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混播草地3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区每公顷草地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放牧季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且各放牧季牦牛的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2003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004和2005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与放牧强度呈二次回归关系;通过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到:牧草生长季牦牛最佳放牧强度为7.23头/hm2.  相似文献   

2.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混播草地3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区每公顷草地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放牧季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且各放牧季牦牛的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2003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004和2005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与放牧强度呈二次回归关系;通过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到:牧草生长季牦牛最佳放牧强度为7.23头/hm2。  相似文献   

3.
放牧强度对高寒混播人工草地牦牛增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混播人工草地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①在三个放牧季内,牦牛总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②回归分析表明,放牧强度与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日增重随时间的变化呈极显著的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寒混播人工草地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①在三个放牧季内,牦牛总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②回归分析表明,放牧强度与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日增重随时间的变化呈极显著的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荒漠草原土-草体系中微量元素锰和铜的变化,对土壤、牧草中锰和铜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中牧区以外,其他放牧区土壤锰含量随季节的推移极显著下降(P0.01),夏季牧区极显著高于其他放牧区,冬春季和秋季则轻牧区极显著高于其他放牧区(P0.01)。除对照外,轻牧,中牧和重牧区土壤铜含量夏季极显著高于其他两季(P0.01),冬春季和秋季不放牧或轻牧区极显著高于中牧和重牧区(P0.01)。各放牧区牧草中锰和铜(除中牧区)含量均冬春季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夏秋两季,同一季节不同放牧区则各有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高寒牧区牧草生长季放牧强度对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及地上现存量的影响,从2003年至2005年在垂穗披碱草(Elymus na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flora)混播草地上开展了牦牛放牧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植被盖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放牧强度对放牧区植物群落盖度的影响极显著(P<0.01);放牧强度与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多样性指数D(除了第1年)和均匀度指数J′(除了第2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回归,各放牧区与对照区植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与放牧强度成显著负相关(R=-0.9205),说明各放牧区植物群落朝着远离对照群落的方向演替;放牧强度和放牧时间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各处理组同一时期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藏绵羊后备母羊四季放牧干物质采食情况,试验采用饱和烷烃法对藏绵羊后备母羊四季放牧采食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藏绵羊后备母羊春、夏、秋、冬四季放牧干物质日采食量分别为1.27 kg±0.29 kg、1.09 kg±0.18 kg、1.24 kg±0.24 kg和0.20 kg±0.03 kg,相对放牧干物质采食量分别为4.13%、3.77%、3.41%和0.89%。其中,春季干物质采食量最高,显著高于夏季(P0.05),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与秋季的采食量接近(P0.05);冬季干物质采食量最低,与春、夏、秋三季采食量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提示冬季应该对羊群进行有效补饲。  相似文献   

8.
以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草地作为研究区域,设置对照区、轻度放牧区和重度放牧区3个不同放牧强度,通过野外植被和昆虫取样方法分析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特征、植物多样性指数、昆虫群落特征及昆虫多样性指数,从而探讨山地草甸草地植物与昆虫多样性对放牧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和密度均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而植物地上生物量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在对照区出现最高值(P<0.05)。昆虫种群总密度在6、7、8月随放牧强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表现为轻度放牧区>对照区>重度放牧区;在6月轻度放牧条件下出现最高峰值。草地昆虫Shannon-Wiener指数6、7、8月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变化趋势,表现为轻度放牧区>对照区>重度放牧区。植物群落特征与昆虫群落特征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盖度、密度与昆虫总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植物密度与昆虫Shannon-Wiener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植物地上生物量与昆虫总数量呈显...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夏秋季节放牧绵羊的营养状况,试验采用饱和链烷烃法,测定了新疆昭苏牧区夏秋季节放牧的新疆细毛羊牧草采食量和消化率。结果表明:夏季育成母羊和成年母羊牧草干物质采食量显著低于秋季(P0.05),牧草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秋季(P0.05);夏季育成母羊粗蛋白消化率极显著高于秋季(P0.01),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高于秋季(P0.05),酸性洗涤纤维和钙、磷消化率夏秋季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新疆昭苏牧区,新疆细毛羊的秋季牧草干物质采食量高于夏季,夏秋两季的干物质采食量均能满足母羊对干物质的需要;由于夏秋两季牧草品质不同,羊只对秋季牧草的干物质消化率低于夏季。  相似文献   

10.
青年牦牛放牧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生长期牦牛在冬季和夏季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都呈极显著的三次多项式回归关系(P<0.0001)。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体重、日增重随着时间的变化分别呈极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P<0.0001)和显著的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P<0.05);在试验期间,牦牛的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呈明显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R2=1.00,P=0.077),每公顷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R2=0.971,P=0.110)。  相似文献   

11.
2005年9~10月份和11~12月份在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秋冬牧场采用IGER记录器分别观测记录了牦牛的采食和反刍行为。秋季牧场牦牛除挤奶外24 h放牧,冬季牧场夜间栓系。结果表明牦牛在秋冬牧场的采食和反刍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在冬季牧场的非采食下颚活动数和每分钟采食口数显著高于秋季牧场(P<0.05)。在秋季牧场牦牛的干物质采食率和单口采食量(鲜重、干物质重、有机质)显著高于冬季牧场(P<0.05),但未知体重损失率差异不显著(P>0.05)。秋冬季牧场牦牛的采食行为主要集中在白昼,而反刍行为主要在夜间进行。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用约2.5岁公牦牛8头,在三江源地区玉树县的高寒草甸草场,应用4N盐酸不溶灰分法(4N—AIA)和木质素标记物法测定了不同物候期(青草期和枯黄期)放牧牦牛日采食量及牧草营养成分的消化率。结果表明:2.5岁牦牛在青草期、枯黄期的100kg体重日采食量分别为3.69kg和2.96kg,差异极显著(P〈0.01);其不同物候期的千物质消化率分别为65.70%、61.72%(P〉0.05),粗蛋白的消化率为62.25%、39.00%(P〈0.01),粗脂肪为49.36%、58.18%(P〈0.05),ADF的消化率为57.88%、62.67%(P〉0.05),NDF的消化率为69.09%、79.38%(P<0.01)。  相似文献   

