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我们在校实习基地利用0.28hm^2的稻田,进行了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试验。经过142d的精心管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共产蟹种39043只,216.3kg,产值20826.9元;产稻谷1751.5kg,产值2452.2元。总产值23279.1元。总盈利13892.1元。平均每667m^2纯收入3307.6元,比对照田增收2587元。投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在欧州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中华绒螯蟹侵移欧洲的过程,介绍了该种群目前在欧洲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的同属种类及其英文名称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余述绒螯蟹属中三个公认种的主要特征和地理分布,并对中华绒螯蟹目前使用的几个英文名称的合理性和取舍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先东 《科学养鱼》1999,(11):26-27,32
一、中华绒螯蟹的生态习性与其疾病发生的关系中华绒螯蟹的生态习性与其疾病的发生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某些方面易于导致疾病发生,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可以抗御病原体的感染与侵袭。具体表现在:①中华绒螯蟹具有坚硬的背甲、腹甲与强大的螯足,可抵御外界的攻击,保护身体免受伤害,减少疾病发生。②血液中大量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功能。③蟹卵呈块状。其外缘的卵粒被病原体感染时,内部卵粒一般不受牵连,可以继续孵化(如对链壶菌的感染)。④蟹的生长发育分五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抗病力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在防…  相似文献   

5.
6.
中华绒螯蟹在北美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并分析了中华绒螯蟹侵移北美洲的过程以及目前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赵金良  李思发 《水产学报》1999,23(4):331-33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了分布于我国大陆沿海6个主要水系的两种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结果发现:(1)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不显著,国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0.0006~0.0053,属种内群体间差异。(2)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也不显著,两个群体间遗传距离D=0.0007,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3)辽河、黄河  相似文献   

9.
李思发  邹曙明 《水产学报》1999,23(4):325-330
用48个具有丰富多态性的10碱基随机引物对辽河、黄河、长江、瓯江、珠江和南流江的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6个群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发现:(1)两个引物具有群体特异性带,其中Z2扩增的880bp片段为珠江蟹和南流江蟹群体中所特有,而700bp片段为长江蟹、辽河蟹、黄河蟹和瓯江蟹所特有,可作为区别日本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的分子遗传标记;(2)Opp17扩增的947bp片段的出现频率,在长江、黄河和辽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线粒体DNA12SrRNA序列的比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高天翔 《水产学报》2000,24(5):412-416
参考果蝇和蚤状Zao的线粒体DNA 12S rRNA序列进行了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片段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序列测定。两种的碱基序列长度相同,为457bp,其A、T、G、C含量相似,分别为159bp(34.79%)、177bp(38.73%)、51bp(11.16%)、70bp(15.32%)和159bp(34.79%)、178bp(38.95%)50bp(10.94%)、70bp(15.32%)。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间有5处碱基序列差异,在98bp、151bp、317bp和417bp碱基处为碱基转移,在294bp碱基处为碱基颠换。  相似文献   

11.
使用1口面积为3.6hm^2的池塘(54亩),进行中华绒螯蟹半精养试验。放养蟹种(扣蟹)密度为9108只/hm^2(607只/亩),个体均重11g/只,经180d饲养,获得总产2727kg,平均757.5kg/hm^2。增重9.34倍;出塘率81%,饵料系数1.04。总产值149985元,总利润为57763.1元。投资回报率162.6%。  相似文献   

