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小麦穗发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成熟期稳发芽是一种世界性的灾害,国内外育种家和生物化学家对此都很重视,1975~2001年先后举行了9次国际谷物收获前稳发芽研讨会,促进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综速了小麦穗发芽发生的原因,详细介绍了影响稳发芽的α-淀粉酶、α-淀粉酶抑制蛋白以及小麦抗稳发芽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小麦穗行生产是育、繁种单位在繁种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其种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种子质量。小麦穗行种植及管理方法与大田种植技术有所不同.采取的是单穗种植,以穗为单位播种成穗行的种植方法,可为小麦大规模良种繁育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进一步明确小麦穗肥的施用技术,即施用时期与施肥比例的关系,通过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穗肥比例条件下对小麦生育性状,叶面积指数,产量结构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确定小麦穗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和合理的投肥比例.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冬小麦穗发芽敏感性的遗传特点,并为小麦的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对穗发芽敏感性不同的4个红皮和3个白皮小麦品种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并对杂交材料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收获前穗发芽性受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和细胞质效应的共同影响,说明小麦的穗发芽抗性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小麦穗发芽敏感性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比较高,说明小麦的穗发芽性主要受遗传因素决定。所以在穗发芽抗性育种中,早代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玉米赤霉穗腐是由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引起的,其有性世代为Fusarium graminearum(禾谷镰刀孢)。玉米穗腐病每年在美国大多数地区发生,但1965年和1972年于中西部大流行,通常有两种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F_2毒素和呕吐毒素与穗腐有关。玉米赤霉烯酮F_2毒素引起动物雌激素增强,呕吐毒素为一种引起猪呕吐和拒食的细胞毒素单端孢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解析甘蔗响应梢腐病菌侵染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机制,为甘蔗抗梢腐病育种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参考。以我国甘蔗梢腐病主要致病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孢子悬浮液为病原,以高抗梢腐病品种YT94/128和高感梢腐病品种GT37为宿主材料,在温室条件下进行针刺法接种,提取病情指数最严重时期,即接种后第14天的甘蔗叶片蛋白质进行iTRAQ定量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从GT37中成功鉴定3707个蛋白,获得542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上调表达187个,下调表达355个;从YT94/128中成功鉴定到3068个蛋白,获得差异蛋白449个,其中上调表达191个,下调表达258个。这说明遗传背景不同的甘蔗品种在蛋白质组成上有很大差异,推测这是不同甘蔗品种间抗梢腐病性差异的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8.
春小麦、冬小麦收获期,若遇有阴雨或潮湿的环境,经常出现穗发芽。不仅影响籽粒品质,同时影响小麦贮存及下季或翌年播种质量,对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大穗小麦穗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大穗小麦材料在杂交育种中的利用提供参考,以小麦大穗品系9110192和多穗品系密穗矮秆为亲本,采用P1、P2、F1、F2四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杂交后代穗长、小穗数、小穗密度、穗粒数、穗粒重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长、小穗密度、穗粒数、穗粒重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与多基因共同控制;小穗数为多基因遗传,无主基因存在,各性状均不同程度受环境影响。穗长、小穗密度、穗粒数、穗粒重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2.14%、88.69%、62.71%、59.6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58%、3.19%、11.87%、13.1%。穗长与小穗密度受环境影响较小,早代选择可靠性较高,穗粒数、穗粒重受环境影响较大,应在稍晚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为给小麦穗部性状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可供选择的分子标记,并进一步对小麦穗部相关性状QTL进行精细定位及相关基因克隆,利用普通小麦Heyne×Lakin杂交F2代单粒传获得的145个F6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构建了含有2 210个标记(2 068个SNP标记和142个SSR标记)的总长度为2 139.35cM的遗传连锁图谱,并利用该图谱对小麦穗部性状(穗长、小穗数、穗密度)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16个加性QTL,其中,与穗长相关的QTL有6个,分布在2A、2D、3B、4D、5A和7D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7.58%~15.94%;与小穗数相关的QTL有4个,分布在1A、4A和7D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7.28%~14.78%;与穗密度相关的QTL有6个,位于4D、5A和6B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5.60%~20.06%。  相似文献   

