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4,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佳无机盐为KH2PO4+ MgSO4·7H2O.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培养基、分离材料2个方面5个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培养暗褐网柄牛肝菌菌株以采集的中熟子实体的菌肉分离效果最好,采后到分离时间不宜超过24h,培养基以M1配方为最好。  相似文献   

3.
以8个不同采集地来源的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菌株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了菌丝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初筛和出菇复筛试验。结果表明:8个供试菌株在M1琼脂培养基(200g马铃薯、20g葡萄糖、2g酵母膏、1g MgSO_4、1g KH_2PO_4、20g琼脂、1000mL水)上菌丝长势均粗壮浓密,在M1液体培养基(M1琼脂培养基不加琼脂)中,除菌株Cy3和Cy6(因菌丝生长缓慢或几乎不继续生长而被淘汰)外其它6个菌株均生长良好;出菇试验中,菌株Cy4表现优良栽培性状:菌丝在培养料中长势强,子实体产量高[单菇重(101.0±5.2)g,成熟率95%],商品性状好(菌盖黑褐色、菌柄黄色粗壮和基部稍膨大)。  相似文献   

4.
以人工栽培的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为试材,观察其担孢子着生情况及细胞核数量,并以三轮杂交试验对其交配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每个担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每个担孢子内含有1个细胞核,53株单孢菌株按不同的交配型被分为4组,分别包含5、25、4、19个菌株,说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属于四极性交配系统,交配型受双因子控制。  相似文献   

5.
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有益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用于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人工栽培的覆土和草炭中分离、纯化出40株细菌,经液体发酵试验和平板试验检测这些菌株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筛选出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的3株细菌(编号为:T24、T34、C1)。  相似文献   

6.
牛肝菌栽培一直是食用菌生产领域的研究难点,适宜的栽培料是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重要保障。通过测定暗褐网柄牛肝菌的菌丝长势和栽培过程中理化指标以及胞外酶活性,筛选该牛肝菌菌丝体生长的最佳栽培基质。结果表明,通过测定菌丝体长势,初筛得到5种栽培料配方,分别为C1(杨木屑99%、生石灰1%)、C3(橡木屑99%、生石灰1%)、Y1(杨木屑50%、玉米芯24.5%、麦麸皮24.5%、生石灰1%)、Y2(杨木屑50%、玉米芯24.5%、棉籽壳24.5%、生石灰1%)、X2(橡木屑50%、玉米芯24.5%、棉籽壳24.5%、生石灰1%)。在栽培过程中,Y1和Y2栽培基质总有机碳、全氮含量在菌丝体生长时期均处于较高水平,且营养消耗速率快,Y2栽培基质中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和漆酶活性均较显著高于其他组。由此可见,Y2栽培料基质更适合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体的生长。试验结果为暗褐网柄牛肝菌...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生态调查中,笔者从未发现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和任何树木根系形成外生菌根的结构。为了进一步证实暗褐网柄牛肝菌是否为外生菌根菌,在温室条件下,用暗褐网柄牛肝菌栽培种和液体种对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和栲树(Castanopsis sp.)进行菌根接种试验。接种5个月后,思茅松一、二级侧根及吸收根表面上,均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缠绕生长;菌丝有锁状联合,但是并没有菌丝套和哈氏网发育的迹象。接种10个月后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也缠绕在栲树根的表面,有发达的菌索;菌丝有锁状联合,呈结晶体状,但没有任何菌根结构形成。在同样的温室条件下,思茅松和印度块菌形成了典型的外生菌根。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在室内接种条件下也不能与思茅松和栲树形成外生菌根。因此,暗褐网柄牛肝菌可能不是一种外生菌根菌。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10个暗褐网柄牛肝菌发生地的土样为试材,调查发生地的生境及出菇情况,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研究土壤肥力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的影响。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发生地的海拔范围在613~1 370 m,东经100°05'~101°32',北纬21°40'~25°03';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较好的是嘎栋的凤凰木树下,每3 m2≥1个,其次是临沧幸福镇的枇杷树下,每4 m2≥1,出菇较差的是打洛的桃树下,每40 m2≥1;凤凰木树根上较易感染牛肝菌菌丝并形成菌腔虫瘿,菌腔虫瘿量与牛肝菌的发生量成正比关系;土壤肥力综合排名得分为幸福镇东风星火山(低)试验基地振东果林农场嘎栋景洪勐养打洛资源圃星火山(高),幸福镇土壤肥力综合得分排第1位,出菇也较多,表明土壤的肥力对暗褐网柄牛肝菌的出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33份暗褐网柄牛肝菌样品为试材,采用SSR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期为暗褐网柄牛肝菌商业菌株鉴定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5个SSR标记中有5个标记在供试样品中表现出多态性,每个标记检测到2~6个等位基因,平均3.20个,Shannon′s信息指数平均值0.76,多态性信息含量平均值0.4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99时,供试材料可被分为11个类群,对应11种多位点分子表型,与样品的来源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多位点分子表型构建了供试材料的SSR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暗褐网柄牛肝菌母种配方,合理利用松针资源,以暗褐网柄牛肝菌为试验材料,松针浸出物为主要添加物之一,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合的方法,筛选出暗褐网柄牛肝菌的最佳母种培养基.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松针浸出液25 g·L-1、葡萄糖10 g·L-1、马铃薯100 g·L-1、蛋白胨2 g·L-1、琼脂粉16 g·...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景洪野生暗褐网柄牛肝茵出菇地和不出菇地的土壤成分进行了检测,用Fisher非参数检验法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表明,除了pH值和速效钾有差异外,出菇地和不出菇地的其他土壤成分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从云南、四川两省9个采样地共收集31个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获得菌株,分别利用固体、液体培养基培养菌丝体,对其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通过酶谱聚类分析研究分离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固体培养的菌丝体共检出10个酯酶同工酶条带、21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5条同工酶条带;液体培养菌丝体共检出11个同工酶条带、23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6条同工酶条带;2种培养方式下所有菌株均检出一条相对迁移率R_f=0.13、相对分子质量为136 kDa的同工酶条带;不同培养方式相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存在较大差异。在遗传距离为0.220时,固体培养菌丝体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聚为9类,液体培养的聚为7类;在遗传距离为0.300时,2种培养方式的酶谱均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无相关性。暗褐网柄牛肝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种质资源保护、优良菌株筛选和种性鉴定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杏鲍菇)在工厂化瓶栽条件下,需要产菇数少,均菇重高,产量高的品种。笔者选用杏鲍菇19号菌株为材料,从其自交子一代(S1代)中筛选出一株单产高于亲本,产菇数和均菇重表现均优于亲本的菌株U5,对菌株U5单产、均菇重、产菇数等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比较U5菌株的S1代群体和19号菌株的S1代群体的农艺性状差异。结果表明:新品种U5菌株单产在100g以上的频次达80%,产菇数少于4个的频次为93%,均菇重小于30g的频次仅为5%。U5菌株S1代在均菇重和产菇数两个农艺性状上都优于19号菌株的S1代,在单产上两株菌株的S1代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不同培养基成分对石斛兰继代和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石斛兰(Dendrobium)的继代培养及生根培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比例对石斛兰继代培养的影响不同,石斛兰继代培养最适培养基:MS+6-BA 0.5mg/L+2,4-D 0.5 mg/L+10%椰乳+琼脂8.0 g/L+蔗糖30 g/L;不同的有机添加物组合对石斛兰根的生长也不同,石斛兰壮苗生根最适培养基:1/2 MS+IBA 2.0 mg/L+肌醇2.0 mg/L+水解酪蛋白1.0×103mg/L+香蕉泥1.0×105mg/L+琼脂8.0 g/L+蔗糖30 g/L。  相似文献   

