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试验研究亚热带丘陵区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环境、茶品质改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促进蚯蚓生长,增加土壤关键层次(0~20cm)关键时期(4~6月份)水分含量,提高水分利用率,达到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土壤温度低温时增温、高温时降温及降温时保温的综合动态调控效果,增加同一层次土壤温度的稳定性,有效缩短高温和干旱时间,改善茶叶品质,显著增加茶叶产量,增幅为39.04g/m2。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茶园间作花生、黄豆和绿豆3种豆科植物对极高温天气茶园生态系统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极高温天气下,间作豆科植物能有效降低茶园地表温度、环境温度和茶叶叶面温度,且随着间作密度的增加其效果更加明显,其中间作花生较黄豆、绿豆降低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土壤环境和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常规管理茶园(清耕茶园)为对照,通过连续4a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与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土壤环境及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生物措施均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了土壤养分的供应状况,提高了土壤关键层次(0~20 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获得了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多种调控效果,延缓和缩短了高温和干旱时间,促进了茶树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其名优绿茶酚氨比分别下降了0.68%和28.14%,产量提高了26.19%和32.65%,间作白三叶草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土壤水分供应的调控效果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在亚热带丘陵区茶园通过连续4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覆盖与间作对茶园土壤水分供应和其他生态因子的调控效果以及对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其年动态变化可分为饱和稳定期(2~6月)、急剧下降期(7~10月)和逐步回升期(11月至次年1月)3个时期,与茶树的全年生长发育时期(春茶采摘期、夏秋茶采摘期及休眠越冬期)的需水规律非常吻合;随着土层的加深,茶园土壤的含水量逐渐增大,变异幅度减小,在高温干旱和持续干旱时期,各层次的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0~20cm的表土层下降趋势明显,20~40cm,40~60cm土层下降缓慢,且滞后效应非常明显,分别滞后了8d和13d;间作白三叶和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水分供应状况的调控效果表现为:提高了关键土层(0~20cm)和关键时期(4~10月春夏秋茶采摘期)的土壤水分,延缓和缩短了干旱时间;同时加强了茶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最终促进了茶树的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提高了茶叶产量,清耕、白三叶间作和稻草覆盖的产量分别为149.08g/m^2,199.75g/m^2和188.12g/m^2,其中以间作白三叶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种植制度对阴山北麓马铃薯种植区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马铃薯带状间作长期定位试验,测定了生育期内马铃薯与草谷子间作轮作(P-M)、间作连作(P+M),马铃薯与油菜间作轮作(P-R)、间作连作(P+R)地块10cm地温,并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地温日变化呈明显的正弦曲线变化规律,轮作在6:30-9:00达最低温,16:30-18:00达最高温.相同生育期内轮作与连作比较,其平均最高、最低地温出现早0.5 ~1.5h,日较差大0.6 ~3.5℃.种植制度对日平均地温和积温的影响在不同生育期存在显著差异:苗期和块茎形成期,受不同前茬影响,轮作的平均地温和积温高于连作,与不同作物间作的处理间差异很小;块茎增长期和淀粉积累期,P-R的地温最低,P-M的最高.马铃薯块茎产量与全生育期日较差、生育前期的平均地温和日最高温、生育后期的日最低地温呈显著正相关.可见,提高苗期地温、增大各期日较差是轮作马铃薯高产的重要原因;与株高冠幅较大的油菜间作可以减少高温伤害,但在冷凉地区,与草谷子等低矮作物间作更容易获得充足的热量,从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6.