11.
引言普通小麦的穗分校基因“Rm,Ts,N_2”的发现及其对其它的六倍体小麦基因复合体影响的研究,确实是一个贡献。也正由于这些成果,使我们得以解释某些基因  相似文献   

12.
尽管育种学家们在杂交育种方案中通常总是使用套袋法授粉,但是,有关授粉袋的材料和规格对小麦(Triticum oeslivum L.)穗部温度的影响至今还没有人测定过。有些袋型材料会维持高温,像微型温室一样,在高温天气可使穗部达到致死温度.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袋型材料对小麦穗部温度的影响,并对用能量预算模式估测的温度和实测温度进行比较。在第一个田间试验中,套有渗析袋和套有白色打印纸袋的模拟去雄麦穗之间穗部温度无差异.在晴天的中午,不同授粉袋之间实测温度相差2—3.5℃。渗析袋内的穗部温度始终最高。授粉袋内的最高穗温比气温高出6℃。在第二个田间试验中测得套有5种不同授粉袋材料的穗部温度具有较大差异。玻璃纸袋内的穗部温度最高,用白色洋葱皮打印纸包裹的穗部温度最低。在晴天的中午,这些授粉袋间的最大温差为4—6℃,而袋内的最高穗温比气温高出8℃。当气温很高时,这样的穗部高温会对穗部组织造成生理损害.用能量预算模式估测的穗温与实测穗温相近。实测和预算结果均表明,白色、小直径套袋内的麦穗温度最低。  相似文献   

13.
14.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致病性及侵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和链状腐霉菌(Pythium catenulatum)3种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通过两年的试验进行了对玉米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致病性和侵染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田自然条件下,3种病原菌对玉米植株均有致病性.其中以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其次是禾生腐霉菌和链状腐霉菌。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在植株散粉盛期以前的侵染规律符合苗期致病性试验的结果。二者侵染致病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麦收前不适时降雨导致小麦穗发芽是影响硬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Var.durum)质量的严重问题。为了确定群体内随机互交是否能够降低群体内麦粒红颜色同麦收前休眠之间的联系,1984年和1985年,有人在美国北达科他州(Fargo and Langdon,ND)进行了田间实验,该种群是由琥珀色麦种的“Vic”和PD44杂交产生的。PD44品系的种子休眠性好且麦粒呈红色,这种特性是从一加拿大试验的硬粒红春麦(T.aestivum L.em.Thell)RL4137系遗传下来的。种子休眠的评估方法是:在一间模拟降雨室用肉眼鉴别完整麦穗的发芽情况,并间接测定芽麦中的α-淀粉酶活性。麦粒颜色同休眠参数间的纯表型相关是显著的(r=0.28—0.67),进行一、二轮随机互交(random intermating)也很难改变这种关系。休眠的遗传变异性是难以通过0,1或2轮互交就能改变的。麦粒红颜色同麦收前休眠之间的稳固关系,可能同基因多效性有关,也可能同极端牢固的基因链有关。因此,在育种中,把红颜色种质作为培育休眠性能强的琥珀色硬粒小麦种质的设想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为了解控制小麦穗颈长的遗传位点,以西藏半野生小麦Q1028与郑麦9023(ZM9023)杂交后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于2011、2012、2013和2014年分别在四川农业大学温江试验田种植,对其穗颈长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穗颈长呈正态分布,符合数量遗传的特点。在四年环境中,总共检测到4个控制穗颈长的QTL位点,分布于3A、5A和6B染色体上,贡献率为7.55%~11.44%。位于6B染色上wPt-669607~wPt-5480标记之间的QTL位点在三年环境中被稳定检测到。同时,四年环境下穗颈长与株高都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仅在一年环境中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粒长和粒宽无显著相关性(P0.05)。本研究鉴定的QTL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穗茎长度适中的小麦品系及其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