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渭北旱原夏闲期麦田不同耕作措施的土壤贮水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免耕、深松和翻耕麦田夏闲期土壤贮水能力,揭示3种耕作方式麦田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产生差异的机理。【方法】选取渭北旱原中等产量水平的旱作麦田,于2007和2008年麦田夏闲期,研究免耕、深松和翻耕3种耕作方式下,麦田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和降雨后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2007和2008年夏闲前后,免耕、深松处理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翻耕处理分别提高47.2%,55.6%和38.9%,22.2%,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且3种耕作方式土壤贮水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160或140 cm以上土层;免耕和深松土壤贮水效果总体优于翻耕处理,但免耕和深松处理在2007和2008年的土壤贮水效果有一定差异,前者深松优于免耕,差异不显著,而后者免耕显著优于深松;夏闲期<10 mm降雨后3,7和13 d,免耕和深松土壤0~100 cm土层含水量均高于翻耕农田,而免耕和深松土壤水分的差异主要出现在降雨后7 d;10~30 mm降雨后7 d,免耕和深松土壤0~200 cm土层含水量明显高于翻耕土壤,但在降雨后1和3 d无显著差异。【结论】夏闲期免耕和深松耕作方式较翻耕方式显著提高了土壤的贮水能力,其机理主要在于免耕和深松耕作方式增强了降雨后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相似文献
2.
渭北旱原秸秆覆盖耕作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渭北旱原有效的蓄水保墒途径,在陕西乾县,武功等地开展了直覆盖耕作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在夏闲期和生长期采用秸秆覆盖,能显著增中土壤蓄水量,尤其可使土壤土层长期保持湿润状态,据测定,以覆盖6000kg/hm^2秸秆的蓄水保墒效果最好,与不覆盖相比,夏闲末2m土层可多蓄降雨41.9cm。同时,秸秆覆盖学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在坡地并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一般可使冬小麦增加产量2 相似文献
3.
深松保护耕作法试验结果表明,选 用以深松耕作和深松基础上的夏闲期残茬覆盖,可提高土壤保墒蓄水效果,以深松覆盖效果是最佳,其中20~50cm土层保墒3.55~15.72mm.0~200cm蓄水18.4mm,两年小麦平均增产26.0%。主要原因是麦苗长势强壮,生物学产量等指标增幅较大,成以穗重增加最高,显著高于机翻法。深松深度以30cm为宜,辅之以残茬覆盖,蓄水保墒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4.
旱坡地蓄水覆盖丰产沟耕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分析了蓄水覆盖沟的增产机理 ,并根据实践经验从修建高质量的丰产沟、配方施肥、适时盖膜播种、选用适宜品种、合理密植、轮作倒茬、加强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旱坡地蓄水覆盖沟耕作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6.
7.
旱地小麦耕作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2年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表明,豫西晒旱地小麦的施肥期提前到雨季来临的7月上旬,把预施的各种肥料全部施入,以后遇雨只耙不犁,播种前不翻耕,比以往习惯施肥法增产10.1%-16.5%。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耕作技术,其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水土流失、减少环境污染,在当今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受重视。本试验历时2年,对秸秆残茬覆盖深松免耕播种、秸秆残茬覆盖免耕播种和传统翻耕播种3种模式进行对比,测定每种模式下的土壤含水率、秸秆残茬覆盖率、出苗率、地温、冬前分蘖率、返青分蘖率、作物产量等性能指标,从数据层面探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产增效机理,以期总结出一套适合庄浪县地形地貌、种植制度的小麦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10.
徐玉春 《新农村(黑龙江)》2013,(24):93-93
长春市大部分地区春季多风少雨,干旱严重,年降水量偏少,十年九春旱,出苗差、保苗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采用深松蓄水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充分接纳天然降水,建立土壤水库,对解决旱区农业制约瓶颈,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机械化深松的目的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数量,减少径流,减少水分蒸发损失。由于机械深松是只松土、不翻土,作业后使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小,所以特别适合于黑土层浅、不宜耕翻作业的土壤。土壤实现机械深松,实际上,它在成为使粮食增产的有效、实用的先进耕作技术。机械化深松按作业性质可分为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两种。全面深松是用深松犁全面松土,这种方式适用于配合农田基本建设,改造耕层浅的土壤。局部深松则是用杆齿、凿形铲或铧进行松土与不松土相间隔的局部松土。由于间隔深松创造了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实践证明,间隔深松优于全面深松,应用较广。 相似文献
11.
