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二化螟性诱监测与灯诱监测效果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鉴多  汪恩国  方辉 《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69-169,175
水稻二化螟性诱监测与灯诱监测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宁波纽康性诱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诱集二化螟蛾数量总体上低于灯诱,但从前30d时序变化来看,性诱日诱量与灯诱日诱量波动变化同步,随后受高温影响性诱数量趋减。经统计分析两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r=0.248 0*(n=70,r0.05=0.231 9),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良好的性诱效果。  相似文献   

2.
水稻二化螟性诱蛾量与测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3年在吉林省柳河县,采用水盆诱捕器,对越冬代水稻二化螟的累计诱蛾量与水稻受害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月5日至7月1日每块稻田二化螟累计诱蛾量与相应稻田田间卵块密度、稻株受害率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二化螟卵块密度y1与诱捕器累计诱蛾量z的回归方程为y1=0.0022x-0.1877;水稻枯鞘株率y2和枯鞘穴率y3与诱捕器累计诱蛾量x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0.0023x-0.2907,Y,=0.0114z-1.0918;水稻白穗株率y1与诱捕器累计诱蛾量x的回归方程为y1=0.0015x-0.2718。由二化螟发蛾高峰日前的性诱捕器累计诱蛾量,可以准确预测田间二化螟的卵块密度和水稻受害水平。提前1~2周指导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性诱剂大面积诱捕2代雄蛾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 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 ,结果表明 :诱捕 7、15天后 ,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 88.67%、71.0 9%和 84.72 %、69.72 % ;2 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 ,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 15天后 ,中心区、边缘区与CK1 及诱测灯CK2 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 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 ,而在连续诱杀 15天后 ,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 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 0 .16%、0 .3 9%和 0 .71% ,前两者明显低于 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 ,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 ;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 ,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 ,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纽康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对二化螟成虫的诱杀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二化螟性诱剂对对二化螟靶标性强,诱虫稳定性较高,累计诱虫量比测报灯要多,且与测报灯下诱蛾量的动态趋势大体一致,性诱剂监测的蛾峰日比测报灯更接近于大田实际情况,对二化螟成虫预测比较准确,能完全替代测报灯进行二化螟预测预报,与灯诱及田间剥查虫蛹相结合,可起到较好的互补性,能更及时、准确地为预测预报田间幼虫发生为害期提供依据,可以作为基层测报人员监测二化螟应用于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结果表明:诱捕7、15天后,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88.67%、69.72;2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15天后、中心区、边缘区与CK1及诱测灯K2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而在连续诱杀15天后,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0.16%、0.39%和0.71%,前两者明显低于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进行小菜蛾不同性诱剂性诱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小菜蛾不同性诱剂性诱数量时序变化总体基本一致,时序数量波动基本同步;其性诱效果为北京产老性诱剂>云南产红色性诱剂>北京产新性诱剂。其时序数量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以北京产老性诱剂诱蛾量为X,北京产新性诱剂处理为Y1,云南产红色性诱剂为Y2,则Y1=0.0146 X+0.068 2(n=24,r=0.518 8*,r0.01=0.422 7);Y2=0.752 7X-4.680 2(n=16,r=0.646 1*,r0.01=0.589 7)。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994~1998年5年的越冬代二化螟赶蛾资料分析表明:田间赶蛾与1代二化螟的发生期、发生量有极显著相关性。①y=9.5+0.875 x(y—越冬代蛾高峰日理论值,x—20%田块见蛾日);②y=0.766 9+1.606 6‰x(y—1代二化螟实发程度理论值,x—自赶蛾日起至20%田块见蛾后7d累计蛾量);③y=31.294 9+2.038 x(y—越冬代总蛾量理论值,x—自赶蛾日起至20%田块见蛾后7d累计蛾量)。  相似文献   

8.
进行二化螟标准化性诱监测器试验与应用探讨,开发诱捕效果优异、性能稳定、应用技术规范的测报专用性诱监测器,推进二化螟监测简易、自动化、多元化,不断提高二化螟监测质量和预报水平。结果表明,性诱剂诱蛾较测报灯的诱蛾时效长,数量多,灵敏性好,效果显著,而且也省去了测报灯维护的麻烦。  相似文献   

9.
采用测报灯系统和性诱剂系统2种智能工具监测水稻二化螟越冬代的虫情动态.结果表明,2种智能工具对二化螟的诱测效果均较好,测报灯系统峰型明显、 虫量集中,性诱剂系统诱测日期早、 虫量诱集多,两者主蛾峰日与田间发育进度调查预测化蛾高峰相近,预测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李宽  郑能文  蒋敏华  王星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0):2364-2367
为验证不同监测方法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监测效果,测试了智能性诱、智能灯诱、田间赶蛾的稻纵卷叶螟虫情动态。结果表明,性诱监测诱集蛾量明显低于灯诱监测,且在主害代未能形成明显的峰期和峰次,监测效果不如灯诱监测。灯诱监测诱集蛾量虽然少于田间赶蛾,但其诱蛾动态与赶蛾监测基本吻合,且灯诱峰次多、始见期早。田间赶蛾与灯诱比较,高峰日早,峰型更为明显。智能灯诱监测可较好地反映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发生动态,性诱、灯诱、田间赶蛾、田间调查等多种监测方法相结合,可准确测报稻纵卷叶螟各世代的峰期及蛾量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黑光灯与性诱剂对水稻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差异,于2019—2020年在益阳地区开展了相关试验,并就气象因子与诱捕效果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诱捕方式捕获的二化螟总体趋势基本一致,各代成虫高峰期及蛾峰日较为接近,相同时间内灯诱蛾量明显多于性诱蛾量;灯下二化螟发生趋势较为真实的反映田间发生情况,性诱捕器对不同世...  相似文献   

