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ED光源在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保存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别以LED和日光灯为光源,以10份不同栽培区的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为试验材料,比较分别在两种光源下,不同栽培区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的生长差异,确定LED光源下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是否能正常生长。通过对马铃薯试管苗7个数量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光源下,10份不同栽培区的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生长趋势基本一致;两种光源下,不同栽培区马铃薯种质资源7个数量性状t测验结果,除南中552的根条数差异显著外,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通过数量性状统计分析结果,说明在LED光源下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云南省马铃薯育种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并介绍了云南省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情况。根据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针对当前生产对马铃薯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和马铃薯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云南省马铃薯育种工作的建议,积极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并进行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针对不同育种目标选配杂交组合;加强马铃薯育种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转基因技术在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生理机制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应用于马铃薯的基因转化方法主要有基因枪法、微束激光法和农杆菌介导法。随着马铃薯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相继获得了一批抗病毒、真菌、细菌性病害的种质资源,并在基因功能研究材料创新上取得进展,研究马铃薯的抗性机制,开展马铃薯基因的功能研究将会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马铃薯资源研究不断深入.档案工作也有新的内容,根据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档案工作的具体内容,介绍了马铃薯种质资源档案工作的建设与进展。  相似文献   

5.
高产马铃薯种质资源核心样品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种质克山马铃薯试管苗保存库保存的1 045份种质资源为研究基础,筛选出150份高产马铃薯种质资源,在28个表型性状聚类的基础上,按随机取样法,并依据遗传多样性指数加以调整。提出在生产上或育种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品种(系)为必选材料。初步构建了高产马铃薯种质资源核心样品,确定高产马铃薯核心种质占全部种质的14%。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产业是武威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也是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柱产业。在认真调查研究和分析武威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竞争力与市场前景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武威市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特别是旱地资源是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自然优势;良好的政策环境、区位优势、种植技术、优良的品质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国内外消费趋势的增加和市内加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比较效益的明显提升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将上述优势进行优化组合,提出武威市马铃薯产业必须走建立脱毒种薯快繁技术体系、建立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能力、建立专业市场促进商品流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李艳  朱国庆 《中国马铃薯》2004,18(6):379-380
1凉山州生产贸易的现状 凉山州每年种植马铃薯的面积保持在6.1万hm2,单产1510 kg/667 m2,马铃薯占全州粮食作物面积的15%,并产量高、品质好,其利用现状是:1/3作为口粮,1/3作为饲料,1/3在储藏中烂掉.现代马铃薯除有传统蔬菜、粮食型外,加工类型有:马铃薯淀粉加工型、油炸薯片型、全粉加工型和速冻薯片加工型等.凉山州要想把马铃薯做成大产业,走集约化、商品化、品牌开发的路子是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种植马铃薯的第一大国,种植面积近500万hm2,占世界马铃薯总面积的25%;总产量7600多万t,占世界产量的19%,占亚洲总产量的70%。同时,栽培环境及气候条件多元化,使得中国马铃薯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因此中国马铃薯产业对世界马铃薯产业有着深远影响。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育种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种质资源的搜集引进历程、研究利用现状、保存等方面回顾了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引种、杂交育种、自然诱变育种、辐射育种、天然籽实生苗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等方法以及各种育种方法所取得的成就,最后探讨了当前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及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在收集、鉴定、评价、保存与利用取得进展的回顾,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发展利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