稻田垄作,土壤有效磷和有机磷含量降低,闭蓄态磷(r-P)提高,水稻吸磷量不变。垄作水稻可以利用Fe-P、Al-P、Ca-P和r-P,常规耕作水稻仅利用Ca-P、Al-P和Fe-P。 相似文献
12.
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农田上,进行耕法定位及配合试验,试验表明,耙茬少耕的有效年限为1~2年。秋季麦前耕作可实行耙茬少耕1~2年、翻耕或深松1年的轮耕制。轮耕制较连年翻耕具有高效、争时、节能、降本、护土、增产的效果。夏玉米可免耕种植。 相似文献
13.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法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主要在表土层(0-10cm),对10cm以下层次影响不明显,免耕区土壤对降雨的接纳能力和蓄水保水能力不及翻耕区和少耕区,尤其是在连续干旱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北京地区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作物产量,项目自2009年开始在北京市延庆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开展农田深松效果研究,对比分析了免耕和免耕+深松2种技术模式对土壤容重、含水量、水分入渗率及作物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处理相比,免耕+深松技术模式0-30 cm土层内,土壤容重降低了约4.0%,平均质量含水量增加5.9%,稳定入渗率提高了62.5%,增产7.10%。 相似文献
15.
免耕与耕作对旱作麦地土壤含水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旱作条件下,对免耕与耕作麦地土壤含水量变化的研究,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降雨量为128.17mm的情况下,只要在冬小麦关键的需水高峰期,有相应的有效降水,使土壤不出现干层,土壤含水量能够满足小麦生长的需要,是能够取得7000kg/hm2以上产量的.0-20cm的土壤含水量耕作的比免耕的低0.62%-0.87%,20-40cm、40-60cm、60-80cm的含水量耕作的比免耕的都高,并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提高,分别高0.06%-0.92%、0.13%-0.96%、0.28%-1.05%.但差异不显著,小麦生物产量、经济产量耕作的比免耕的都高,但差异也不显著.因此,在旱作条件下,管理措施得当,免耕仍能取得与耕作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吴长维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2,13(1):114-118
为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强水稻种植业在毛里求斯农业中的竞争性,本试验验进行了边疆四造的少耕直播栽培。结果表明:结合当地实际,采用适当的技术配套,此法能简化栽培工序,节省用工成本,产量不亚于全耕移栽法。 相似文献
17.
陈巴尔虎旗小麦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陈巴尔虎旗干旱、降雨量少、耕作粗放、水土流失、风蚀、黑土地退化、沙化较为严重,近年干旱、风沙、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交替出现的特点,利用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进行了小麦种植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着重探讨了免耕留茬覆盖法和深松留茬覆盖法作业后,对土壤容重、地温、土壤水分保持和作物长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 相似文献
18.
麦棉两熟地连续少免耕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了大麦、棉花两熟免耕套作、免耕接作、少耕套作和常规耕作套作对棉花、大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估算了采用4种不同耕法的经济效益,并对棉花生长发育特点、棉花产量年份间的差异性,以及免耕麦棉接作两熟制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棉区的发展潜力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
稻田轮耕土壤氮素矿化及土壤供氮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稻田连续少耕3季的基础上,分区设定“2年4熟”一个轮耕周期的试验组合,对试验第3季的水稻进行较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①淹水密闭培养测定的矿化氮,连少耕土壤较高,连耕、轮耕土壤较低。②施氮处理植株含氮率轮耕前期较低,后期较高;土壤供氮量连耕较高,连少耕最低,与培养法测定的矿化氮结果相反。③轮耕有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在生产上,与常规耕和连续少耕相比,轮耕可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④轮耕后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居于连少耕和连耕之间,但仍保持在水稻生长的适宜范围内;连少耕7~14cm土层紧实,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