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目前庆元灰树花产业存在的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周期过于集中、产品附加值偏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采取进一步完善品种结构,总结推广一整套生产新技术,集成标准化生产新模式技术体系,建立生产质量监督监控制度,实施技术服务与保障,创建品牌,加强宣传,促进庆元县灰树花产业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磐安县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磐安县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取得的成效和相关的生产技术。分析制约菌棒工厂化生产的因素有: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欠高;夏季菌棒生产能耗大,生产成本较高,且成品率控制难度较大;土地资源制约,限制了产业规模发展。提出推进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的下一步工作思路:育龙头,建基地,提升食用菌经营主体统领能力;强化政策扶持,提高菌棒集约化发展能力;创新生产方式,推广"五统三分"新模式;以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依托,提高技术指导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包括选址布局、设施装备、筒袋与原料、菌棒生产、质量检验、消毒与病虫害防控、环境维护和人员制度要求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食用菌菌棒出口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斌 《北方园艺》2017,(14):185-190
基于实地调研和贸易数据分析结果,该研究认为目前我国食用菌菌棒主要以木腐菌菌棒对美日韩三国出口为主,贸易方式正在由简单的贸易型向投资型出口方式转变。并指出我国菌棒出口面临菌棒生产标准化程度低、菌棒出口成本增加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建议通过提升出口菌棒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开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研究、加强行业组织的服务能力以增强我国菌棒出口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4月26日,浙江省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在"中国香菇之乡"磐安县召开。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岳钧、副主任鲁长根,以及来自全省的食用菌专家、示范基地负责人等共120余人齐聚磐安,共同探讨食用菌发展新技术、新模式,促进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会议观摩了磐安县玉山镇铁店村富盛农场的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菌棒集中培养模式和夏季香菇出菇管理技术,同时参观考察了万苍乡金土地农业公司的南方温室大棚香菇生产等现场;听取了磐安、庆  相似文献   

6.
卢淑芳 《食用菌》2017,(3):8-10
总结磐安县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五统三分"生产新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验,提出了:育龙头建基地,提升经营主体统领能力;强政策重扶持,提高菌棒集约化发展能力;补短板促融合,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优服务搭平台提后劲等转变香菇生产方式,促进香菇产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岱岳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包括政府出台政策、农业投入品监管、标准化生产、加强认证与检测、建立质量安全监督体系等;在分析了现行监管手段和成效的基础上,对下一步监管措施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对美、日、韩3国出口的食用菌菌棒以木腐菌菌棒为主。但随着贸易出口方式的发展转变,贸易类型由单一贸易型向多样投资型变化,促使我国原有的菌棒出口方式也需要进行改变。因为原有菌棒出口存在出口成本高、国外市场环境比较艰难以及培育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所以,要提高菌棒出口的竞争力,就需要各方努力。首先是出口方要增强本行业的服务能力,其次是生产者要提升生产水平,做到标准化以及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正>记者日前从河南南阳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获悉,1~7月份西峡香菇出口货值4.01亿美元,单品占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货值的27.06%,占南阳市农产品出口额的63.85%。西峡县强力实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推行香菇标准化种植管理,积极探索"菌棒集中加工、基地分散种植、配料集中供应、香菇统一销售"的香菇产业升级新模式,每年投入3 000多万元用于香菇标准化技术服务、管理和奖惩。目前,全县已建成香菇专业乡镇15个、专业村110个、  相似文献   

10.
陈青 《食用菌》2014,(3):1-3
总结了浙江省在食用菌品种结构优化、农作制度创新、菌棒场生产模式发展、"提质增效"技术示范点建设和食用菌品种第三方试验平台初步构建等方面成效,分析了当前食用菌推广在融合创新和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食用菌技术推广发展策略,包括做优做强优势品种和差异化多样化发展特色品种,提升菌棒场技术服务层次和加大推广力度,丰富食用菌循环模式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创建"提质增效"技术示范平台,强化科技支撑,用好或争取政策扶持等。  相似文献   

