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不同带型和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大豆2:1带型、玉米5.25万株/hm ̄2、大豆19.5万株/hm ̄2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玉米大豆产量与各自的群体数量和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玉米的群体数量与大豆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产量与玉米产量、群体数量、株高和大豆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HF—I号大豆拌种剂田间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 ̄1994年经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应用HF-I号拌种可使大豆株高增加14.2%,根数增加20.7%,根瘤数增加119%,地上部鲜重增加43.7%。单株荚数、株粒数分别增加3.3%和5.9%,较对照亩增产32.7kg,增产率24.3%,达显著水准。并且对大豆根潜蝇和根腐病防效达67%和77%。产投比达22:1。append  相似文献   

3.
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对宽台栽培大豆施肥及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因素水平间增产效果不显著,施肥与密度间无互作关系,密度因素增产效果显著,以25.5 ̄36.0万株/hm^2保苗群体增产潜力大。在大豆初花期喷施三碘苯甲酸进行调控,植株群体形成了波浪冠层,提高了净光合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倒伏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经三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春大豆产量2250kg/hm2以上的栽培技术以采用熟期适宜、产量较高的浙春3号等品种,种植密度在300000~375000株/hm2为宜,肥料用量以N、P2O5、K2O各为45kg/hm2较经济,磷、钾肥基施,氮肥施用配比以基、花肥3∶7为好,使用ABT4号生根粉拌种对大豆也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二次旋转组合设计对洛阳市春棉进行试验,建立了子棉产量、霜前子棉产量和纯收益等目标函数模型。通过模拟寻优,筛选出了兼顾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优化配套农艺措施为:4月14日~4月17日播种,追施纯氮135~189kg/hm ̄2,密度4.5~4.8万株/hm ̄2,喷施缩节胺33~46.5g/hm ̄2,单株去蕾果枝数2.0~2.5个。并对试验的单因子效应及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浅谈钾肥对重迎茬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迎茬引起的大豆减产是制约我区大豆生产的一个突出问题,单元素多水平试验表明:施钾与产量呈线性增长,迎茬增产10.34% ̄35.24%,适宜施钾量70kg/hm^2,重茬增产12.63% ̄48.82%,适宜施钾量为140kg/hm^2。  相似文献   

7.
12年(1987 ̄1998)的试验表明,在三江平原漂白冷凉淋溶土上种农作物,按传统的方法施用化肥,其增产作用小麦为24.9 ̄39.1%,玉米为14.2 ̄26.1%,大豆为13.2 ̄25.2%。年度之间差别较大豆为与水热条件有一定关系。其增产作用远低于中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这主要与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两年的试验与示范,明确浙9521在湖南湘乡的试种表现为;株高88 ̄89cm,主茎总叶数12 ̄13叶,生育期116 ̄117d,千粒重25g;分蘖力中等,叶片直挺,抗性较好;累计示范12hm^2,平均产量7.69t/hm^2,可望在湖南湘乡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
生长特性试验表明,小猪双歧杆菌最适生长pH值为6.5 ̄8.0,最适生长温度为38 ̄42℃,低于25℃或高于46℃均不生长,双歧力培养至24h活菌数达到高峰,稳定期在24 ̄48h,大豆蛋白胨,酪蛋白水解物对该菌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经连续传代,驯化后的菌株对光线,氧气均有一定的抵抗力,发酵葡萄糖生成醋酸和乳酸的比例为(2.8 ̄3.3):1,终末代谢产物pH值为3.8 ̄4.2。  相似文献   

10.
在南京地区大豆田间增加紫外线辐照的试验表明,紫外辐射剂量的增大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三种增强紫外辐射处理分别为0.15,0.35和0.70W·m ̄(-2),其中以0.70W·m ̄(-2)处理的影响最为显著,0.35和0.70Wm ̄(-2)处理也较明显地使植株发生矮化,使根、茎、叶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累积受抑,使大豆的各项产量性状指标下降,并且推迟大豆的开花、结荚和成熟。  相似文献   

