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蔡利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584-3585
[目的]了解大豆杂交后代荚数、粒数的变异系数及其与杂交世代的关系。[方法]以59个大豆杂交组合在2003~2006年杂种圃考种所得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其荚数、粒数的变异系数按组合和世代高低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同组合不同世代荚数、粒数的变异系数随世代的升高呈递减趋势;表现较好的9922、99259、9260、005、00190、020等组合早期荚数、粒数的变异系数较大。荚数、粒数的变异系数随世代的高低变化并没有太大差异,荚数的变异系数略大于粒数的变异系数。若不计各组合的第5世代,2~7世代荚数、粒数变异系数的变异系数呈递减趋势,随着世代的增加逐步趋于零。[结论]该研究为大豆杂交后代的选拔提供了相应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豆杂交后代粒荚比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粒荚比不同亲本进行杂交,对F1代及F2代粒英比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粒英比表现出一定的正向优势;F2代粒英比表现出一定的正向优势;F2代粒英比有广泛分离,属于数量性状遗传;F2代广义遗传力各组合平均为51.9%。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4个菜用大豆品种花荚及籽粒形成的比较,认为不同熟期类型品种间发育规律存在差异。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花、荚形成发育快,时间短,脱落也快。籽粒形成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籽粒重在中后期,荚皮重在中前期,荚重在中期。中期的生殖生长是籽粒形成的基础,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此在江苏徐淮地区的生态条件下,鼓粒前的花荚期长短是选择菜用大豆品种生育指标的重要因素。菜用大豆鼓粒前的花荚期以20d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5.
大豆二粒荚库容含量的多年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定位大豆二粒荚长、宽QTL,培育二粒荚高库容含量的品种,稳定或提高大豆的产量。【方法】以美国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4-F2:18代的重组自交系的147个株系为试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并构建遗传图谱。利用前两年1个地点和后三年2个地点的调查数据对亲本二粒荚长、宽性状进行调查及QTL分析。【结果】采用WinQTL Cartographer V2.0软件的CIM和MIM分析方法对QTL检测结果表明,多年多点的种植环境下,共检测到19个二粒荚长QTL分别位于A1、B2、C2、D1a、D1b、N和G连锁群上,检测到17个二粒荚宽QTL分别位于A1、C2、D1a、D1b、N和H连锁群上。在得到的这些QTL中,2种算法都能检测到的包括7个二粒荚长QTL,其连锁标记包括Satt200—qTSPL-a1-1—Satt042、Sat_214—qTSPL-d1a-1—Sat_112、Satt198—qTSPL-d1a-3—Satt502、Satt370—qTSPL-d1a-6—Satt402、Sat_092—qTSPL-c2-4—Satt289、Satt277—qTSPL-c2-5—Sct_188和Satt168—qTSPL-b2-1—Sat_083;1个二粒荚宽QTL,其连锁标记为Satt528—qTSPW-d1a-2—Satt182。在2年以上能被检测到包括8个二粒荚长QTL,其连锁标记为Satt200—qTSPL-a1-1—Satt042、Sat_119—qTSPL-a1-2—Sat_105、Sat_214—qTSPL-d1a-1—Sat_112、Satt220—qTSPL-d1a-4—Sat_162、Satt370—qTSPL-d1a-6—Satt402、Satt168—qTSPL-b2-1—Sat_083、Sat_092—qTSPL-c2-4—Satt289和Satt277—qTSPL-c2-5—Sct_188;4个二粒荚宽QTL,其连锁标记为Satt076—qTSPW-c2-1—Satt072、Satt335—qTSPW-c2-2—Sat_120、Satt200—qTSPW-a1-1—Satt042和Satt182—qTSPW-d1a-3—Satt584。【结论】得到不同方法和不同年份重复检测率较高的二粒荚长QTL和二粒荚宽QTL的连锁分子标记,为大豆二粒荚长、宽QTL的定位和今后改良大豆产量潜力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熟期大豆品种花荚形成和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熟期大豆品种早(垦18)、中(黑农41)、晚(吉育60)熟3个亚有限型品种为试材,对其开花和成荚进程以及在主茎上的垂直分布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始花期、单节花数、单节成荚数、结荚期差异不大;花期、总花荚期、开花和结荚节数、花荚重叠期、单株花数和成荚数差异大;吉育60结荚期后移18~20 d,各节成荚期变化平稳,垦18和黑农41主茎各节的成荚期自下而上明显缩短;吉育60中、上部节花多,成荚数多,荚同时伸长节数多;吉育60中、上部节荚伸长的同步性较差.