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林下种植黑木耳操作简单,不占用耕地,是提高林地使用效率、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的有效措施。依据黑木耳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北方地区林下空地大量闲置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季节、栽培袋培养基、制袋、菌丝培养及催耳、耳场的选择和出耳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干制等方面内容,为黑木耳在东北地区的林下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下种植黑木耳操作简单,不占用耕地,是提高林地使用效率、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的有效措施。依据黑木耳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北方地区林下空地大量闲置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季节、栽培袋培养基、制袋、菌丝培养及催耳、耳场的选择和出耳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干制等方面内容,为黑木耳在东北地区的林下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林下栽培黑木耳可以节约耕地,提高林地利用率,减少设施成本投入,实现土地资源重复利用。桓仁地区林木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宽广,气候冷凉湿润,适合林下黑木耳产业发展。本文作者结合桓仁大甸子林下黑木耳发展实际,突出小口出耳林下栽培技术优势,为黑木耳在桓仁地区的林下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林下种植黑木耳是利用黑木耳生长特性,非工厂化的、因地制宜的一种黑木耳生产方式。上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林下栽培黑木耳不仅可以不占用耕地,还可以发展黑木耳生产,丰富上海地区的农产品,提高林地的使用效率。现根据上海地区林地的特点和黑木耳生长特性,探索总结了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季节、菌丝培养、耳场的搭建、出耳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干制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黑木耳仿野生袋栽是把传统代料栽培生产工艺与段木栽培露天出耳方式有效的结合,不仅节省了塑料大棚投资,而且结合微喷技术,模拟自然环境更适合黑木耳生长,增产创优效果好,较传统代料栽培的产品产量提高10%、售价提高20%。  相似文献   

6.
孙焕弟 《河北农业》2019,(10):12-13
<正>2016年以来,平山县把黑木耳种植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全县共有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企业及合作社21个,黑木耳种植专业村15个,辐射带动贫困户2500多户,黑木耳栽培面积达到5000多亩,总产量达到2500吨,总产值达到1.5亿元。但在近两年生产中,发现黑木耳耳片发黄问题比较显著,全县黄耳率占到10%-15%。因此,分析黑木耳耳片发黄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制定防治措施对于提升黑木耳品质和效益具有现实意义。一、黑木耳耳片发黄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黑木耳代料栽培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加大了管理难度,黑木耳露天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后获得了理想的效果。该文从生产制袋、接种、灭菌、发菌管理和出耳管理系统总结了黑木耳露地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帮助重庆三峡库区贫困户脱贫致富.[方法]通过在重庆三峡库区万州区郭村林下开展黑木耳青冈椴木栽培试验示范,从耳场选择、菌材准备、栽培技术及管理方面总结相关新型实用技术,并指导和引导该村及周边黑木耳栽培.[结果]该研究拓新了一条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道路[结论]该区周边类似森林资源丰富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天津农业科学》2015,(7):127-131
通过试验发现,加大菌穴密度和穴孔直径来增加用种量促菌早生快发,抑制杂菌发生;将段木打孔后适当晾晒至穴内出现微裂时接种,用方形木质盖封口、晾摊发菌等措施可以提高发菌质量和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利用细段木栽培黑木耳、不搭棚露天育耳缓解了林木资源矛盾,改善了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建议在品种选择上根据市场消费者喜好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菊花状916或单片的新科1号。整套技术集成使段木黑木耳栽培更简捷、更高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生产原料采购、菌种采购、培养基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耳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晾晒、贮藏等方面总结了桓仁县林下黑木耳有机栽培技术,以期为当地黑木耳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建立适合黑木耳种质资源评价的方法和品质评价体系,在对东北主产区栽培菌株31个、国内外野生菌株15个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2. 36%,决定第1主成分大小的是产量、出芽率、耳片数量、转化率;决定第2主成分的是褶皱深度和褶皱数量;决定第3主成分的是满袋时间和百片质量;决定第4主成分的是耳片色差、耳片厚度、湿干比;决定第5主成分的是出耳周期、原基形成时间。产量-耳片形态性状可作为农艺性状的评价指标。黑木耳综合评价结果为:栽培菌株HSY09、HSY27、HSY35、HSY36、HSY53、HDY27、HDY32,野生菌株HYS15耳片褶皱少、耳片色差明显和产量高,适合作为东北地区的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陕西省柞水县气象局观测场露天栽培黑木耳的全生育期观测数据分析,依据镇安、柞水、商南大棚和露天黑木耳栽培调查资料,结合走访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柞水县农业局黑木耳栽培专业技术人员,并分析同期气象要素,找到适合秦巴山区黑木耳栽种的适宜气象指标、灾害指标和科管要点,为黑木耳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生产周期短、效益高,但还必须采取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出耳管理是指黑木耳菌丝由营养(菌丝体)生长转入生殖(子实体)生长,进而分化形成耳基、耳片(子实体)至采收晾晒的全过程管理,是黑木耳栽培管理的关键时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调控温度、湿度和保持空气新鲜,创造适合黑木耳子实体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条件,使黑木耳子实体早分化、早出耳、健壮生长,达到高产、优质.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可分为原基形成期、耳片分化期、耳片生长期和采耳期4个时期,各期的管理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省永安市黑木耳栽培中常用的5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大田露天出耳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中,南耳1号的产量高、品质优、污染率和流耳率低,表现较好,适宜用作当地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5.
对黑木耳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结果进行总结,结果表明,涞源县黑木耳品种首选黑29,其次是丰收2号;栽培料配方在原有配方的基础上,以部分玉米芯替代木屑,所占比例以20%~40%为宜;母种培养基高压灭菌的设定温度为122~123℃,灭菌时间以30 min为宜;原种、栽培种、栽培袋高压灭菌的设定温度为129~130℃,灭菌时间为100 min;栽培袋开口数目以140孔/棒效果最好;最后,简要介绍了单片耳生产要点。  相似文献   

