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大鲵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近年来,由于大量捕捉野生资源以及生态恶化,已致大鲵濒危。人工养殖是保护野生资源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城固县畜牧兽医工作站1998年做了人工驯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大鲵:捕捉野生。食饵:市售鲜小鱼、泥鳅、黄鳝。鲵池:3×2×1.5 m水泥池一个。2方法选健壮大鲵100尾,入池3 d后投饵任其自由捕食,保持池内有足量活饵。鲵池遮荫,水深50 cm,高温期4~7 d换水,低温期10~15 d换水,定期消毒。(1)试验4月份开始,7月份患病死亡两尾,11月5日捕捞称重。结果见表1。表1试验结果试验组(尾)重量(kg)平均…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推动中国大鲵人工生态繁殖和迁地保护的成功 ,系统介绍了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的技术路线 ,首先收集野生中国大鲵经人工驯养成为亲本种鲵 ,种鲵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卵子、精子 ,经人工授精产生受精卵 ,再经人工孵化获得子一代幼苗 ,子一代经人工培育 2~ 3年产生子一代后备种鲵 ,再通过生理生态人工强化培育获得 1998年、1999年子一代亲本 ,然后经人工繁殖产生子二代大鲵 ,子二代大鲵可以放归自然保护区或供科研、观赏、商品鲵等利用。从 1998~ 2 0 0 3年共生产子一代 1 5万余尾 ,2 0 0 2年生产子二代 12 6 0尾 ,2 0 0 3年 4 80 6尾 (2年合计子二代 6 6 0 6尾 ) ,种群数量从最初的 1996年的 10 0尾增加到 2 0 0 3年的 2 31万尾 ,增长2 31倍 ,实践证明 ,此技术路线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3.
利用定量投喂的方法研究不同饵料对大鲵幼体生长性能的影响差异性,试验选用同一亲本所产且孵出日龄相近、刚进入开口阶段并处于混合营养期的大鲵幼体12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尾,分别标记为B-0、B-1、B-2和B-3。B-0组为对照组,投喂天然饵料红线虫;B-1组投喂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配合料;B-2组投喂质量比为11的红线虫与人工饲料混合料;B-3组投喂质量比为11的人工饲料与鲢鱼肉混合料。在室内循环流水的水族小箱中,进行80 d的生长试验,通过对不同组幼鲵特定生长率、增重率、肥满度及饵料转化率等参数的差异性分析,筛选幼鲵最佳养殖投喂饲料。结果表明:摄食50%鲢鱼肉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与摄食50%红线虫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的幼鲵生长较慢,且前者在试验的第40 d停止摄食,后者在试验的第55 d停止摄食;摄食天然饵料红线虫组和摄食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混合组幼鲵的生长发育较好,二者相比之下,摄食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混合组幼鲵的生长发育更好。试验过程中幼鲵停止摄食的现象,可能原因是随着大鲵的生长,试验饲料在营养要素、营养配比以及适口性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其在水体环境中获取各营养要素而生长的要求。综合各项评价指标,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混合料可替代大鲵幼体天然饵料红线虫而作为其主要饲料,这一结果为大鲵人工饲料绿色添加剂配方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但是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混合料组与红线虫组相比,并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优越性,还需加强试验调整大鲵人工饲料微生态制剂的配方以达到其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三)成鲵的养殖 1.养殖池与鲵种放养:大鲵养殖分室外与室内养殖。室外养殖池可大些,一般20~50米~2,池深1.2~1.5米;室内养殖池可建小些,一般5~10米~2,池深0.8~1.0米。池水的进排水系统及排污、洞穴都要配套。鲵种放养前池子要泡水消毒,鲵种也要消毒。同池放养的鲵种规格要一致,以避免大小不齐发生相互残杀。 2.放养密度:室外大池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5.
试验随机选取了刚开口的大鲵幼体26尾,任意选取幼鲵8尾作为对照组,其水体中不添加氨基酸;谷氨酸组任意选取幼鲵12尾,水体中添加谷氨酸;混合氨基酸组任意选取幼鲵6尾,其水体中添加谷氨酸与苏氨酸的混合氨基酸。通过对幼鲵体重、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生长效率等指标的分析,研究3种不同氨基酸投喂条件下大鲵幼体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添加混合氨基酸的幼鲵增长最好,只添加谷氨酸的幼鲵前期增长低于对照组,但后几次测量的生长效果好于对照组。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发现,谷氨酸组与混合氨基酸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五)大鲵的疾病防治 1.水霉病:主要发生在受精卵孵化过程中和幼鲵早期。可及时换水或换池,卵和幼鲵可用5~10ppm的孔雀石绿浸泡10分钟。 2.皮肤溃烂病:包括人为的受伤,互相咬伤和病菌侵入而引起皮肤溃烂。可隔离受伤大鲵,每公斤每次注射青霉素5~10万国际单位,注射次数根据病情而定。同时在伤口处涂抹四环素软膏、碘酒、紫药水等。 3.消化道感染:主要是寄生在大鲵胃和肠中的线虫引起的疾病。线虫数量少时并不影响大鲵的生长。如果数量太多,尤其是消化道感染时,将会起到帮凶作用。必要时可投喂适量的驱虫药。  相似文献   

7.
正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有尾两栖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经济价值高,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近年来人工养殖大鲵中不断发生各种疾病,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12年3月,贵州省某大鲵养殖场发生了大鲵体表和四  相似文献   

