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酸性饲料中的磷60%-80%都是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植酸在影响矿物质消化利用的同时,还与蛋白质、氨基酸结合形成难以消化的络合物,使消化率降低。同时植酸也使珍禽体内源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失去活性。植酸酶是一种专门水解植酸的酶制剂,天然植酸酶存在于许多植物种子中,当遇到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时,就能分解植酸释放出磷等元素供种子发芽、生长。草食畜的瘤胃微生物有合成植酸酶的能力。而珍禽由于消化道内不含植酸酶,因此无法或不能很好地利用植物性饲料中的磷,所以一直将植酸视为对单胃动物有害的成分。生产实践中只…  相似文献   

2.
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酸酶(Phytase)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一个品种,得到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畜禽饲料中的主要成分是植物性饲料,其中70%以上的磷元素以植酸盐的形式存在。一方面,由于单胃动物消化道内缺少植酸酶,以植酸形式存在的植酸磷很少能被利用;另一方面,饲  相似文献   

3.
常用植物性饲料中60~70%以上磷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很难为单胃动物利用,饲粮中通常加入无机磷来满足动物对磷的需要。由于大量植酸磷不能为单胃动物消化利用,导致相当数量的磷由粪排泄,严重污染环境,尤其是世界上土地和水资源匮乏而牲畜饲养密度较大的地区。 植酸酶是一种能把正磷酸根基团从植酸盐中裂解  相似文献   

4.
植物性饲料中的磷,主要以植酸盐的形式存在。植酸盐中的磷只有1/3能被单胃动物吸收利用。有许多文献报道,添加植酸酶可提高植酸盐中磷的生物学利用率和微量元素钙和锌的生物利用率,并且能改善肉仔鸡品质,提高增重速度。  相似文献   

5.
植酸酶对肉鸡矿物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性饲料是家禽饲料中的主要成分。植物性饲料中三分之二的磷以植酸盐的形式存在。由于单胃动物的消化道内缺少植酸酶,以植酸形式存在的植酸磷很少被单胃动物所利用。一方面,饲料生产中需要添加价值昂贵的商品磷源,另一方面,由于动物(特别是单胃动物)不能或很少利用植物饲料中的植酸磷,大量未被动物吸收利用的植酸磷随粪便排出体外,既造成了磷资源的浪费,同时又给环境造成了污染。畜禽粪便中磷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一些国家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Nelson(1968a)首次报道了添加植酸酶可提高仔鸡对磷的利用率,但当时由于植酸酶的提取成本高、产量少、植酸酶的研究与应用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近些年来,非植酸磷对环境的  相似文献   

6.
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酸酶是降解植物性饲料中植酸(肌醇六磷酸酯)及其盐类的一种脂酶。植物饲料中的磷由于大部分存在于植酸及植酸盐中,难以被单胃动物利用,随粪便排出,污染环境,并且植酸通过螯合作用还降低了动物对锌、锰、铁、钙和钾等主要矿物元素以及蛋白质的利用率。植酸酶可促进饲料中植酸和植酸盐的分解,使磷得以被动物利用,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同时有利于改善饲养环境,减少污染。本文拟从植酸磷的性质、植酸酶的生物特性及研究应用现状诸方面来论述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的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1植酸磷的性质植酸或植酸盐几乎存在于所有植物性饲…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一直都假定植物性饲料中有1/3的磷对单胃动物具有生物学利用率。因为植物性饲料中有2/3的磷以植酸磷形式存在,而其余1/3是以非植酸磷形式存在。由于单胃动物消化道缺乏植酸酶,通常假定植酸磷完全不能被单胃动物利用;反之,非植酸态磷则完全能被利用。其实这只是一种粗略的假说。传统的有关植物性饲料中磷的生物学利用率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饲料工业的发展,准确评定饲料有效磷的含量对磷的利用和需要量的确定至关重要。有效磷评定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斜率比法(Slope ratio assay),通过测定被考查磷源相对于标准磷酸盐差异而确定其相对生物学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植酸酶在体外条件下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酸存在于谷物的籽实中,是磷的贮库.种子中大约有2/3的磷是与肌醇结合成植酸,称为植酸磷.植酸酶能水解植酸释放出磷、钙等矿物质元素.单胃动物消化道内不含有植酸酶,因此无法或不能很好地利用植物性饲料中的植酸磷,所以需在饲料中添加无机磷来满足动物对磷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植酸酶能水解植物性饲料中植酸·磷,从而提高猪禽等单胃动物对磷的利用率。植酸酶不仅可以提高磷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生产成本,同时又可以大幅度降低磷的消耗以及随之带来的污染。植酸酶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  相似文献   