日光温室夏季降温措施的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针对日光温室的夏季降温需要,分别对自然通风、自然通风+遮阳网系统、自然通风+微喷降温系统、自然通风+遮阳网+微喷降温系统四种措施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这4种措施对室内的气温、相对湿度和地温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通风+遮阳网系统下温室内的气温最多降低2.2℃,白天平均降低1.4℃,室内地温平均降低3.8℃,最多可降低4.5℃;自然通风+微喷降温系统下温室内气温最多降低3.2℃,平均降低2.4℃,地温最多降低2.0℃,平均降低0.9℃;在自然通风情况下联合运用遮阳网和微喷降温系统室内气温最多降低5.4℃,平均降低4.4℃,与室外气温相比,最多高1.9℃,平均仅高0.7℃,基本接近室外气温。而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室内的气温比室外气温最多高7.2℃,平均高5.1℃。可见,自然通风+遮阳网+微喷降温系统降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盆地西缘,通过2年(2009、2011)田间试验,探讨了平作无覆盖(CT+NM)、平作秸秆覆盖(CT+SM)、平作地膜覆盖膜侧栽培(CT+PAPF)、平作地膜覆盖膜上栽培(CT+POPF)、垄作地膜覆盖膜侧栽培(RT+PAPF)、垄作地膜覆盖膜上栽培(RT+POPF)等6种覆盖栽培方式对玉米地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8:00、14:00和18:00时,各生育期10 cm土温均是RT+POPFCT+POPFRT+PAPFCT+PAPFCT+NM。8:00时覆盖、垄作表现出明显的保温作用,保温效果是膜上栽培优于膜侧栽培,垄作优于平作,覆盖优于无覆盖;14:00和18:00时,各处理10 cm土温都明显增大,增温效果是垄作、膜上栽培大于平作、膜侧栽培。秸秆覆盖有稳定地温的作用,在气温明显下降时(夜晚)有保温作用,8:00时10 cm土温相比CT+NM平均高0.5℃;气温明显升高时(白天,除降雨天)表现出降温作用,14:00时10 cm土温比CT+NM平均低0.3℃,18:00时V12期之前、之后分别平均降温0.9℃、0.5℃。2在玉米整个生育期的不同阶段,0~20 cm土壤水分含量均是RT+PAPFRT+POPFCT+SMCT+POPFCT+PAPFCT+NM,垄作较平作高10.0%,覆盖较无覆盖高11.4%,即垄作和覆盖有利于集水和保水。垄作条件下玉米膜侧栽培相比膜上栽培更有利于玉米行集水(土壤含水量RT+PAPF比RT+POPF高2.4%);而平作条件下秸秆覆盖的保水效果较地膜覆盖好(土壤含水量CT+SM较CT+POPF、CT+PAPF分别高2.4%、5.1%),膜上栽培的集水保水效果又优于膜侧栽培(土壤含水量CT+POPF比CT+PAPF高3.2%)。因此,在本研究区域玉米生产中,平作秸秆覆盖、垄作地膜覆盖膜侧栽培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地膜覆盖条件下的土壤增温特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新疆沙湾县连续进行的4年大田地温与气温观测实验基础上,重点对玉米与棉花在地膜覆盖下的土壤层(0-25cm)温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土壤层有明显的增温效应,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覆膜后的土壤耕作层地温比不覆膜地温值高,且随深度不同而在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白三叶草对茶园的水土保持效应,对间作白三叶草的茶园土壤作为期3年的理化性质及流失量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中砂砾含量逐年降低,粉粒含量逐年上升,土壤机械组成更趋合理;②土壤质地随时间变化进一步改善,具体表现在其容重降低、孔隙度和持水量增加;③土壤养分随时间变化增幅明显;④土壤流失量呈逐年降低趋势。表明间作白三叶草对茶园土壤具有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
采用模拟增降温法研究了温度变化对麦田地温、土壤水分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增温麦田、降温麦田在全生育期5 cm平均地温分别较常规麦田平均升高0.85℃和降低2.57℃,其中模拟增温麦田的增温效应以冬季>秋季>春季,模拟降温麦田的降温效应以春季>秋季>冬季;模拟增温麦田、降温麦田在全生育期5 cm土层的平均容积含水率分别较常规麦田降低3.76%、提高4.84%。对模拟增温麦田、降温麦田和常规麦田0-200 cm土层水分变化研究表明,模拟增温麦田和常规麦田(除成熟期外)各生育期的贮水量均低于模拟降温麦田;全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耗水量模拟增温麦田大于模拟降温麦田和常规麦田,其中0-100 cm土层耗水量占0-200 cm土层耗水量的比例模拟增温麦田(55.72%)和常规麦田(55.14%)均低于模拟降温麦田(63.45%),而100-200 cm土层耗水量占0-200 cm土层耗水量的比例模拟增温麦田(44.28%)和常规麦田(44.86%)麦田均高于模拟降温麦田(36.55%);水分利用效率模拟增温麦田低于常规麦田和模拟降温麦田。