12.
刘鸿恒  李猛  李秀钰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0):2046-2048
通过2个厂家的昆虫性诱剂监测稻麦上4种主要害虫发蛾峰次的试验,结果表明,3月29日、4月6日监测到小麦黏虫2个发蛾高峰;6月4、7日二化螟1代2个高峰、8月5日2代高峰;6月8日、7月15日、8月20日、9月22日大螟1~4代发蛾高峰;稻纵卷叶螟7月14日、8月12日、9月12日3个迁入及发蛾高峰;同时在二化螟、大螟诱集中,纽康生物性诱剂效果要好于宁录生物性诱剂,而在稻纵卷叶螟监测中,2种性诱剂效果均无人工赶蛾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3种不同厂家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及配套诱捕器对二化螟成虫的诱杀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宁波纽康公司生产的性诱剂及水盆诱捕器具有较强的引诱二化螟雄蛾能力,与佳多虫情测报灯下诱蛾的动态趋势是一致的,蛾峰日或峰历期都比较接近,吻合度最高,诱测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二化螟的羽化高峰及发生动态,且安装方便,操作安全,可作为基层测报点人员监测二化螟应用于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辅助工具,并在防治二化螟上应大力推广这项绿色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选取二化螟性诱监测器监测在水稻田间从秧苗到成熟期间的雄性二化螟成虫的数量变化,通过雄性二化螟成虫在水稻生育期间的数量变化反映整个二化螟成虫在水稻田间的数量变化,并将试验结果与二化螟自动虫情测报灯的田间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监测器在水稻田间安装方便,监测效果与自动虫情测报灯相当,且具有预测时间提早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性诱剂防治日益受到重视。国内二十年试验示范表明,用性诱剂大面积诱杀二化螟成虫,单盆一晚最大诱蛾数达534头,监测区单盆一季平均诱蛾数百至两千头。大面积使用能够降低雌蛾交配率、产卵量、孵化率、幼虫量,防治效果在东北稻区达70—90%。文章介绍了前郭县平风乡水稻二化螟性诱剂的防控技术及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在吉林省柳河县绿色稻米生产区,采用2001—2003年3月1日后当地有效积温和越冬代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器诱蛾数据,用双参数韦布尔函数模型探讨了有效积温和诱捕器诱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性,由韦布尔函数模型y=100×{1-exp[-(x/384.173 9)3.954 3]}确定当地越冬代水稻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247.010,350.172,447.769℃。借助该模型,只要知道当地3月1日后有效积温就可以预测相应日期诱蛾量,可及时指导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研究性诱剂在临安水稻稻纵卷叶螟监测预报上的可行性以及监测效果,采用了性诱剂监测与田间赶蛾和灯诱监测对比试验,通过4年田间赶蛾与智能测报灯2种监测方法对稻纵卷叶螟成虫的监测,结合最近2年性诱剂监测的试验数据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田间赶蛾受天气和虫情发生程度影响较大,灯诱监测诱集能力较弱,其峰期不如田间赶蛾和性诱剂监测明显。性诱剂监测所得数据显示,其监测峰形明显、峰值较高、峰次较多,能够较好地反映临安地区田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动态,在实际监测预报工作中可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16~2017年,江苏省如东县应用性诱剂监测并利用其结果指导开展水稻二化螟防控示范。结果表明,性诱剂监测诱蛾量高、世代清晰、高峰期明显、预测预报准确率高。利用性诱监测结果指导适时释放赤眼蜂防控水稻二化螟,第1次释放赤眼蜂最佳时期为性诱监测到发蛾始盛期,即赤眼蜂的羽化期与害虫的产卵期相吻合的时期,性诱监测到的蛾量决定释放赤眼蜂次数和数量;应用性诱剂与赤眼蜂协同控制水稻二化螟的防效显著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或单独使用性诱剂,与常规化学防治效果相当,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无污染,无残留,提高了水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开展"二点委夜蛾不同性诱剂对比试验",从见蛾天数与累计诱蛾量上对比出中国科学动物研究所提供的诱芯诱捕能力较强。通过与灯诱监测对比,从见蛾天数、累计诱蛾量、诱虫峰值从与气候影响几个方面来看,监测效果较明显,可以作为灯诱监测的一种补充和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20.
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诱剂对水稻二化螟雄虫有诱杀作用,通过调查诱捕区、农药防治区和对照区田间的雄蛾量、卵块量和株害率,评判二化螟性诱荆在水稻生产中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对二化螟雄蛾具有很好的诱杀作用,可以使诱捕区田间雄蛾量、卵块量和株害率比对照区分别下降71.4%、80.0%和81.3%,防治效果和常规农药防治无显著差别,可以在水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