13.
放牧强度和放牧时间对高寒混播草地牧草营养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混播草地三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对牧草总能和粗灰分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粗蛋白质、磷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影响显著(P〈0.05),而对粗脂肪、粗纤维、钙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影响不显著(P〉0.05);放牧时间对粗蛋白质、粗纤维、钙、磷、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总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影响不显著(P〉0.05);各放牧区牧草平均总能和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与粗蛋白质和粗纤维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探明青海省主要牦牛饲养区海晏县牦牛的营养状况,为制定添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于2015-09—2016-08跟踪测定了青海省海晏县牧户草场天然牧草产量以及牦牛干物质采食量、体重和血清生化指标,同时分析平均日增重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天然牧草可食草产量7月份高于其他月份;春季牦牛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秋、冬季(P0.05),秋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1月份、2月份、3月份、10月份、11月份、12月份牦牛平均日增重呈现负增长,4月份后逐渐上升,6月份、7月份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血清葡萄糖(GLU)的含量7月份显著高于除6月份、10月份外的其他月份(P0.05);2月份、3月份血清尿素氮(UN)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低于其他月份;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平均日增重与血清UN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综合得出,青海省海晏县10月份至次年3月份为饲草供给不足,牦牛平均日增重呈现负增长,4月份后平均日增重逐渐上升,因此,建议轮牧的放牧形式下,10月份至次年3月份,采用天然草场配合补饲饲料的饲养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讨青海省玉树州高寒草甸草地天然放牧场不同月份(7月-12月)牧草营养价值动态变化。选取当地典型的放牧草场从2017年7月-2017年12月的每月中旬跟踪放牧牦牛模拟采集可食性牧草,并采用常规营养成分测定和体外发酵技术,进行48 h体外发酵产气量(GP)、体外干物质消失率(IVDMD)及发酵液相关指标的测定,综合评价每个月份牧草的营养价值,为当地放牧草场牧草价值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牧草中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灰分(Ash)、中性洗涤可溶物(NDS)含量、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及IVDMD在7、8月与其他月份均有极显著差异(P < 0.01),在11月、12月处于较低值,而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半纤维素(HC)的含量在11、12月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在7、8月处于较低值。发酵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在不同月份的牧草之间无显著差异(P > 0.05),GP、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均随牧草营养品质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月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7、8月份牧草体外发酵液的GP、戊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 < 0.01),11月份均极显著低于其他月份(P < 0.01)。发酵液TVFA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无显著差异(P > 0.05),但7、9月份偏高。综上所述,当地典型高寒草甸草场的牧草在7、8月份营养品质优良,10-12月份牧草营养品质偏低,不能满足牦牛的营养需要,故建议牧民在枯黄期对牦牛进行精准补饲,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发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育肥及犊牦牛培育技术。选取带犊母牦牛和公犊牛各66头,分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犊牛培育期间(2017年12月4日—2018年3月5日),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试验组犊牦牛断乳前(3月5日断乳)随母牦牛哺乳,并进行补饲;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按常规放牧方式饲养,对照组犊牦牛进行断乳并补饲。育肥期间(2018年3月5日至出栏)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于6月错峰出栏;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于集中出栏时间出售(9月或10月)。在犊牦牛培育期间,观察试验组母牦牛的体重变化情况;每月4日测定2组犊牦牛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收益。结果表明,在犊牦牛培育阶段,由于试验组犊牦牛随母牦牛哺乳,试验组母牦牛体重平均下降1.17 kg/头;2018年1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体斜长和胸围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2018年2月4日和3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的效益为1 063.05元。研究结果为提高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养殖效益以及提升犊牛培育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播期、密度对"双低油菜"菜苔营养成分及菜籽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大田小区栽培试验,研究了皖油18、中油杂10号、中双8号3个"双低油菜"品种菜苔的营养成分、饲用价值以及播期、密度对菜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低油菜苔干物质含量较高,粗纤维含量较低,粗脂肪、粗蛋白和无氮浸出物含量较高,其化学营养类型属N型,是优质青饲料。品种、密度及品种×播期对菜苔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品种、播期对菜籽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播期×密度对菜籽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分析比较发现,中油杂10号、8月28日播种、密度1.2×105株/hm2时饲用营养产量最高,"油饲两用"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线虫群落分布特征及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该研究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4个不同放牧强度草地的线虫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区共捕获18属7 200条/100 g干土线虫。拟丽突属、丽突属2个属分别占个体总数的22.78%、41.90%,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多样性分析表明:线虫群落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均为轻度放牧草地大于其余放牧强度草地;群落多样性指数为对照样地>轻度放牧草地>重度放牧草地>中度放牧草地;群落均匀度指数为重度放牧草地>对照样地>(轻度放牧草地=中度放牧草地)。生态指数分析表明:成熟度指数为轻度放牧草地>对照样地>中度放牧草地>重度放牧草地,可见轻度放牧草地和对照样地土壤较稳定,而重度放牧草地土壤受外界活动扰动程度最大;通道指数为中度放牧草地>重度放牧草地>轻度放牧草地>对照样地。此外,通过对不同放牧强度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生物量、盖度、平均高度、枯落物干重、土壤含水量、酸碱度、土壤有机质等环境因子与土壤线虫群落特征指数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阐明了放牧条件下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的关键生态变量。研究结果可为确定有益于荒漠草原线虫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护的放牧强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