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豫南地区小麦玉米两熟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豫南地区生态气候条件多变,季节性旱涝灾害发生频繁,导致小麦玉米一些重要生长发育环节受到影响而减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关键性应对措施,如小麦栽培的控制与促进:控制早播,控制播种量,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的灌浆和淀粉合成等;玉米的播种方式、施肥技术、田间管理等.夏秋两季作物的生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做好倒茬之间的收获、耕作和施肥等工作的衔接,也是小麦玉米双丰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鲁西平原棉花主要生育期旱涝趋势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鲁西平原棉花主要生育期间的水分供需情况,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采用GIS技术,运用统计学和农业气象学等方法,以聊城市辖区内的8个县(市、区)的1961—2012年棉花各主要生育期的需水量及其对应阶段自然降水情况为例,进行统计分析棉花主要生育期旱涝指数。结果发现,棉花全生育期内旱涝灾害时有发生,频率高达51.9%,旱涝灾害比较频繁。从播种到现蕾期发生旱涝的频率高达86.5%。现蕾期出现旱涝的频率是80.8%,花铃期旱涝频率为79.3%;吐絮期的旱涝频率则高达92.3%;莘县、冠县及高唐出现干旱的频率较高,高唐最高;渍涝以东南部地区出现的频率高于西部,以东阿最高,莘县发生涝灾的频率最低。应对旱涝灾害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选用抗逆品种,推广节水技术,合理运用地下水资源,科学开发空中水资源,保障棉花生长关键期的水分供给。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市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摘 要:本文利用哈尔滨市气象站1971~2005年夏季气温、降水和雷暴资料,运用指标模型及信息扩散理论对哈尔滨市低温冷害、旱涝灾害及雷暴天气进行了规律分析和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发生低温冷害的机率较大,但发生次数及频率在总体上则呈下降趋势;哈尔滨地区是旱涝灾害的多发地区,但是从整体来看强度不大,35年来的发生频率都在65%以上,少有强灾害发生;哈尔滨市35年来年平均雷暴日数约为33.54d,全年雷暴日数超过50d的强灾年只有一年,雷暴灾害主要集中在6、7、8月。通过对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哈尔滨市主要气象灾害中,旱涝灾害的发生风险是最高的,其次是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4.
农业隐性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综合论述了农业隐性灾害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和对策。重点讨论了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生产更能适应和利用环境。分析了农业生产中主要隐性灾害的形式和内容,指出了农业隐性灾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探讨了农业隐性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指出隐性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大,涉及的范围广,常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最终都会导致减产,降低农民收益。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隐性灾害的具体特点,提出了预防或减轻农业隐性灾害的研发重点。  相似文献   

5.
旱涝灾害是昌都市主要自然灾害,了解昌都市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对减轻该区域旱涝灾害损失、合理利用水资源和生态屏障建设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5年昌都市7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昌都市旱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昌都市旱涝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81—1995年旱涝交替发生,1996—2004年雨涝频繁,2005年以后以干旱为主;春夏两季降水呈弱增加趋势,春夏旱减少,秋季降水呈弱减少趋势,秋旱增加,冬季则无明显的变化;北部、中部和南部在2002年以前,旱涝存在一致性,2002年后存在较大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中期旱涝变率最大,旱涝转换频繁,21世纪初早期变率最小,3个区域的旱涝变率总体上与全市相似,2011年以后,南部区域变率较高,旱涝交替频繁。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烟台市近年降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研究烟台市降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选取烟台市10个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和线性倾向率等方法,对其年际动态变化和年内分配、旱涝状况等进行分析,分析了山东省烟台市1961-2008年的降水量变化特征,总结了烟台市降水变化规律;利用对比分析法,研究了烟台市降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台市在近48年降水变化中,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越冬作物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且该时期的平均降水量比小麦实际平均耗水量少221 mm,远远不能满足小麦生理需水要求;秋作物玉米生育期降水量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作物生育期降水能够满足玉米生育期耗水量,但夏季降水量相对变率增大,出现旱涝灾害的机会增大,影响农作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桦川县近60年降水变化特征与旱涝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以三江平原桦川县为例,收集该县气象台自建站以来1967-2008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标准降水指数(SPI)法,分析了桦川县降水变化特征和旱涝发生规律。