11.
杨风勤  韩洁 《长江蔬菜》2012,(12):87-88
近年来,新野县蔬菜基地规模不断壮大、蔬菜生产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质量检测体系不断完善;但存在主导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够大、整体质量不够高,销售网络、市场体系不健全,营销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专门的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广州地区草菇标准化生产实际情况并结合草菇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总结出广州地区草菇标准化生产中主要存在着标准体系建设滞后、标准化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落后、生产与流通领域缺乏监督管理等重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加强菌种的选育、宣传贯彻标准化,培训人员、建立示范场和示范户,培育品牌,加强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管理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菌棒栽培是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应用方式,传统的制棒工艺及分步制棒模式存在用工多、污染率高、灭菌能耗大、操作环境消毒用药多等“瓶颈”,导致生产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严重制约着产业的专业化升级和持续发展。食用菌菌棒自动化生产技术可实现散料灭菌冷却、全料均匀接种、终点装袋成型,全程省时省工,节能降药。本试验以食用菌菌棒自动化生产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动化生产模式下的食用菌散料灭菌及快速冷却技术的应用效果,比较了液体菌种自动化拌匀接种与传统袋装扎孔固体接种的效果差异,统计了生产10万包香菇的投入与产出。研究结果表明,自动化生产模式下散料灭菌技术省时78.5%、节能23.2%,快速冷却技术省时95.8%,二者生产过程污染率低;采用的液体菌种技术成本低,省人工,可保证菌种活力,使繁殖后菌丝生长一致且菌丝满袋所需时间短(10~12 d)。自动化化生产全程省时95.7%、省工71.2%、节能70.6%、减药90.4%,缩短养菌期75.1%,香菇出菇期缩短59.8 d,且年内复种批次多。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2015年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和主要菇种产销情况,通过出台产业提升发展意见及全省现场推进会、大力推进标准化菇棚改建和集约化菌棒中心建设、科技兴菌、创建品牌等措施,促进转型发展。同时分析查找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提出以"一区一镇"建设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以资源利用为核心,促进生态循环发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延伸全产业链;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打造生态健康品牌;形成合力、搞好服务,有序推进产业提升发展等对策措施,积极推进"生态健康菇业"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在重点地区、品种、环节和企业,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瓜菜》2019,(10):98-99
寿光"文家韭菜"栽培历史久远,目前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健全了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文家韭菜"的栽培规模和栽培质量,并注册了"跃龙"与"文家坡"2个商标。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从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移栽定植、夏秋季节管理、越冬管理和韭蛆绿色防控等方面总结介绍了寿光小拱棚韭菜深冬绿色栽培技术,以期为韭菜绿色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沂水县经济林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总结.内容包括发展经济林产业化的条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产品安全质量认证、经济林产品贮藏加工和流通体系、经营组织和行业协会建设情况等.  相似文献   

18.
吴建兵  龚翔 《中国食用菌》2007,26(6):59-60,62
为了有效应对花菇进口国对我国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当务之急我国要尽快建立无公害花菇标准化生产技术,并实施全过程的技术监控,必须重点抓好花菇产地生态环境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管理规范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工作。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黑木耳代料仿野生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开展了融水黑木耳仿野生栽培集成技术与应用研究,并对黑木耳仿野生栽培的原料准备、菌种选择、接种、灭菌、养棒等菌棒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以及菌棒下田后的场地选择、拉线、雾灌设施布局、出耳管理、采收等环节进行了阐述,并建立了不同海拔黑木耳露地栽培示范基地,以期实现黑木耳仿野生栽培,对促进黑木耳产业的健康、快速、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卫华 《食用菌》2014,(3):74-74
<正>近日,由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组织实施的黑木耳胶囊菌种繁育与应用技术研发项目取得新突破。"今年使用黑木耳胶囊菌种以后,成活率提高了,省工了……"示范户兴奋地告诉我们。黑木耳菌丝抗性较弱,接种成活率和菌棒成品率低下问题长期困扰黑木耳栽培。菌种是决定食用菌生产得失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为改变传统黑木耳制种和接种技术,促进菌种生产向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黑木耳接种成活率和菌棒成品率,降低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