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正>板栗怕干、怕水、怕热、怕冻,在很多情况下易发生霉烂,其主要原因有四种:1.板栗不成熟。我国板栗多采用打落法,由于成片的栗树成熟期不一致,即使同一棵树也有部分不成熟的栗子。  相似文献   

5.
《当代农村》2004,(4):29-30
  相似文献   

6.
7.
板栗贮藏效果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供贮板栗的质量,故在入贮前须把好五关:①让其在树上充分老熟,待总苞自然开裂、籽粒下落后及时捡收。②如用竹竿击苞采收,要待几个晴日后,于清晨露水干后收获。③轻装轻运,减少机械损伤,保持籽壳完好。④板栗在室内摊放1~2天,使之失重10%左右(散发过多的水分)。⑤在摊晾过程中,精选无病虫害、饱满颗大、壳色深而略带光泽的健壮籽实,用清水洗净,并静宜缸内进行水选,除去浮于水面或半沉半浮于水中的籽粒,再捞起沉没于缸底的籽粒用作保鲜。板栗的贮前处理包括:①防虫处理。将板栗放在塑料帐或…  相似文献   

8.
板栗的贮藏     
板栗易遭虫柱,易霉烂变质,且怕热、怕冷。要使栗子保鲜,可采用如下方法:  相似文献   

9.
板栗的贮藏     
在阴凉的窜内地面上先铺一层稻草,然后铺上约6厘米厚的沙,沙的湿度以手捏成团,松手即散为宜,再在沙上按一层板栗果一层沙(每层3~6厘米厚)交替堆积。如此堆积完后,上面再铺6~8厘米湿沙,最上面用稻草覆盖。要求每隔半个月翻动检查一次,如果沙子干燥可适当喷水。  相似文献   

10.
1.干藏法。以栗代粮或交通不便的山区.可采用干藏法。一是将采收来的板栗进行风干、晒干、烘干或加工成栗粉,二是将鲜栗倒入沸水中煮5分钟,捞出晒干,放在透风干燥的地方.并每隔25天晒1次。这种方法适合于长期贮藏。对板栗的品质、营养无损,缺点是风味远不及鲜果。  相似文献   

11.
板栗是较难贮藏的林木种子,它怕干、怕湿、怕热、怕冻,又易遭病虫害。要贮藏好板栗,应注意以下三点:1.适时采收一般在苞刺由绿变黄褐色,并有30~40%的总苞开裂,部分栗果自然落下时采收。选择通风阴凉的地方,将采收的总苞堆放7~10天,使栗果充分成熟,自然脱落。选择饱满、整齐、无碰伤、无病虫的板栗进行贮藏。2.贮前灭虫板栗的主要害虫是栗实象鼻虫。灭虫的方法有:(1)在封闭的室内,每立方米空间用甲烷60克,熏蒸3~4小时。(2)将板栗浸入水中,每天换水一次,并上下翻动,7天后象鼻虫窒息死亡。(3)板栗浸  相似文献   

12.
板栗的贮藏     
《农村实用科技》2000,(9):30-31
  相似文献   

13.
<正> 板栗较难贮藏,它既怕热怕干、又怕水怕冻。在贮藏过程中,常因处理不当,而使板栗破口、霉变、遭虫害。因此,在贮藏中要注意把住“三关”。 1.作好贮前准备 (1)采收要适时。同一板栗品种,成熟期相差10~20天。让其自然落籽,果实充分成熟,肉质充实,风味好,但采收期拖长,易遭鼠害,损失大。应在刺包由绿色变为黄褐色,并有30~40%的刺包顶端已微呈十字开裂时一次采收比较合适。 (2)要选晴天采收。切不可在雨天,或雨后初晴,或晴天露水未干时采收。  相似文献   

14.
板栗的贮藏     
板栗具有甜、香、糯的独特风味。且营养丰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成为目前市场广受欢迎和老幼皆爱的产品。而板栗以贮藏难长期困扰着人们。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这一经济特产的发展。板栗的特点是怕热、怕水、怕冻、又怕干所以在贮存中稍有不当便会出现霉烂变质、失重、发芽等现象。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板栗的几种藏贮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板栗,原产中国,是一种含淀粉很高的木本作物,果实可生食、炒食、煮食,营养丰富,香甜可口,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1贮藏中易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1霉烂腐败板栗霉烂主要是病原微生物侵入而吸收果实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并迅速生长繁殖的结果.引起板栗果实腐败的病原菌有青霉菌、镰刀菌、裂褶菌、红粉霉菌等.  相似文献   

19.
板栗的贮藏     
板栗易遭虫蛀,易霉烂变质,且怕热、怕冷。要使栗子保鲜,可采用如下方法:1.采收。栗苞开裂60%时,是采收的最好时机。采收时应避免阴雨天,以连续几个晴好天后择晨露水已干采摘为好。刚采下的苞果水分含量大、呼吸强烈、温度高,应置于阴凉通风处堆放,堆高60—80厘米,以利散湿散热,堆放时间1周左右。另外,对不裂开的栗苞,不得用脚踏、棒击,应让其自动开裂,以免果仁受损而影响品质和商品性。2.贮藏前准备。先行粒选,剔除青红粒、白头粒、瘪粒、裂粒、虫粒、霉粒、风干粒。再行熏蒸杀虫,即把栗子装麻袋入室,每10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