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3年,13团16连棉花枯、黄萎病发病严重,个别条田有病情扩大趋势。由于陆地棉缺乏抗枯、黄萎病的种质资源,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一方面通过轮作倒茬等农业栽培措施防治,另一方面通过喷施化学药剂防治。为比较2种药剂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效果,特设置此试验。 相似文献
2.
一、试验目的连作年限的延长导致棉花枯、黄萎病的扩散蔓延,致使棉花减产和品质下降。因此,通过试验筛选出控制棉花枯、黄萎病和提高棉花产量的药剂。是目前棉花生产的迫切需要。二、试验设计1.试验材料供试品种:中棉35号。供试药剂:农乐(5毫升/667米~2),金得利(20克/667米~2),海状元(35克/667 相似文献
3.
4.
治枯灵(甲维嘌)是针对棉花枯、黄萎病专门研制开发的一种高效新药.经几年多点对棉花枯、黄萎病田间药效试验,防效在70%~90%之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在棉花黄萎病人工病圃,用治枯灵2500倍液,喷洒棉花黄萎病病株,7d出新叶,15d后病株全部恢复,药后30d调查防效达93.5%.未喷药的对照棉株全部成光秆死苗.1998年湖北省农药检定所,为验证治枯灵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药效效果及最佳浓度,为今后使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湖北省云梦县金店镇进行了防治棉花枯、黄萎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5.
6.
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药剂疏尔壮,枯黄萎清.2.试验地概况试验地点为33团6连饲料地,沙壤土,重茬棉花.供试棉花品种为K6,种植时间在4月6日,株行距为66厘米×10厘米,生育期140天.灌溉方式为加压滴灌,667米2理论株数为18 468株.该地历年枯、黄萎病发生严重,发病面积较大,扩散较快.3.试验方法试验共设3个处理,处理1:疏尔壮;处理2:枯黄萎清;处理3,清水对照.试验不设重复,每个处理小区面积66.7米2.人工667米2喷施45千克工作液,处理1施药2次,第1次喷疏尔壮600倍液,第2次为400倍液,处理2喷施枯黄萎清400倍液,对照喷施等量清水.试验于6月4日喷施第1次,7月4日喷施第2次.每个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选10株,每株分上、中、下调查10片叶,以1片叶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在调查叶片的同时调查总病株数、病株率,并计算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验证宁南霉素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在农2师33团6连饲料地进行了产品应用试验,为该产品的推广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药剂2%宁南霉素。2.试验作物棉花新陆中32号。3.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农2师33团6连饲料地,面积4.4公顷,地势平坦,土质为偏沙性壤土,肥力中等。播种时间4月6日,株行距配置为(66+10)厘米×9.5厘米,667米2理论株数18468株。灌溉方式为加压滴灌,1膜2管,1管2行。该地历年枯、黄萎病发生严重,发 相似文献
8.
9.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我国棉花生产上的严重病害,因其传播途径广、蔓延快,给防治带来极大困难。一旦传入,病情发展迅速,几年内可由零星发病发展到严重发病,个别地块甚至绝产。经多年研究,采用铲除剂消灭零星病点,已是控制田间病害的有效方法。为了广开药源,1981~1985年进行了环氧乙烷副产物铲除棉枯、黄萎病零星病点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抗虫棉在国内的广泛种植,棉铃虫已不是棉农担心的首要问题.但由于棉农在整地造墒、施肥管理、科学化调等方面存在着种种误区,导致近年来病害逐年加剧,尤其是枯、黄萎病表现极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一、棉花枯、黄萎病共同特点
1.两种病原菌的生活习性相似,均为土壤习居菌,能在土壤中过腐生生活。
2.病菌的传播途径相同,两种病害的初侵染来源都是由种子带菌远距离传播所致,通过病残体和土壤带菌近距离传播。 相似文献
14.
棉花枯、黄萎病作为棉花的一种恶性病害,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在棉花的整个管理过程中,枯、黄萎病的防治都是一个重点,但这两种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防治.因此,在备播阶段和播前准备措施就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5.
棉花生产中因多年连茬种植而未进行倒茬轮作,多数条田存在地力退化的现象,致使苗期立枯病和枯、黄萎病等病害发生面积加大、病情加重。而目前所使用的抗枯、黄萎病的抗病剂种类繁多、参差不齐。特选择宁南霉素抗病剂在棉花上做抗病效果试验和示范。 相似文献
16.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76,(1)
棉花枯、黄萎病是目前棉花生产上威胁性很大的病害。近年来广大贫下中农和技术人员在防治上创造了很多新的有效方法,不过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1975年我们根据防治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枝江和天门两县开展了以下几项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DTM是一种人有内吸双向传导作用的高效杀菌剂。室内平板抑菌试验表明,它对棉花黄萎病菌的EC50为509.56倍,EC95为315.55倍。DTM云雾中子子发芽安全浓度为100-400倍,且以300倍药液效果最佳。1991-1994年多点田间药效试验表明,以300倍药液浸种并在棉花黄萎病的发病始期和两个高峰期喷药防效最佳,其病情指数降低率为41.84% 相似文献
18.
19.
20.
棉花枯、黄萎病残体在棉田土壤中不断积累,形成“病土”,使病害扩大蔓延。因此,在枯、黄萎病防治中对于铲除病点,消灭初发病的零星病区,保护无病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所于1977~1980年,对多种药剂经过筛选和田间试验、大面积生产示范证明,棉隆是一种较好的土壤铲除剂。1981年3月经全国药剂会鉴定,认为可以全面推广应用。一、试验材料和方法1.供试药剂:棉隆50%可湿粉和原粉,由沈阳化工研究院供给。化学名称为3.5-二甲基1.3.5-2-氢-四氢化硫杂二嗪-2-硫酮。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