结果表明:桦川县降水与作物生长季同期,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际之间变化较大,呈减少趋势。春旱、夏秋涝较为严重,旱涝灾害在时空上普遍性、季节性、连续性、阶段性特点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旱涝灾害的建议,以期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济宁旱涝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1):220-226
为济宁旱涝灾害的监测、评估提供支持,进而为减轻该区域旱涝灾害损失、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济宁市11县区1959—2013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方法,分析了济宁近55年的旱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济宁市的旱涝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59—1975、2003—2013年均属偏涝阶段,1976—2002年属偏旱阶段。(2)济宁市各季节的旱涝呈频繁交替的特点,春季和冬季的雨水呈弱增多趋势,夏、秋季雨水呈弱的减少趋势,但变化趋势均不明显。(3)济宁旱涝发生极为频繁,洪涝事件每5~6年发生一次,干旱事件每4~5年发生一次。21世纪初期旱涝变率最大,其次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至90年代变化较为平稳,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出现明显干湿变化,90年代变率小,表现最平稳。(4)从区域中可看出济宁南部区域旱涝变率不大,基本为旱涝相互交替的特征,北部和中部区域总体表现和全市大致相同的趋势,呈现“偏涝—偏旱—偏涝”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技术在小麦气象灾害监控诊断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小麦生长周期长,容易遭受多种气象灾害的情况,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小麦气象灾害诊断系统。本系统根据多年农学实验研究成果,通过建立小麦气象灾害诊断指标体系规范,并采用传感器技术、网络传输技术、Webservice技术和Socket调用技术等集成,搭建了基于小麦生长环境实时监测数据的苗情和气象灾害诊断平台。该平台具有异地数据资源共享、分布式管理的功能,能在多种网络通信环境下实现苗情监控和灾害诊断,为小麦生产科学管理、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1旱涝灾害防御措施 1.1工程措施 因地制宜开展旱涝兼治,以治旱为主的水利工程建设。疏浚河渠,留住地上水,合理利用地下水,整田做埂,实行畦田化;开好田间"三沟"和挖好田外沟,做到沟沟相通,能灌能排,提高防旱涝能力。  相似文献   

11.
镇江市连阴雨灾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减少连阴雨灾害对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根据农田水分平衡原理,基于渍涝天数,渍涝影响程度和日照构建了连阴雨灾害指数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生育期连阴雨灾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对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连阴雨灾害的出现频率是每两年出现1次,影响小麦1~2个生育期,影响水稻2~3个生育期;主要发生时段是小麦拔节期,水稻的分蘖和移栽期;镇江的小麦仅有10%的年份,水稻仅有8%的年份完全未受连阴雨灾害的影响;小麦12~25%相对气象产量的波动,水稻11~24%相对气象产量的波动是由连阴雨灾害造成。为了科学防御连阴雨灾害的影响,利用连阴雨灾害指数模型,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为灾害的防御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农作物中,小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种植过程中,小麦经常会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分析了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剖析了其对小麦生长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希望能够减少气象灾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农户的种植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从根本上提升农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群研发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了探寻影响山东省小麦生产的气象风险因子,并探索小麦相对气象产量与气象致灾风险因子的关系,通过采集山东省典型小麦生态区120个监测网点,自1980年至2009年的小麦产量与气候致灾风险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导致小麦减产的气象风险因子以及相对气象产量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确立了导致山东省小麦冷冻害、干旱和干热风等灾害的气象风险因子,建立了山东省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群,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系统开发,对山东省小麦生产当中遇到的气象因子进行分析,预测是否存在气象灾害,并进行风险评估。