10.
1植酸磷与植酸酶的应用 畜禽植物性饲料中约75%的磷是植酸磷,其不能被畜禽利用,大部分从粪尿中排出,会使土壤和湖水中的磷浓度超过卫生标准,造成土壤的营养累积和水体的富营养化,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植酸又是重要的抗营养因子,会严重影响动物对于多种微量元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酸酶是一种畜禽饲料添加剂,能有效地降解植酸盐,将植酸磷(六磷酸肌醇)降解为肌醇和无机磷,解除植酸的抗营养作用。植酸酶应用于饲料中,不仅可以提高植物性饲料中植酸磷的消化率,减少无机磷的添加量和磷排泄污染,还可以改善和提高畜禽对饲料中蛋白质、能量、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利用率,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2.
植物性饲料中有60%~86%的磷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于稳定的植酸盐复合物之中,不能被水生动物有效利用而被浪费.人们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酶制剂植酸酶,通过植酸酶将植酸盐中的磷释放出来供给动物利用.  相似文献   

13.
植物性饲料中的磷,由于大部分存在于植酸和植酸盐中,难于为单胃动物所利用,而随粪便排出,污染环境。而且植酸盐中的磷通过螫合作用还降低了动物对Zn、Mn、Fe、Ca、K等主要微量元素的利用率,还通过与蛋白质结合成植酸盐复合体而降低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率。植酸酶是能催化植酸水解的酶,大量存在于ficuum曲霉和niger曲霉以及小麦、黑麦、小黑麦、大麦及它们的副产品中。植酸酶可促进饲料中植酸和植酸盐分解,使磷得以为动物所利用,从而减少了磷在粪便中的排泄量,有利于改善饲养环境,减少污染。同时,有试验表明,植酸酶还可促进动物…  相似文献   

14.
植物性饲料中60%~80%的磷是以不被单胃动物利用或利用率极低的植酸磷形式存在。植酸是一种很强的络合剂,易与多种必需矿物元素离子,如钙、镁、铁、锰、锌等络合,形成难溶性植酸-金属络合物,从而影响这些矿物元素的吸收利用,使其生物学效价明显降低。植酸也可与蛋白质分子进行有效地络合,使蛋白质溶解性大大降低。同时它还能和动物消化道中的消化酶结合,使其活性降低,最终降低蛋白质、淀粉及脂类等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利用率。植酸酶可以水解植酸磷,消除或降低其抗营养作用,释放出磷供动物利用,可以提高植物性饲料中磷的利用率,因此饲粮中添…  相似文献   

15.
影响植酸酶作用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是继能量、蛋白质之后的第三贵的养分,动物日粮中磷主要是以植酸或植酸盐的形式存在,猪禽等单胃动物体内不分泌消化植酸的植酸酶,对植物性饲料中的植酸消化能力差,磷的利用率低。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满足动物对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易中华 《中国猪业》2008,3(12):50-53
多年来,一直都假定植物性饲料中有1/3的磷对单胃动物具有生物学利用率。因为植物性饲料中有2/3的磷以植酸磷形式存在,而其余1/3是以非植酸磷形式存在。由于单胃动物消化道缺乏植酸酶,通常假定植酸磷完全不能被单胃动物利用;反之,非植酸态磷则完全能被利用。  相似文献   

17.
植酸酶(phytate)是一种有机分子,大量存在于植物来源的饲料组分中。植物性饲料组分中磷大多以植酸形式存在,植酸也可能与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和其它有机成分互相螯合(chelate)以螯合物形式存在。大量研究报道,植酸酶(phytase enzymes)能使以上螯合的养分分解释放出来,使它们能被鸡所消化利用。  相似文献   

18.
在大多数植物性饲料中植酸含量很高,有70%磷是以植酸的形式存在的,对于单胃动物来说因为消化道缺少分解植酸的酶类,无法利用植酸中的磷。目前多在饲料中添加外源性植酸酶,以提高植物饲料磷的利用率。但种种原因导致植酸酶添加效果不够理想,目前大多观念认为植酸酶活性不同程度地受到饲料中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植物性饲料中植酸磷和植酸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磷 (Phosphorus)是动植物体内的必需矿物元素 ,在动物体内磷不但是骨骼组织的必要成分 ,而且在其他代谢功能的正常发挥中起重要作用。由于植物性饲料中的磷大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 ,而单胃动物体内缺乏植酸酶或酶的活性不高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是按照植物性饲料中磷的有效率为总磷的 1 /3的假设来进行饲料配方 ,有的甚至忽略不计 ,而用无机磷来满足动物对磷的需要量 ,这样势必造成磷源的浪费 ,导致磷的过量排泄。事实上 ,植物性饲料中的磷以植酸磷和非植酸磷两种形式存在 ,非植酸磷并非 1 0 0 %为动物所利用 ,植酸磷的含量也不是简…  相似文献   

20.
肉鸡饲料添加植酸酶,能大大改善磷的有效率,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肉鸡生长率,降低排磷量,减轻粪便污染。植物性饲料是构成鸡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植物性饲料中含的植酸磷有2/3不能被利用。鉴于所有单胃动物对植酸磷的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