11.
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不同带型和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大豆2:1带型,玉米5.25万株/hm^2,大豆19.5株/hm^2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玉米大豆产量与各自的群体数量和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玉米的群体数量与大豆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产量与玉米产量,群体数量,株高和大豆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高固氮基因工程大豆根瘤菌的研制及其增氮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快生型大豆根瘤菌B52的基因文库和三亲本杂交,将增效因子DNA片段导入优良的慢生型大豆根瘤菌22-10中,获得携带来自快生菌增效因子DNA片段的工程菌株HN32,经盆栽和小区试验,证明基因工程菌株HN32比出发菌株22-10平均增产6%,比对照平均增产13.2% ̄16.9%,相当于每公顷施75 ̄150kg尿素。1992 ̄1995年,在广西推广应用基因工程大豆根瘤菌HN322.16万hm^2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基本苗数(X_1)、基苗氮肥(X_2)、孕穗期氮肥(穗肥X_3)、磷肥(X_4)和钾肥(X_5)用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穗肥与磷肥是影响产量的主导性因素;基本苗与基苗氮肥之间,基苗氮肥与穗肥之间以及与钾肥之间,对产量有显著的互作,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选优,筛选出单产>5250kg/hm ̄2的优化农艺方案:基本苗200.25—210.30万/hm ̄2,基苗氮肥、穗肥、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分别为141.45—151.65,30.84—33.42,359.85—387.15,147.30—162.60kg/hm ̄2.本文还分析了上述因素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并提出了高产小麦的生育要求和群体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4.
1996-1999年选择呼盟岭工有代表性乡(镇),采用定点定期系统调查与试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危害特点、发病条件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呼盟大豆单株胞囊数增加,从而导致大豆根瘤数、侧根数减少、植株鲜重下降;株英数、株粒数、株粒数、百粒重减少,使大豆产量减产17.50%-40.92%;制定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地选用种衣剂、混复肥配方、叶面肥喷施等综合防治技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设置9 ̄36株/m^2 10个水平的栽插密度试验,探讨了群体密度对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穗数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多,穗粒数则相关,产量(Y)与栽插密度(X)满足Y=X/3.306+5.986×10^6×X^1.223726方程,产量在密度12 ̄30株/m^2范围内差异不显,说明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单株分蘖数和成穗率随着群体增大而降  相似文献   

16.
水稻种子包衣处理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华农牌20%BN种衣剂18号和生物型水稻种衣剂ZSB-R对汕优63、武育粳3号种子进行处理,其主要作用和效果是:1.提高发芽率1.5 ̄2.7个百分点;2.促蘖壮根,提高秧苗素质。根数增加4 ̄9条,地上部百株群、干重分别增加10 ̄20g,提高10% ̄30%;3.增大群体,高峰苗期推迟5d;4.增产2.18% ̄15.84%。  相似文献   

17.
大豆不同密度对群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试验研究了大豆3种不同密度下,株高、叶面积指数、净同化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亚有限结实习性大豆品种成熟期最适株高90-95cm,结荚初期最适叶面积指数为4-4.5,稳定时间40~45d,净同化率两次高峰期应在开花盛期和鼓粒期,分别为12~14g/m2.d和7~7.5g/m2·d,适宜密度为20万株/hm2。从中掌握大豆各个时期的丰产长相。  相似文献   

18.
通过1992 ̄1994年3年试验,在浙北水网平原稻区水田套种春玉米,产量可达6000kg/hm^2以上,冬季分带留行布局以畦宽2.6m,冬季大麦土地利用率以40%为好,以较耐湿、耐涝、前期较耐荫蔽的掖单42、4S×E28和掖单12等组合易取得高产,密度以67500 ̄75000株/hm^2为佳,氮肥施用配比以基、苗、秆、穗40:10:10:40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胞质不育材料在低温下产生微粉对制种质量的影响,采取父本于9月中旬育苗并在父本行每667m^2植2000余株,母本于晚秋11月上、中旬直播,且每667m^2留苗15000株左右。结果,花期父本植株高大、花势强,母本微粉发生较少。其杂种种子不育株率为9.5% ̄16%,比母本正常秋播杂种种子的不育株率32.4% ̄37.9%低16.4% ̄28.4%,制种产量可达799.5 ̄1240.5kg/hm^2  相似文献   

20.
国产阴离子树脂法测定大豆粉中植酸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国产季铵型聚苯乙烯阴离子树脂法分离大豆及发酵大豆粉中植酸,用钼酸铵法测定植酸中磷含量,测得两种样品植酸含量分别为1.545%和1.092%(n=7)。标准植酸、标准植酸加入大豆植酸提取液,大豆植酸提取液加入标准植酸中时,植酸或植酸提取液回收率分别为85.39%±2.06%(n=7),82.84%±3.49%(n=7),87.31%±6.12%(n=3)。树脂磨细和梯度洗脱可综合提高分离效果25%~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