15.
罗青  冯宏昌  孙淑静 《北方园艺》2019,(16):130-135
以香灰菌HYP-GT01为试材,通过调节培养基成分、pH和光照强度,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及黑色素产量差异,以期发现影响香灰菌菌丝生长和黑色素产生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香灰菌在完全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致密边缘整齐,产生黑色素且产量最高,达0.42g·L-1;在低氮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慢,但菌丝浓密,可产生黑色素,达0.34g·L-1。碳源不足菌丝纤细稀疏,且不产黑色素;高无机盐含量和添加吐温20会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可产少量黑色素。在一定pH范围内酸碱度对该菌株菌丝生长及黑色素的产生影响不大。不同光照条件不仅影响菌丝生长速度,还影响黑色素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培养条件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培养基配方、pH、温度对巨大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培养基中,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加富PDA-4(马铃薯20%,葡萄糖2%,酵母粉0.5%,钙中盖0.3%,MgSO40.2%,琼脂2%),巨大口蘑菌丝的生长速度较快,菌丝粗壮、浓白、致密;最适温度28~30℃,最适pH7.0。  相似文献   

17.
以3 a生油桃为试材,在水暖玻璃温室中进行CO2施肥研究.结果表明:CO2施肥可明显提高桃树的光合速率,促进光合产物的合成与积累,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增施CO2后,桃树单株坐果数、单果重量和平均株产均明显提高,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含量以及糖/酸比值都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8.
有现形侧耳P95418菌株属高温型食用菌,在广东省雷州半岛多于复秋季发生。研究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及培养料、温度、料水比 、pH光照等因素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其菌丝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菌盖扇形 或贝形,菌褶延生;适于菌丝生长的培养料依次为稻草、剑麻枯草、甘蔗渣、杂木屑 、剑麻渣;菌丝生长适温为10-35℃,30℃时菌丝生长最快 ;适宜pH4.0-8.0,最适pH为6.0-7.0;适宜的料水比为1:2.4和1:2.6;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都需要光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