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松林分地下环境可直接影响油松毛虫越冬的生存,在郁闭度较大,通风透光性差和枯枝残叶陈积较厚的林分,越冬入蛰松毛虫幼虫死亡率极低,反之,则高。采取相应措施,改变地下环境,是消灭或减少松毛虫危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松毛虫系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我国共有28种,是世界上松毛虫种类最多的国家。松毛虫的为害被喻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毒绳防治松毛虫是利用松毛虫幼虫下树越冬习性,在树干上设置药物屏障毒杀越冬幼虫。具有对其它有益生物伤害小,简便易行,成本低廉,安全可靠,不受环境限制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毛虫在我省主要为害蜀柏,在柏松混交林也为害马尾松,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卵壳内越冬,翌春日平均气温8—10℃时开始孵化,幼虫7—8龄,历时164—256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阳坡、阴坡、裸露、树根缝、松针覆盖、石板下松毛虫越冬幼虫的死亡率调查,结果表明:松毛虫越冬幼虫栖息环境不同,死亡率不同。分析后提出2种冬季防治松毛虫方法,除治率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  相似文献   

5.
赭色松毛虫在浙江西部拔海300-600米的次生林中为害马尾松,针叶食光后亦取食松梢及树皮。一年发生二代,以4-5龄幼虫在针叶丛中或树皮裂缝中越冬,3月上旬开始活动取食,4月及7月为越冬代及第一代幼虫猖獗为害期。第二代幼虫子11月下旬越冬,老熟幼虫下树在灌木杂草丛中结茧,可人工采茧防治;3龄前幼虫期用“621”烟雾剂防治,效果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6.
在湖南省洞口县、通道县、会同县共选取4个马尾松毛虫发生区设置标准样地并选择标准株,采用捆草绳、粘虫胶2种方式,调查越冬代下树马尾松毛虫幼虫数量。结果表明:不同的地点,下树越冬的幼虫数量不同,洞口县岩山乡试验林的虫口密度远大于通道县试验林的;不同的时间,下树越冬的幼虫数量差异明显。松毛虫幼虫进入树皮缝隙中越冬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湖南,从10月下旬开始,进入树干树皮缝隙越冬,至12月初结束;下树幼虫数量最多的时段在11月9—16日。用捆草绳调查越冬幼虫的方法简易、成本低,且其数据较准确;用粘虫胶的调查方法则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7.
回归分析及 F检验结果表明 ,松毛虫初龄幼虫为害团数量与松毛虫幼虫数量的线性和幂函数相关关系极紧密 ,回归关系高度显著。 t检验结果表明 ,松毛虫初龄幼虫为害团数乘以成虫当年或历年平均产卵量得到的幼虫调查平均数与实际幼虫平均数无显著差异。可以利用调查松毛虫初龄幼虫为害团数量的方法进行虫情调查 ,可靠性达 99%。  相似文献   

8.
在湖南省邵阳市所辖5县,对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的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树高是影响越冬松毛虫分布的主要因素,在高大松树上(树高>7m),97.04%的越冬幼虫分布在树干上:而在矮小松树上(树高<7m),只有72.14%的越冬幼虫分布在树干上。越冬松毛虫在树干上的垂直分布,符合威布尔分布,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进行越冬松毛虫虫情估计。  相似文献   

9.
越冬马尾松毛虫幼虫蛰伏树干调查查准、查清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基数是指导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中龄林以上的马尾松林分内,碍于林木数量大、树干高等原因,给调查越冬虫口基数尤其是蛰伏树干2m以上的幼虫数量带来很大困难。多年来,我们对越冬马尾松毛虫蛰伏树干幼...  相似文献   