该系统为政府部门指导农业生产和制定农业保险费率、保费补贴、粮食最低保护价、农业直补标准等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北滨海平原区小麦主要隐性灾害与防控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河北滨海平原区冬小麦的主要隐性灾害,通过对河北滨海平原区冬小麦隐性灾害发生情况的调查,研究了该地区在1996—2011年小麦的主要隐性灾害,包括冷害、冻害、干旱危害、干热风危害、盐碱危害等危害,并提出了防控措施。结果表明,在河北滨海平原区小麦生育期间的降水量为138.32 mm,季节性干旱以重旱为主;近几年干热风危害有减轻的趋势。为指导滨海平原区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南阳栽培小麦历史悠久,全市各地都适宜小麦生长,但因产量瓶颈,以及干旱、洪涝、风雹、病虫害等灾害频繁发生,给小麦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针对小麦生产形势与品种布局利用提出对策,对南阳市小麦产量、质量提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近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陶福禄研究组分析了中国近25年省级和县级的气候和小麦产量数据,通过制订灾害的影响程度和敏感性以及产量对灾害的响应程度等指标,对灾害的影响程度、敏感性以及小麦产量对灾害的响应程度进行时间序列趋势分析,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省尺度近25年中国自然灾害(干旱和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卫星降水的重庆市旱涝监测及其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弄清重庆地区旱涝变化规律,为该地区旱涝监测、农业生产等提供参考,以处于长江流域上游的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将TRMM 3B43月降水数据运用到单站点旱涝监测Z指数中,构建基于遥感数据的TRMM-Z指数,从而对重庆市2000—2011年间的旱涝情况进行年和月尺度上的监测,并利用同期气象站点Z指数对TRMM-Z指数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1)TRMM-Z指数监测方法在区域旱涝监测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精度。TRMM-Z指数与气象站点Z指数年尺度相关系数为0.87,月尺度为0.85,都通过了P<0.01的显著性检验。(2)年旱涝特征,在2000—2011年际间重庆地区共发生2次干旱(大旱、极旱)、2次洪涝(大涝、极涝),波及范围基本覆盖整个重庆地区。其余年份TRMM-Z指数在正常的范围,但也有局部区域受到一定程度旱涝灾害。(3)月旱涝特征,TRMM-Z指数围绕0呈锯齿状增大减小交替变化,其中,2011年4月干旱程度最强,TRMM-Z指数达-1.878,2007年7月洪涝程度最强,TRMM-Z指数达1.930;旱涝统计显示,洪涝发生频次略高于干旱,1年12个月里,平均约有2.6个月发生洪涝,2.5个月发生干旱;从旱涝变化趋势来看,1月、9月、10月呈下降趋势,其中1月下降幅度最大,其余各月均呈上升趋势;2006年的7月和8月表现为最干旱月份。  相似文献   

18.
成兆金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7):156-160
为了更好地对山东省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进行评估,研究土壤水分运动规律,根据山东省120个测墒站测定的不同土壤质地类型及其凋萎湿度资料,利用Van Genuchten模型来描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h-?曲线),建立山东省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土壤体积含水率和土壤水势的关系。综合分析表明,壤土、粘土的田间稳定有效水含量高于砂土的,稳定向植物供水能力较强,对水分的自身协调能力较强,因而对旱涝灾害的抵抗力也强。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山西省侯马市、曲沃县小麦优势产业带的生态优势,针对变化无常的灾害气候,建立了水地小麦产量品质同步提高抗逆栽培技术体系,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简单分析陕西省降水特征及旱涝灾害的影响,依据陕西省18个气象站点近53年的降水资料,计算出各个站点Z指数及区域旱涝指数,然后通过线性倾向率、M-K突变检验、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等方法,分析陕西省1961—2013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及旱涝频率的分布状态。结果表明:陕西省降水量整体呈降低趋势,并以"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模式发展;随着四季的变化,秋季降水以-58.71 mm/10 a的速率递减,夏季降水增幅最大达35.44 mm/10 a;由于受到自身地理位置及距海远近等因素,使降水量呈现出陕南、关中、陕北依次减少的空间分布状态。经Z指数统计所得,陕西省发生洪涝频率大于干旱频率,但强度弱于干旱;春夏秋冬四季均发生干旱,由各自频数显示冬季旱情最严重;陕西省涝情频率总体呈南多北少的形态,旱情总体分布不均匀且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相比二者恰恰相反,通过此次研究为陕西省旱涝灾害提供有效预防措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