16.
黑木耳以其口感独特、耳片脆嫩、营养物质含量丰富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几年,由于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木材采伐量减少,尤其是天然次生林采伐量极为有限,木段栽培黑木耳的数量也大幅度下降。因此,合理、高效地利用山区有限的耳木资源的唯一途径,就是要大幅度提高黑木耳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黑木耳菌株进行农艺性状评价与遗传差异分析,筛选不同种源黑木耳优良菌株,为黑木耳栽培菌株的筛选和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5个黑木耳菌株进行PCR扩增,对产物进行电泳检测,以ISSR聚类图谱分析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对各菌株的菌丝生长、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个黑木耳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50~0.97,且在相似系数为0.50时可分为2个类群,其中大部分菌株的聚类结果与其地理分布相吻合。依据菌株农艺性状分析,A6(黑山)菌株出耳快且整齐,耳片颜色黑、厚而小,产量高。Pearson分析发现,黑木耳菌株的产量与其现耳芽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耳片厚度具有一定正相关性,而与母种菌丝生长速度无相关性。【结论】A6(黑山)菌株各项农艺性状均表现较好,可在南方地区进行推广栽培;A3(916)、A4(Aa7)、A5(黑2)和A8(丽黑1号)菌株可做育种材料。黑木耳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和现耳芽时间可以作为预测其子实体产量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正>山东青岛市黄岛区传统上黑木耳实行露地栽培,一年一作,只能在春季生产,土地利用率低;其实行大划口,大朵栽培,每棒划口8~12个,划口边长2cm,生产出的木耳根部较大,耳片大而薄,形状不规则,转化率低,产量较低。黑木耳小孔多眼单片立体高效栽培技术是一种新型栽培技术,采用该技术孔径在3~4 mm,每棒刺孔180~200个,产出的木耳单片无根,耳片小而厚,口感好,食用方便,产量较高。同时,实行立体栽培,可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黑木耳朵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地栽黑木耳技术因简单易行、生产周期短及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已成为黑木耳的主要栽培模式。但据笔者了解以及耳农的反映,由于栽培经验不足,技术要领掌握不好,地栽黑木耳的产量和质量相差悬殊并经常发生杂菌污染等现象,给耳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调查了黑木耳栽培现状,并通过多年栽培实验,对本地地栽黑木耳技术要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现简述如下。1适时安排栽培季节  相似文献   

20.
选择6种栽培基质的野生黑木耳、地栽黑木耳、林下地栽黑木耳、棚栽黑木耳共31个黑木耳样品,分析培养基质和栽培方式对黑木耳品质的影响、黑木耳品质特性和感官评价的相关性、黑木耳质构与感官舒适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替代料基质提高了黑木耳复水率和感官得分;感官得分较高的黑木耳硬度、胶黏性、咀嚼性较低,并且与感官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可用量化不同替代料基质培养黑木耳的感官舒适度;传统栽培方式培养的黑木耳复水率高于野生黑木耳,但感官得分与品质特性相关性不高,这种结果是环境差异和人为管理措施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