8.
水温是影响大鲵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在大鲵受精卵孵化及稚鲵卵黄营养阶段,水温的影响尤为显著。由于大鲵对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造成了不同地区大鲵受精卵孵化、稚鲵培育适宜温度的不同。本文就不同水温卵黄囊吸收变化情况的对照试验,得出了天水海拔高度1430m以上地区,人工孵化受精卵、稚鲵胚后卵黄营养期的适宜水温为14℃~16℃。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大鲵脾脏结节的致病菌及其组织病理,筛选出相应的中药进行有效防治。于重庆开县某大鲵养殖场进行为期40 d的大鲵结节病的样品采集,共采集100余个样品,经过试验分析,分离了3株致病菌,分属于肠菌科和弧菌科;对80尾患病大鲵采取中西结合的防治措施,大鲵的体质有所增强,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治愈率达82. 8%。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的有尾两栖动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湖南省有尾两栖动物的三个新记录,工作中对某些种的原记录予以订正,现在湖南省共有有尾两栖类3种。并报道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分布及习性等。它们的名录如下:小鲵科 1.黄斑拟小鲵隐鳃鲵科 2.大鲵蝾螈科 3.细痣疣螈4.尾斑瘰螈5.中国瘰螈6.东方蝾螈7.有斑肥螈8.无斑肥螈  相似文献   

11.
大鲵(Andris davianus)俗称娃娃鱼,隶属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分布于我国中南各省。大鲵不仅肉质鲜美,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目前对大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调查,形态解剖,人工繁殖和养殖等方面;而有关大鲵皮肤和胃的生化研究报道甚少。  相似文献   

12.
正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大鲵属[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a(Blanchard)],是我国特有的现存有尾目中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大鲵最大体长可超过1 m,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是3.5亿年前与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并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公约附录Ⅰ中。它具有分布广、个体大、生长快等生物学优势,其肉质滋补性强、药用价值独特,倍受人们关注。随着中国大鲵的全人工繁育成功,子二代批量生产,大鲵子代的健康养殖及其病害防治成了实践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近3年来对中国大鲵子一代、子二代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探索大鲵腹部手术方法,观察术后情况。4.7龄东河大鲵和2.7龄黑河大鲵各16尾,麻醉消毒后向大鲵体内放入无线电发射装置,观测创口愈合、存活等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大鲵术后75.80±31.96min麻醉清醒开始活动。手术后10周,创口愈合完整,东河组存活率(100%)高于黑河组(68.75%)(χ~2=5.93,P0.05)。存活率与年龄和恢复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30)。大鲵手术后恢复、存活与个体大小、暂养时间、手术操作等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大鲵腐皮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鲵又名娃娃鱼 ,是我国濒临灭绝的国家二级珍稀保护动物。不少地方已在渔政部门的许可下 ,开始娃娃鱼的养殖。目前 ,已发生多起娃娃鱼腐皮病病例 ,需特别引起注意。1 症状 病鲵体表粘液脱落 ,身体上有许多呈油菜籽或绿豆大小的白色小点和白斑。随着病情的发展 ,白色斑点进一步腐烂成溃疡状 ,可见到带红色的肌肉 ,尤以四肢严重。病鲵口腔、尾柄、头部稍充血。患腐皮病的大鲵 ,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严重时引起死亡。剖检死鲵 ,肝脏肿大 ,呈现紫红色 ,胃、肠道充血 ,胆囊大、呈绿色 ,心脏色泽变淡 ,肺紫红色。2 预防 大鲵从异地运入时 ,操作…  相似文献   

16.
<正>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在贵州分布甚广,遍及30多个县,乌江、清水江、氵舞阳河、芙蓉江等水域都有其踪迹[1]。2014年,我们对贵州大鲵人工驯化养殖现状进行调查,发  相似文献   

17.
幼鲵的生物学观察及培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的一些学者,对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 Blanchand)成体的生物学特性作过一些报导,但有关幼鲵的生物学特性尚未见报导。笔者将1980年人工繁殖的102尾大鲵幼体,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饲养和生物学观察。  相似文献   

18.
1.驯食的饵料要是动物性蛋白饵料:大鲵自苗种开食时就以动物性饵料为食物,因此,驯食的饵料要符合这个要求.对大鲵稚鲵的驯食,开口饵料用冰冻红虫,具体方法是:先将红虫解冻,切细后投入稚鲵盆内,其目的是为了让稚鲵苗驯诱吞食饵料和嗅饵料气味,以利正式饲养,能很快识别饵料吃食.成鲵饵料一般以鲤鱼、鲢鱼等鱼类为主.  相似文献   

19.
正大鲵繁殖过程中的子二代、子三代经选优后余下的部分可作为食用大鲵,金秀瑶族自治县食用大鲵的价格走势与其他省区的价格走势一致,从3年前的超1 000元/kg跌至目前400元/kg及以下,至今仍然"有价无市"。笔者曾亲历2012年官方张家界大鲵论坛,参与过金秀瑶族自治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大鲵科普养殖示范基地的后期建设、驻地管理、跟踪示范户等,历时4年多,有幸涉及这一行业并接触多个规模场主、养鲵户,现就食用鲵养殖技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在5口池中设置19口面积均为8m^2的网箱饲养斑点叉尾鮰鱼苗,在3口面积均为4002m^2的塘中培育大规格鱼种,采取健康养殖方法,取得成功。结果为:19口网箱放苗38万尾,经25d饲养,共产斑点叉尾鮰夏花鱼种29.67万尾,平均体长2~3cm、成活率78.1%;3口育种试验塘放夏花鱼种28.26万尾,经150d培育,共产斑点叉尾鮰鱼种239530尾、11214kg,成活率84.7%,个体均重46.8g,每667m^2平均产量623kg、每667m^2利润3063元,投入产出比1:1.59。本文探讨了斑点又尾鮰苗种高产健康培育的有关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