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研究了松黄叶蜂卵,幼虫油松叶上的数量变动规律和幼虫的种群动态,根据松黄叶蜂各虫期,虫态林间存活率和死亡率调查,推算出松黄叶蜂自然种群消减动态,提出了黄叶蜂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黄缘阿扁叶蜂自然种群生命表与防治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黄缘阿扁叶蜂的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黄缘阿扁叶蜂的存活率达14.94%,种群趋势指数为1.152 2。在各虫态中,危害期幼虫期死亡率最高,达到45.97%,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素和被捕食。其中捕食性天敌影响很大,黄缘阿扁叶蜂的防治关键时期也在危害期幼虫期。最后,根据这一结果,编制了黄缘阿扁叶蜂防治历。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毛竹黑叶蜂(Eutomostethus nigritus Xiao)取食不同程度受害毛竹叶对毛竹黑叶蜂种群参数的影响,以及不同受害林分毛竹黑叶蜂种群数量变动特点.结果表明,以不同程度受害竹叶饲喂毛竹黑叶蜂第1代幼虫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取食中、重度受害的竹叶,幼虫各龄历期较取食轻度受害竹叶和未受害竹叶普遍延长,死亡率明显上升;其化蛹率低、雌性比低、每雌生殖力显著下降,下一代种群数量明显衰退.而取食轻度危害程度竹叶的第1代幼虫与取食未受害竹叶的幼虫死亡率、化蛹率、雌性比、每雌生殖力相近,下一代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研究结果为掌握该虫的发生规律,提高虫情监测和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松黄叶蜂在陕西主要为害油松 ,1年 1代 ,以卵在油松针叶上越冬。翌年 4月中、下旬幼虫孵化 ,5月上、中旬为幼虫危害盛期 ,以预蛹在地面枯枝落叶层中越夏 ,有滞育现象。在郁闭度较小的中、幼林中发生危害严重。新发现 5种茧期寄生蜂 ,即尖胸青蜂、翠金小蜂、邻凹姬蜂、恩姬蜂和田猎姬蜂 ,茧期寄生率高达 40 % ,且以前两种为优势种。加上捕食性天敌、病原微生物 ,对松黄叶蜂茧的致死率为 48.7%~ 6 4.0 %。用 1.5 %甲敌粉粉剂 ,3.75 kg/ hm2 防治叶蜂幼虫 ,防治效果可达 95 %以上  相似文献   

5.
松黄叶蜂是松类树种重要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针叶,危害较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不同方法防治均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松黄叶蜂在陕西主要为害油松,1年1代,以卵在油松针叶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幼虫孵化,5月上、中旬为幼虫危害盛期,以预蛹在地面枯枝落叶层中越夏,有滞育现象。在郁闭度较小的中、幼林中发生危害严重。新发现5种茧期寄生蜂,即尖胸青蜂、翠金小蜂、邻凹姬蜂、恩姬蜂和田猫姬蜂,茧期寄主率高达40%,且以前两种为优势种。加上捕食性天敌、病原微生物,对松黄叶蜂茧的致死率为48.7%-64.0%。用1.5%甲敌粉粉剂,3.75kg/hm^2防治叶蜂幼虫,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7.
利用田间调查的方法探讨了宽颊纹潜叶蜂(Kaliofenusa genata Wei)的发生规律及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宽颊纹潜叶蜂能危害大叶榆、圆冠榆、白榆等多种榆树,并可在相应寄主上完成发育。成虫寿命较短,田间调查约10 d,成虫4月初开始羽化,至4月20日左右结束。成虫羽化后5~7 d 开始产卵,卵5~8 d 孵化,幼虫是危害榆树的唯一虫态,危害持续近1月,至5月20日前后幼虫全部落入土壤化蛹,蛹具滞育习性。  相似文献   

8.
赤松毛虫幼虫种群食叶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数学模型对赤松毛虫幼虫种群食叶量进行研究,建立了赤松毛虫幼虫单体食叶量模型、赤松毛虫幼虫种群数量动态模型。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赤松毛虫幼虫种群食叶量模型。并根据组建的模型,计算了赤松毛虫幼虫种群在各虫龄的食叶量。  相似文献   

9.
落叶松叶蜂的防治阈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研究落叶松叶蜂自然种群存活率、幼虫期的食量、落叶松针叶的重量生长量、叶量损失强度对标准枝(直径0.4~0.8cm)生长量的影响,建立了落叶松叶蜂的防治指标动态模型:并且证明整个幼虫期的取食及消耗的叶量,达落叶松立木针叶蓄积量的44.34%时,为防治指标所允许的叶量损失阈限。  相似文献   