吉育60花期长,开花节数多,单株总花数多;总花荚期长,花荚重叠期短;结荚期后移,成荚节数多,成荚速度快是其单株成荚数多于垦18和黑农41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对20个大豆不同组合不同世代荚数、粒数变异系数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大豆育种过程中应借鉴的后代不同世代的选择重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豆不同组合不同世代荚、粒数变异系数的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能够为大豆育种工作提供相应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中从大豆种植密度过大、氮肥过多、养分失衡、连作障碍、病虫害危害以及极端不利天气等方面分析了大豆落花落荚原因,从科学轮作、秸秆还田方式、提高土壤质量、品种选择、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以及极端天气预警等方面阐述了增花保荚措施,以期为大豆稳产高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枝型春大豆品种花荚形成及产量对密度响应及其与主茎型品种的差异。【方法】2020年在田间分析4个种植密度42.0×104株/hm2(D1)、32.0×104株/hm2(D2)、27.0×104株/hm2(D3)、22.0×104株/hm2(D4)对绥农52(分枝型)、新大豆27号(独秆型)花荚形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绥农52、新大豆27号单株开花数D1较D4分别减少42.04%(其中,主茎、分枝花数分别减少9.78%、80.59%)、18.81%,绥农52主要是主茎中、上部节花数和基部第一、二分枝花数减少的结果,新大豆27号主要减少植株中、下部节开花数,开花期提前结束;单位面积总花数D1较D4分别增加6.60%(其中,主茎花数...  相似文献   

11.
大豆粒、荚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条件下,对粒重不同大豆材料的籽粒物质积累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中小粒材料鼓粒速率呈慢-快-慢的单峰曲线,鼓粒速率峰值(5~8 mg/d)出现在始粒期后20 d左右,大粒材料鼓粒速率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始粒期后12,24 d左右,并且第二个峰值(20~27 mg/d)明显高于第一个峰值(12~18 mg/d).大粒材料的鼓粒速率明显大于小粒材料.大粒材料在籽粒鼓粒期间子粒有较低还原糖含量和较高的淀粉含量,在鼓粒前期大粒材料荚壳中淀粉含量明显高于中小粒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大豆品种中黄13花荚期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首次以大豆四粒荚突变体为材料,采用Illumina/Solexa技术对未授粉子房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测序共获得55 582个表达基因和2 060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上调DEGs 1 381个,下调DEGs 679个,log2 ratio值大于10的DEGs 75个。GO和KEGG差异显著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几乎参与了如糖、脂肪、氨基酸、激素等所有主要物质的代谢、转录、翻译及信号转导等过程。该测序结果将为四粒荚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分子调控机理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对今后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培育优良大豆新品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豆花荚形成与花荚脱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采用五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密度与施肥处理下.大豆花芽分化进程与花荚脱落以及豆荚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大豆的花芽分化进程与绿复叶数之间有明显的同伸关系;不同处理下,大豆的花芽分化进程不同。花芽分化进程与植株干物质积累呈板显著正相关;大豆花荚主要分布于中上层。下层的花荚脱落率最高.为100%。中层为70%左右。上层为40%左右。不同处理时大豆花荚脱落率影响也不尽相同.种肥施用氮、磷、钾时减少花荚脱落有不同的影响。以磷素为最大。其次为钾。氮时花荚脱落基本无影响,追施氮肥时减少花荚脱落有明显作用;密度过大,明显增加花荚脱落率。  相似文献   

15.
