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1984年以来在滨湖稻区为害逐渐加重,已成为水稻主要害虫,累计受害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为此,1987~1990年对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1990年示范推广12万亩.亩增稻谷75公斤,总增产值450万元,效益比为1:25。  相似文献   

2.
寒地水稻中华稻蝗发生规律及为害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野外和稻田中华稻蝗发生规律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华稻蝗主要以3龄以上虫态于7月初开始身稻田转移,7月中旬大量进入稻田,稻蝗的虫口密度与水稻产量结构及产量损失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为:千粒重与虫口密度关系为Y=26.153-0.3955x(r=-0.948),产量损失与虫口密度关系为Y=5.119+1.866x(r=0.9167)。  相似文献   

3.
4.
中华稻蝗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稻蝗若虫有6个龄期,各龄平均食量分别为1.71、4.38、8.43、15.97、24.12和41.66cm^2;成虫平均食量为130.36cm^2。稻蝗的取食量及危害损失率均与虫口密度呈正相关。苗期y=-0.08328+0.5416x(r=0.9963);分蘖期y=0.06465+0.6891x(r=0.9982);孕穗期y=0.07999+1.108x(r=0.9966)。水稻不同生育期受稻蝗危害的损失,与危害期距(D)有关,关系式为,y=(0.6891+KD)x-0.06465,经分析,亩产500kg生产水平的稻田,若虫危害期距为6-16天时,防治指标为62.97-51.66头/百丛。  相似文献   

5.
1988~1989年,我们承担江苏省科委下达的中华稻蝗研究课题,对中华稻蝗在黄淮地区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浙江地区中华稻蝗生态习性、发生消长规律与影响因子,并以此为依据,对药剂防治等多种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浙江中华稻蝗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主要为害早稻和单播单季晚稻,以水稻分蘖期至破口抽穗期受害重,成虫单体日食叶面积平均为6.26±1.08cm2;初步探明了中华稻蝗产卵习性和生殖力,雌成虫每头平均产卵3.5±1.2块,产卵量35.1±11.86粒;生境、药治、天敌、气象等因子综合影响其种群消长,其中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是中华稻蝗上升的主要原因。大田防治以2 ̄3龄蝗蝻为适期,锐劲特、三唑磷防治效果在90%以上;提出了"挑治为主、普治为辅、巧治低龄"的治蝗新策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浙江水稻主产区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中华稻蝗发生为害,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于2006-2007年对中华稻蝗在沈阳地区的发生规律及预防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草覆盖率越高蝗虫落卵率越多,种池埂豆可减少蝗虫落卵量。有利于控制蝗虫的发生;3龄前进行药剂防治效果最佳,并要做到统防统治。  相似文献   

8.
9.
稻蝗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孙从法,赵秀山,王新娟,崔雪梅,蔡家彬(临沂地区农业局276001)稻蝗是山东省稻麦两熟地区的重要害虫之一。据调查,山东省为害水稻的蝗虫有15种,其中稻蝗属6种,以中华稻蝗发生量大、为害重,是稻蝗的优势种。1990~1992年我...  相似文献   

10.
中华稻蝗发生期预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中华稻蝗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灌南县对中华稻蝗的生活史进行观察和研究,论述了其生活规律、各龄的历期及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我市稻蝗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非承包的沟渠、坡堤、田埂常年失管,杂草丛生,为稻蝗提供了繁殖滋生的场所,加上农民放松了虫害防治,以致中华稻蝗近几年来已逐年上升为我市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1983年全市发生面积仅20万亩,每平方米0.1~0.2头;至1985年已发展至40万亩,每平方米0.4~0.5头;1986年达到70万亩,每平方米0.5~0.6头;1987年猛增到110万亩,每平方米0.5~0.9头,局部高达10头以上;1988年继续猛增,发生面积达160余万亩,每平方米0.9~1.4头,局部高达45头以上。据不完全统  相似文献   

15.
16.
研究发现稻蝗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在秧田期是穗粒数。返青至抽穗期是亩有效穗数,抽穗至成熟期是千粒重。水稻各生育期稻蝗的防治指标为:秧田期70—80头/m ̄2,返青至抽穗期10—12头/m ̄2,抽穗至成熟期8—9头/m ̄2。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华稻蝗(Oxyachinansis Thunb)是土蝗中危害水稻的重要蝗种,近年来在我县连年发生,在代县、繁峙、五台等地也有大面积发生。从1984年起,我们对该害虫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一、发生危害情况 1984年7月16日,我县神山乡管家营村发现沿滹沱河两岸有大量中华稻蝗迁入农田,危  相似文献   

18.
张淑英 《现代农业》2003,(11):24-24
亚洲小车蝗在林西县几乎每年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来发生频繁,危害渐趋严重.现将几年来林西县蝗虫发生规律、危害状况、生发动态及蝗区生态条件与环境变化的影响调查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重金属镉(Cd)在植食性昆虫体内的累积和排泄规律,通过Cd慢性染毒的方法,用不同浓度Cd溶液培养的麦苗饲喂中华稻蝗(从4龄若虫至成虫),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Cd在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整虫和中肠的蓄积及Cd在其粪便和蜕中的排泄量。研究结果表明,Cd在中华稻蝗整虫和中肠中的累积规律相似,即随着麦苗中Cd含量的增加,整虫和中肠中Cd的累积量明显升高,且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部分Cd可以通过粪便的排泄和蜕皮过程而排出体外。用不同Cd浓度的麦苗饲喂中华稻蝗后,其粪便和蜕中的Cd排泄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中华稻蝗整虫、中肠、粪便和蜕中的Cd含量与食物(麦苗叶片)中的Cd含量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整虫0.977、中肠0.920、粪便0.967、蜕0.840。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Cd在中华稻蝗体内积累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田生态环境变化而造成中华稻蝗虫口密度上升较快,早稻和单季稻受害面积历年平均达到15万亩,占2稻栽培总面积的22.2%,每年损失稻谷2021.5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