10.
<正> 松毛虫脊茧蜂(Aleiloles den-dralimi(Matsumura)是松毛虫类幼虫期的一种优势寄生蜂。自然寄生率为10%~85%,幼虫期240 d,雌蜂携卵量平均89粒。该蜂在河北丰宁县一年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体内越冬。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措施保护脊茧蜂,3年来在累计3万多hm2的防治区推广生物防治为主的抑制松毛虫防治技术,获经济效益2 167万多元,为害虫的生物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根据松毛虫幼虫冬季下树越冬的习性,在冬季人为改变其越冬环境,可致死松毛虫。具体方法是:在松毛虫虫口密度较大、危害严重的地块,当十二月下旬或翌年一月中旬气温下降到-25℃以下时,用铁耙将松毛虫翻出暴露在外。树干基部周围的枯枝落叶层、石块、小土坑或土缝等处是越冬松毛虫的天然屏障,经过人工搂树盘后,除少数害虫躲进较深层的土壤里以外,其余大部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掌握松毛虫的发生量,提高调查精度和预测预报的准确性,选择6块具代表性的林地,对松毛虫蛹、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取样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蛹及越冬幼虫基本属于聚集分布,蛹期调查取样以Z 字形、越冬幼虫以对角线为最好,调查范围以树冠投影内为宜。本文给出了不同虫口密度下最佳取样株数参数表和越冬幼虫上树虫口估测参数表。  相似文献   

13.
松毛虫以幼虫在松树干皮缝里或树枝针叶束内越冬,称为越冬代松毛虫,越冬代松毛虫的虫口基数,常决定着来年松毛虫的发生趋势,越冬代虫的基数大,翌年成灾的可能性就大,否则反之。因此,抓好越冬代松毛虫的测报及防治,是控制松毛虫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三种松毛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瑞心  徐丽华 《林业科学》1993,29(2):186-189
松毛虫越冬幼虫在越冬期间的存活率,除了取决于种的生物学特性而外,还取决于低温的强度、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冬季的最低温度不仅是决定三种松毛虫分布地区的重要原因,而且左右着松毛虫数量的变化。决定着冬眠幼虫能否存活和存活多少。尤其是越冬开始及越冬结束时,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关于赤松毛虫的生活史和幼虫发育龄期等问题,以往均记述为“一年一代,以4—5龄幼虫越冬,幼虫发育8—9龄”。经在鲁中南定点观察,赤松毛虫在此地以一年一代为主,少部分可在当年完成发育,成为非越冬幼虫;越冬幼虫9—10龄,非越冬幼虫5—6龄;一年中出现3次成虫羽化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松毛虫越冬地越冬期土壤最低温度,松毛虫上树期气温与同期松毛虫幼虫过冷却点温度值比较分析表明,越冬地最低土壤温度明显高于致死温度的过冷却点值,因而越冬地松毛虫不会低温而致死;  相似文献   

17.
凹眼姬蜂Casinaria nigripes(黑侧沟姬蜂)是我国南方马尾松毛虫初龄幼虫期的天敌,以幼虫在寄主体内越冬,4月初开始羽化。1987年我们在湖南对此蜂的重寄生作了调查,方法是于松毛虫越冬后幼虫期及第1、2代幼虫期采集林间凹眼姬蜂的茧,并置于玻  相似文献   

18.
落叶松毛虫(Denerolimussuperans(Butl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系我国北方主要危害落叶松属最严重的历史性的大害虫。但也为害樟子松、云杉和冷杉。因此根据它下树越冬的特点,翌年春天上树继续为害的习性,掌握越冬幼虫出蛰上树的时机进行应用毒环防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采用溴氰菊酯具有用量少、效果好、成本低、使用方便,对人畜安全等优点。近几年,经过多次运用溴氰菊酯防治松毛虫,没有发生人畜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19.
松毛虫可分为落叶松毛虫与油松毛虫,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主要危害落叶松、红松、樟子松等,老龄幼虫危害最为严重,特别是越冬后的幼虫,取食量大增,被害林木常常大片光秃以致枯死,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1生活史   落叶松毛虫与油松毛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大多 1年发生 1代,以 3~ 4龄幼虫在树干基部周围的枯枝落叶层下卷曲越冬。翌年春 4~ 5月,油松毛虫在日平均气温达到 5.7℃、落叶松毛虫在日平均气温达到 8~ 10℃时上树危害, 6月中旬结茧化蛹, 7月上旬开始羽化, 8月初出现秋代幼虫, 10月份下树越冬。   2…  相似文献   

20.
冬季气温的高低,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雌雄幼虫数量消长起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到马尾松毛虫群体雌雄幼虫的生命力,影响越冬后虫口密度和幼虫雌性比,还影响到第1代群体发展趋势。1983—1984年,笔者对越冬代4龄雌雄幼虫的耐寒力作室内和林间观测,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