10.
<正>麦叶蜂又名齐头虫、小粘虫、青布袋虫。主要有小麦叶蜂、大麦叶蜂、黄麦叶蜂、浙江麦叶蜂4种,均属膜翅目锯蜂科。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成缺刻,重者可将叶尖全部吃光。麦叶蜂在北方麦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20cm深处越冬,翌年3月气温回升后开始羽化,成虫用锯状产卵器将卵产在叶片主脉旁边的组织中,卵期10d。幼虫有假死性,一至二龄期为害叶片,  相似文献   

11.
松叶蜂科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松叶蜂科昆虫两性引诱、信息素产生和接受、信息素化学组成和林间生测以及信息素在松叶蜂防治上的应用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火地塘林区人工落叶松针叶日增重,及落叶松叶蜂幼虫的日食量,在建立针对重量生长及幼虫日食量动态模型的基础上,模拟并演示了特定林分中特定种群为害时叶量的损失过程,结果表明,叶量损失率迅速增长的阶段处于幼虫的4~5龄期,即针叶重量生长的稳定期;由此给出了在不同虫龄期能够确定调查林中虫口密度是否达防治标准的叶量损失率指标值。同时还研究了落叶松叶蜂为害后,华北落叶松枝条生长量及材积生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说明,当叶量损失率达50%以上时,枝条年生长减少6.12cm,胸径生长下降16.60%,1981~1992年4次暴发期共减少材积18.50m3/hm2,平均每暴发期净损失达4.625m3/hm2,严重年份损失高达6m3/hm2。  相似文献   

13.
对青海、甘肃两地空心茎秆小麦抗麦茎蜂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断茎率与植株成熟时的株高、各节间长度、外径、干重呈正相关,与分蘖数,茎秆各节间实心负相关,抗虫小麦品系在麦茎蜂产卵期茎壁较厚,不利于麦茎蜂产卵;麦茎蜂幼虫取食时,茎秆内物质向其它部位运输,茎壁厚度下降至低于感虫品种,因而可能使幼虫所需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不足而使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同时抗虫品系茎秆各部位养分较早向外运出,也可能对幼虫营养  相似文献   

14.
松叶蜂在贵州省主要分布在凤冈、清镇、平坝、安顺、普定等县,松叶蜂以幼虫为害松树林木的针叶,影响林木生长,重度为害时,可造成林木零星或成片枯死。2007年下半年,松叶蜂(第2代)在凤冈县大面积发生,使凤冈县400hm^2的松林遭到危害。在凤冈县进行了松叶蜂生活史调查和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松叶蜂在凤冈县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发生在4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在7月上旬至翌年的4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对松叶蜂的防治可在两个时期进行,即茧期和幼虫期,可分别采取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比物理防治更有效、彻底。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期为5月中旬和8月中旬,喷药防治的效果显著高于烟雾防治,可将灭幼脲和速灭杀丁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南华松叶蜂Diprion nanhuaensis Xiao是云南松的重要害虫之一。除本省外,贵州也有分布。该虫在云南以为害云南松中幼林为主,对树木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在云南江川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以茧蛹越冬。越冬代成虫5月上旬,第一代成虫8月中旬开始羽化。幼虫进入三龄取食全叶为害加重;第一代7月,第二代(即越冬代)10月是幼虫为害盛期。本文提出了以营林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法。由于成虫飞翔能力弱,喜产卵于两米以下松针叶肉内的习性,因此要求适树适地优质造林,加强幼林抚育,加快成林速度,使不利于成虫活动产卵;利用南华松叶蜂各虫态的发生与节令、物候及农林生产活动等的关系,进行虫情预测,适时采取人工捕杀幼虫,清除害虫茧蛹及必要的化学手段防治幼虫。  相似文献   

16.
李光 《北京农业》2011,(24):1-2
利用4种无公害农药对珍珠梅纽扁叶蜂3龄幼虫进行防治试验,效果达95.00%以上。  相似文献   

17.
鞘蛾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增长,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风、食物、天敌及鞘蛾的自身密度等对鞘蛾的数量增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春风能使树冠上27%左右的鞘蛾幼虫落地;早霜、晚霜、松毛虫、叶蜂及落叶松早期落叶病等都能直接影响鞘蛾食物的质量和数量,进而间接地使鞘蛾种群密度降低。捕食鞘蛾的天敌主要有鸟类、蚂蚁和蜘蛛;寄生性天敌多属于金小蜂科(Pteromalidae)、姬小蜂科(Eulophidae)、姬蜂科(Ichneumonidae)及茧蜂科(Braconidae)等。由鞘蛾自身密度所引起的自我调节是促使种群进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这种因素的作用只有在密度大的时候方能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李光 《北京农业》2011,(12):78-79
利用4种无公害农药对珍珠梅纽扁叶蜂3龄幼虫进行防治试验,效果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9.
摇蚊幼虫发生问题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各自来水供水系统的难题,研究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 Tokunaga)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需要有整齐标准的实验用虫,本文介绍了摇蚊的饲养设施、种群的建立,并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实验室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