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由2纲21目127科334种组成,其种类和个体数:植食性昆虫占47.60%和31.21%,捕食性昆虫占14.07%和25.49%,蜘蛛占32.34%和14.87%。多样性指数以蜘蛛最高,3个层次月均值均在2.0以上,其次为植食性昆虫。周年的数量及多样性指数的波动亚群落与层次间均有差异,总体是植食性昆虫的波动较明显,蜘蛛的波动较平稳。12个优势种(类群)的生态位,一维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均是多色金蝉蛛(Phintella versicolor)最大,水平生态位是小叶蝉(Typhlocybinae)最大。一维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在害虫之间最大的是小叶蝉与锥头叶蝉(Japananus spp.),天敌之间最大的是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与多色金蝉蛛,天敌与害虫间是蚂蚁类(Formicidae)与白蛾蜡蝉(Lawana imitata);时间生态位重叠值,害虫之间最大的为红头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occifluvis)与啮虫科(Psocidae);天敌之间为咸丰球蛛(Thridion xianfengensis)与二义宽胸蛛(Rhene biembolusa);天敌与害虫之间为二义宽胸蛛与红头长跗萤叶甲;一维的水平生态位重叠值总体较小。多维生态位宽度大小依次为多色金蝉蛛、二义宽胸蛛、红头长跗萤叶甲、灵川丽蛛(Chrysso lingchuanensis)、咸丰球蛛、荔蝽(Tessaratoma papillosa)、啮虫科、草间钻头蛛、锥头叶蝉、小叶蝉、白蛾蜡蝉和蚂蚁类。多维生态位重叠值,在害虫之间最大的是锥头叶蝉与小叶蝉,天敌之间是咸丰球蛛与灵川丽蛛,天敌与害虫间是二义宽胸蛛与红头长跗萤叶甲。  相似文献   

2.
在运用葡萄丰产栽培措施的同时,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进行葡萄十星叶甲的综合防治,对安徽省萧县和肥东县喷施钕肥、镧肥、醋肥和清水的葡萄园葡萄十星叶甲及其主要天敌进行系统调查,并用灰色系统分析法和生态位分析法对两者之间在数量、时间和空间格局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分析。经综合排序,萧县十星叶甲主要天敌喷水处理区为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和拟环纹狼蛛,喷醋处理区为拟环纹狼蛛、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喷钕处理区为草间小黑蛛、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喷镧处理区为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草间小黑蛛。肥东县十星叶甲主要天敌喷水处理区为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和拟环纹狼蛛,喷醋处理区为拟环纹狼蛛、草间小黑蛛和龟纹瓢虫,喷钕处理区为草间小黑蛛、拟环纹狼蛛和八斑球腹蛛,喷镧处理区为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和拟环纹狼蛛。萧县和肥东县两地间各处理的十星叶甲主要天敌的种类和位次差异明显。喷水区两地相同的两种主要天敌是草间小黑蛛和拟环纹狼蛛,喷醋区两地相同的两种主要天敌是拟环纹狼蛛和龟纹瓢虫,喷钕区和喷镧区两地相同的主要天敌都是草间小黑蛛。  相似文献   