12.
关于绒螯蟹属的分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绒螯蟹属包括日本绒螯蟹、中华绒螯蟹、狭额绒螯蟹以及台湾绒螯蟹四个种 ,后两个种被极少数学者从绒螯蟹属中割离出来 ,先后建立新绒螯蟹属和扁绒螯蟹属 ,但一般学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种群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天然捕捞的蟹苗、蟹种和人工繁育的蟹苗、蟹种主要来自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和“福蟹”。人们普遍反映长江水系的蟹苗、蟹种优于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和“福蟹”。认为长江水系的蟹苗、蟹种要比其它水系的蟹种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当年投产的蟹种一般可以达到150克左右,剩余个体第二年能达到250克以上,而且肉味品质也好。“辽蟹”壳色浅黄、爪子短、起捕规格小,个体一般只能长到50~100克;“福蟹”抗寒力差,成活率普遍很低。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的受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近年来作者等对中华绒螯蟹雌雄两性配子以及受精的研究成果。成熟卵无受精孔;精子在卵的任何部位均可穿入卵内。精子在顶体的作用下进入卵内,虽多精着卵、数精入卵,但单精受精。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名贵的淡水养殖品种。随着养殖强度和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 ,水域环境日趋恶化 ,其病害愈来愈严重。特别是 1 995年以来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上海等省市的养蟹区暴发的“抖抖病”,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是毁灭性的灾害。据有关资料报道 ,1 998年暴发“抖抖病”,江苏通州、浙江绍兴、江苏宝应养蟹损失都在 1 0 0 0万以上 ,估计全国范围内造成 1 0亿元以上的损失。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养殖历史较短 ,有关其研究大多集中于形态、生理、生化、生态、营养、养殖等方面 ,而对其疾病病原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较少 ,因此…  相似文献   

16.
测量辽河、黄河、长江、瓯江、珠江及南流江六个水系绒螯蟹群体的 32个外部形态特征 ,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将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四个北方水系的蟹划为一组 ,把珠江和南流江两个南方水系的蟹划为另一组 ,两组之间形态差异极显著 (P <0 .0 1)。判别分析亦可将北方蟹和南方蟹完全分开 ,判别准确率达 10 0 %。至于样本所属水系的判别 ,对北方四水系蟹的判别平均拟合概率为 86%,其中长江最低 ,为 73%,黄河最高 ,为 97%;对南方二水系蟹的判别平均拟合概率为 95%,南流江为 96%,珠江为 94 %。又对区别水系所属贡献较大的特征参数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 ,计算差异系数 ,根据Mayr等 [1953]提出的 75%规则 ,认为北方蟹与南方蟹之间的形态差异是亚种以上水平的差异 ,而北方蟹内部与南方蟹内部各水系之间差异则属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的洄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叙述了中华绒螯蟹的洄游,包括索饵洄游和生殖洄游。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血淋巴液中存在的细胞形态、超微结构不同的三种血淋巴细胞,即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血淋巴液中三种淋巴细胞的含量分别为:大颗粒细胞7.97%,小颗粒细胞15.58%,无颗粒细胞76.45%。光镜下大颗粒细胞体积最大,胞质内可见大量染色较深的粗大颗粒;小颗粒细胞体积较小,胞质内有较少的深染色细小颗粒;而无颗粒细胞体积最小,胞质内无颗粒。电镜下三种血淋巴细胞的结构特征表现为:大颗粒细胞胞质内含有大量粗大的电子致密颗粒,细胞器稀少;小颗粒细胞胞质内含数量较少、体积较小的电子致密颗粒,细胞器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可见;无颗粒细胞内无电子致密颗粒,细胞器稀少,部分细胞质接近透明。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太湖中华绒螯蟹的周年食性分析。胃内物组成有植物、小杂鱼、虾类、贝类、水生昆虫和蠕虫。食物种类的出现率以植物和小杂鱼为最高,占68%,其余分别为40%,20%,12%和4%,为杂食性甲壳动物。胃内物占体重最低为0.01%,最高为0.9%。水温在14~20℃间的春末夏初和秋季胃内物含量最饱满。  相似文献   

20.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毛蟹是一种在海水中繁殖在淡水中生长的高等甲壳动物。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且河蟹的人工养殖具有饲养方法简单,养殖周期短,投资少,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因此是一种深受人们欢迎的高档的名特优水产品。河蟹的人工养殖在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省市已得到较好的开展和推广,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我省河蟹近几年主要是以人工放流为主,河蟹的人工养殖还刚刚起步。我校自1985年承担县科委下达的“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实验”以来,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现就河蟹的人工养殖技术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