺憾,就应该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西方农业合作社发展成功的经验,积极发展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公司+农户模式的替代,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以便又好又快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基于期货理论的订单农业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春生 《河南农业》2008,(15):56-57
一、引言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也被称为“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它是在农业生产之前,农户与农产品经营企业签订产销合同,由此采确定双方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农户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则按合同收购农户产品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订单农业的形式有多种,狭义的订单农业主要是指“农业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而广义的订单农业还包括农户与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专业批发市场和科研单位等组织的合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公司+农户”模式稳定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艳爱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5):229-230
“公司+农户”模式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采用率最高的经营模式之一,学者们从交易成本理论、关系契约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等不同视角对该模式的稳定性研究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市场不确定性、契约不完备、履约机制不完善以及利益驱动与利益分配是导致公司与农户之间违约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产品和资产的专用性、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合同条款的设计、“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农户人际关系等都是影响“公司+农户”模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制定规范完善的合约、增加专用性投资、组织形式创新以及关系治理等策略,可以提高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履约率,增强“公司+农户”模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公司+农户"合作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种重要的组织模式,从这种合作模式产生的背景出发,对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进行分析,对如何促进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良性合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公司+农户"模式中违约问题的系统结构反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公司+农户”组织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建立了“公司+农户”模式的反馈结构模型。并利用Vensim软件计算出系统的反馈环,通过对系统主导反馈环的分析,揭示了“公司+农户”模式中双重违约行为的根源,并给出了具体的管理方针。  相似文献   

10.
一、现阶段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模式 现阶段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模式主要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该模式由合作组织为社员提供畜禽良种,开展技术服务。然后将农户饲养的畜禽(产品),按照订单或契约收购。统一组织销售:第二类是。基层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由共青团、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针对畜牧业中公司与养殖户之间的合同交易关系进行博弈分析,并建立了畜牧专业生产合作社对公司或养殖户的博弈督导模型。经分析发现:作为理性的公司和养殖户,在合同不健全等条件下,合作社的介入可以更好的对双方的履约行为进行监督,表明"公司+合作社+养殖户"这一模式是适应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革"结束后,随着国家政治气氛的宽松,四川、安徽等地农村出现各种形式的承包制。小岗村后来成为典型个案。1978年底,小岗村一二十户农民冒着违反国家农业政策的风险,实行包干到户的"大包干"制,此举扭转了他们长期贫困的境地。而且,以此为契机,各地的改革试验共同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大局。"小杠杆撬动大局面"这一中国改革中的特色,既基于基层生产的实践,也得益于高层领导的决策。这种模式只要具有成功的基层试点,民主的领导作风,以及决策层以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的立场,就是一条可以持续发展、成功的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其中的规律。相信这种探索也将会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樊毅斌  杨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867-9867,9870
分析了学术界对“承包”式产权和共有产权何者更有利于西藏草场可持续利用所存在争论,指出造成争论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将西藏的生态环境及相应的产权和放牧模式间的关系理清楚.草场环境主要分为平衡生态环境和非平衡生态环境,在非平衡生态环境下应采取“游牧式”的放牧组织模式,其对应的产权为共有产权(或农场主式的私有产权);而在平衡生态环境下应采取定居式的放牧组织模式,对应的产权应是承包产权.西藏属于非平衡生态环境,因此其应采用共有产权.  相似文献   

14.
"一村一品"是农村市场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对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述。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强村富民的具体行动。云南省发展"一村一品"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目前,云南省涌现了越来越多具有一定区域规模和专业化程度、特色鲜明的专业村,逐步形成了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新格局。本文简要阐述了"一村一品"的涵义,分析了云南省"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一村一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小农经济具有五个特点:土地占有关系频繁变化;交换半径决定了"日中为市";村落决定于耕作半径;代际构成包括祖孙父子三代;顺应天时,不过度消耗。中国近代历史上小农经济之顽强有突出体现,越是艰难越是顽强。现代环境下小农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均随条件变化升华:生产能力改变着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信息化改变着"小农"家庭与市场的关系;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金融发展加速传统小农经济的转化,降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这导致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经营主体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至今近90%的耕地和80%的粮食产量仍是由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因此,从家庭经营的角度看,小农的作用仍不可忽视也不应忽视。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农村价值、小农经济形态与农户家庭经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依据"龟纹图"对中西方绘画透视效应进行研究,揭示了西方"透视学"的不完整性,即西方绘画透视是以裸视透视范围为界,而工程制图上轴测图则是单独系统;中国传统绘画透视效应则在意识上加大透视反向畸变,并对中国传统绘画透视从裸视透视至轴测透视之间进行科学论述。  相似文献   

17.
间性中的文化秩序重构——以汤婷婷的“类文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凭借自己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汤婷婷在作品中对文化秩序进行了重新建构,展示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对话和协商,探索了两种文化交互的地带,进而在作品中传达一种文化虽不同根,但却同构的"类文化"概念。然而她的这种跨文化智性实践的也往往遭到误读,为了摆脱这种误读窘境,需要一种文化间性的公平视角。  相似文献   

18.
"代耕农"是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对珠三角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特殊的历史贡献。但其至今尚未真正融入珠三角的主流社会,始终保持着"定居不融合"的状态,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不适应性。他们遭遇诸多社会排斥与歧视,面临居住隔离、交往狭隘及社会保障待遇不公等社会融合困难。以中山市西区的"代耕农"为中心,分析"代耕农"社会融合的基本状况及其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代耕农"的社会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