大豆症青现象是近些年困扰黄淮海大豆生产的重要问题,但影响大豆症青发生的原因一直不是很明确。研究以16个花荚期进程不同的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分析了症青严重程度与花荚期天气、生育期进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试验年度条件下,所有大豆品种均发生了严重的症青,品种间瘪荚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对症青株率与开花期和结荚期持续天数、高温日数、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湿度、每天14点平均气温、品种生育期等13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除了症青株率与开花期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外,与花荚期高温等其他因素均不相关。大豆生产上应防止花荚期干旱,以降低大豆症青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摘要:对选育的12个菜用大豆品系的7个鲜粒荚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单株荚重、分枝数、株高、百粒鲜重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在相关性上,株高与主茎节数间的相关系数和分枝数与单株荚数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90.00%。在12个育成品系中,4个主成分都好的品种有3个,3个主成分都好的品种有2个。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大豆种质资源中荚粒性状与产量性状(百粒质量)间的关系,以102个大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为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02个大豆材料中除了荚长、荚宽和粒长这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比较小外,其他性状的比较大,且性状间表现出较大差异,表明试验中种质资源间有很大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百粒质量性状与这7个大豆荚粒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这7个性状对百粒质量的总效应排序为:粒宽>荚宽>荚质量>荚长>粒长>粒厚>荚厚。根据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第Ⅳ类的综合主成分得分最高,与其他种质的亲缘关系较远,因此,若用第Ⅳ类大豆资源与前三类群大豆进行杂交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花荚期气温、相对湿度和热浪胁迫持续时间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为人工气候室条件下大豆花荚期耐热浪胁迫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干/湿热浪,设置动态温度和恒温2种温度模式:28~42 ℃变温模式和昼夜定温模式(28 ℃/24 ℃(对照)、34 ℃/28 ℃、38 ℃/30 ℃、42 ℃/30 ℃),以及2个空气相对湿度水平(30%和60%),以邯豆5号为材料,分别在盛花期(R2)和盛荚期(R4)进行不同持续时间(3,5,7 d)的模拟热浪胁迫处理,测定大豆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百粒质量和单株粒质量的变化。【结果】花荚期遭遇模拟热浪胁迫,随着胁迫处理持续时间延长,除百粒质量外,大豆的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质量均呈下降趋势;持续处理7 d后,盛花期(R2)单株粒数和单株有效荚数显著降低26.64%和28.77%,盛荚期(R4)单株粒质量和单株粒数显著降低34.99%和23.26%。在模拟湿热浪处理下(昼夜RH 60%+梯度高温),大豆单株粒质量随处理持续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其中处理3 d减产不显著。R4期处理的胁迫反应大于R2期,单株粒质量降幅分别为34.99%和26.64%。在梯度高温条件下,干热处理(RH 30%昼/60%夜)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大于湿热处理(RH 60%昼/60%夜),其中模拟干热浪处理(RH 30%昼/60%夜+梯度高温)持续5 d,单株粒质量降幅为70.63%(R2期)和52.41%(R4期)。在干热胁迫(RH 30%昼/60%夜)定温处理中,大豆花荚期遭受 38 ℃/30 ℃和42 ℃/30 ℃昼夜定温处理均导致产量相关指标显著下降,但二者差异不显著。在干热条件下(RH 30%昼/60%夜),定温和梯度高温处理对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趋势相似,但变温处理的胁迫更严重。【结论】人工气候室的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设置模式,胁迫处理持续时间,以及大豆所处的生育阶段均对大豆产量性状有显著影响。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干热胁迫条件,可设置相对湿度(RH)30%昼/60%夜,温度38 ℃昼/30 ℃夜,光周期12 h,在大豆盛花期(R2)或盛荚期(R4)进行持续5~7 d的胁迫处理,利用单株粒质量、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的相对变幅评价大豆花荚期耐干热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对超高产大豆中黄35花荚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氮肥对超高产大豆花、荚形成及产量的影响规律。田间研究了施纯氮(0,45,90,135 kg/hm2)处理对中黄35叶片生长、开花、结荚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90,135 kg/hm2较未施氮明显增加主茎第9节至第15节的叶面积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加第9节至第14节花数、第6节至第16节荚数和腔数,开花期、结荚期分别延长0~4 d,0~12 d;单位面积总花数、腔数和产量分别增加8.4%~37.4%,3.9%~29.2%,3.1%~11.5%,施氮135 kg/hm2处理的产量达6 514.8 kg/hm2,其总花数为3 489.5×104朵/hm2,总腔数为3 349.5×104个/hm2。开花期施氮肥增产的重要原因是促进上部节叶片生长,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并延长开花期和结荚期,增加上部节的花数、荚数和腔数。超高产大豆田的适宜施氮量为9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