3.
广西玉米蜘蛛有19科81种。南宁市平原区玉米蜘蛛群落结构,早玉米以食虫沟瘤蛛(Ummeliatainsecticeps),晚玉米以锥腹肖蛸(Tetragnathamaxilosa)和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um占数量优势。群落成员的个体数量高峰,早、晚造玉米均出现在生长中期。群落多样性早造由低到高,晚造由高到低。时间生态位测定表明,食虫沟瘤蛛与幼豹蛛(Pardosapusiola),草间小黑蛛与类奇异獾蛛(Trochosaruricoledes)分别是早造和晚造玉米蜘蛛群落中利用资源最广的种群。文中分析了玉米蜘蛛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动,与邻近稻田蜘蛛群落结构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统筹利用自然天敌和通过化学措施全年综合防治石榴园害虫,对石榴园害虫及其天敌进行了系统调查,明确了江淮丘陵区石榴园主要食叶类害虫为棉蚜、小绿叶蝉、黄刺蛾、扁刺蛾和小袋蛾。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生态位分析法和空间格局聚集强度指数分析法分析了主要害虫与其捕食性天敌在数、时、空方面的关系,综合排序得出:棉蚜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是异色瓢虫、中华草蛉和八斑球腹蛛,小绿叶蝉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是粽管巢蛛、三突花蟹蛛和草间小黑蛛,黄刺蛾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是粽管巢蛛、锥腹肖蛸和八斑球腹蛛,扁刺蛾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是锥腹肖蛸、八斑球腹蛛和粽管巢蛛,小袋蛾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是三突花蟹蛛、粽管巢蛛和异色瓢虫。棉蚜种群的聚集均数λ值大于2,其聚集是本身原因引起的;而小绿叶蝉、黄刺蛾、扁刺蛾和小袋蛾及其捕食性天敌的λ值小于2,其聚集是环境中某些因子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淮北棉田害虫与捕食性天敌群落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淮北棉田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群落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田间系统调查共发现害虫35种,捕食性天敌24种;害虫优势种为棉蚜、烟粉虱、棉叶螨、棉盲蝽;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主要为四点亮腹蛛、龟纹瓢虫、T-纹豹蛛、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华姬猎蝽、小花蝽、青翅隐翅虫。该区棉田害虫与捕食性天敌在棉株上的分布特点为:四点亮腹蛛、T-纹豹蛛、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小花蝽、青翅隐翅虫为下部>中部>上部;烟粉虱、棉盲蝽为上部>中部>下部;华姬猎蝽7月30日前为上部>下部>中部,8月9日后为下部>上部>中部;棉蚜在6月20日前为上部>下部>中部,在6月30日后为下部>上部>中部;棉叶螨前期主要分布在下部,后期向上转移;龟纹瓢虫在7月10日前为上部>中部>下部,7月20日之后为下部>上部>中部。群落均匀度在棉花生长发育前期较低,中期逐渐上升,后期又逐渐下降;集中度的变化趋势与均匀度相反;多样性在棉花生育中期最高。以物种为单位和以功能团为单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904。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半干旱区人工封育草地植被生态位特征,将宁夏盐池县柳杨堡封育区采用3种处理方法,即核心区(E)、边缘区(E1)、外围区(E2),运用样线样方结合法沿样线随机布设1 m×1 m样方,分别调查样方内植物的名称、种类、株数、高度、盖度、生物量等。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以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宁夏盐池县人工封育草地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封育区主要优势种为猪毛蒿、黑沙蒿和刺沙蓬,其重要值分别为34.18,21.06,18.95。核心区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是猪毛蒿和刺沙蓬,其生态位宽度值分别是0.76,0.71;边缘区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是黑沙蒿和刺沙蓬,其生态位宽度值分别是0.72,0.69;外围区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是刺沙蓬和黑沙蒿,其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73,0.64。对生态位重叠指数的分析表明,核心区、边缘区及外围区最大生态位重叠均出现在生态位宽度较小物种之间。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并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天然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以及生态位相似比例等指标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天然林中15个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天然林主要种群绝大多数为狭生态位,除个别种群的生态位宽度(BL)大于0.54外(如马尾松、黄毛润楠),大多数种群的生态位宽度(BL)小于0.4。种群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指标均较高。  相似文献   

8.
荒漠化草原人工封育区植物生态位研究--以宁夏盐池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L ev ins生态宽度指数及P 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宁夏盐池荒漠草原人工封育区2002年及2003年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进行计量。结果表明:2002年封育区茵陈蒿、狗尾草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分别为0.758、0.505,是2002年封育区的优势种;2003年封育区的优势种是茵陈蒿、狗尾草、老瓜头、苦豆子,其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868,0.567,0.563,0.552。最大生态位重叠值2002年与2003年均未出现在优势种之间,2002年出现在赖草与叉枝鸦葱、新疆猪毛菜与志远之间;2003年出现在沙珍棘豆与中亚虫实、沙珍棘豆与狭叶米口袋、中亚虫实与狭叶米口袋之间。  相似文献   

9.
稻蟹共作与常规稻田蜘蛛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稻蟹共作是一种新型的稻田生态种养殖技术,对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稻田蜘蛛的研究仅限于常规稻田,而关于稻蟹共作系统蜘蛛方面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稻蟹共作田与常规稻田中蜘蛛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特点,探索稻蟹共作田蜘蛛的发生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稻蟹共作系统生物多样性特征奠定基础。试验采用吸虫器抽吸法,系统调查了盘锦稻蟹共作田和常规稻田蜘蛛物种组成,并分析了蜘蛛群落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这两类稻田共调查11科31种蜘蛛,狼蛛科(Lyco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和园蛛科(Araneidae)数量最多,占总蛛数70%;稻蟹共作田蜘蛛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稻田。2类稻田蜘蛛优势种均为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和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多样性指数表明,6月初蜘蛛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低,8-9月蜘蛛群落最高;而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总体与其呈正相关,优势度指数与其呈负相关;2类稻田蜘蛛群落多样性特点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稻蟹共作田和常规稻田蜘蛛种类和多样性特点没有显著差异,但蜘蛛个体数量有显著差异,即稻蟹共作田蜘蛛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稻田。  相似文献   

10.
生态位是研究植物种群对自然资源利用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应用生态位理论,对青海大通脑山地区青海云杉+白桦人工混交林下植被群落10种灌木和11种草本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响应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灌木层,金露梅和高山柳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草本层,珠芽蓼和东方草莓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表明它们广布于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下,现阶段对环境适应能力最强.2)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普遍较高,生态位宽度窄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普遍较小,但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种对也会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同属的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也有可能较小,这可能与同属物种的演替进化有关.3)灌木层中,柳叶绣线菊发展性最强,八宝茶衰退最严重;草本层中,北方拉拉藤发展性最强,猪殃殃衰退最严重.研究成果可为青海大通脑山地区退耕还林与生态造林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