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暖对小麦生产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套种绿肥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莉  廖万有  王烨军  苏有健  张永利  罗毅  孙力 《土壤》2016,48(4):675-67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不套种任何绿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两者混播的3种套种模式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环境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套种绿肥有降低土壤体积质量、降低土壤紧实度、改善土壤气相和液相比例的趋势,套种绿肥可明显降低地表、5 cm、10 cm和15 cm土层温度,减小土壤温度变幅。最高温时,各土层降温效果均为:黑麦草白三叶混播。绿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较对照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6.67%~12.6%、0.8%~15.2%、24.1%~26.7%和6.8%~88.9%。绿肥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分别是对照的1.75倍~2.58倍、1.22倍~1.88倍和1.15倍~1.46倍。因此,茶园套种白三叶和套种黑麦草对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改善和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的效果相对更佳,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苹果/白三叶(M1)和苹果/黑麦草(M2)复合系统中,设置根系分隔(完全分隔N1、尼龙网分隔N2、不分隔N3),采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根系互作对苹果生长及~(15) N吸收、利用,损失和土壤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新梢旺长期,在M1中苹果各生长指标均为N3N2N1,在M2中趋势相反。与N1处理相比,M1中N2和N3处理苹果~(15) N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1.91%和18.96%,M2中分别降低了5.76%和8.99%,苹果全氮量和~(15) N吸收量趋势相同。苹果根区土壤~(15) N丰度、总氮含量和~(15) N残留率均以N1处理最高,N3处理最低;苹果落叶期,两种复合体系中均以N3处理的苹果各生长指标最大,N1处理最低。在M1中N2和N3处理苹果根区土壤~(15) N丰度分别比N1处理增加了22.33%和34.15%,在M2中增幅分别为13.73%和21.44%,土壤总氮含量呈相同趋势。M1和M2中苹果全氮量、~(15) N吸收量和各器官Ndff值差异显著,均为N3N2N1。与N1处理相比,M1中N2和N3处理下苹果~(15) N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9.11%和42.66%,而~(15) N损失率分别降低了13.55%和27.12%,在M2中趋势相同。苹果生长前期,黑麦草和苹果以负相竞争为主,白三叶对其促进效果亦不显著。而至苹果生长后期,两种牧草和苹果根系互作降低了苹果根区氮素损失,促进了苹果的氮素吸收利用和营养生长,且以间作白三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亚热带红壤丘陵区茶-杉复合茶园比单一茶园光照强度降低31.1%~50.1%,且园内气温、地表与土壤温度、茶树叶面温度及其高温危害产生的频率等均低于单一茶园,园内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分别高于单一茶园,茶树主要害虫天敌种群数量比单一茶园多118.75%,而其害虫数量仅为单一茶园的45.4%,且茶叶产量提高,其品质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栗茶间作对北方茶树生长及绿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观测表明:栗茶间作有效降低了茶园的光照强度,稳定了林间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增加了空气湿度,提高了北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综合经济效益显著,适宜在北方茶区推广。  相似文献   

15.
生态茶园建设及其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茶园面临关眵方面的生态问题,该文运用生态学原理,提出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初步设想,即采用不同作物的间套混等种植方式,利用生物生育过程的时空差异,生物链,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不同尺度下低山茶园土壤颗粒组成空间变异性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两个尺度下对蘩顶山茶园土壤颗粒组成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尺度下土壤颗粒组成各粒级均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中粘粒的空间相关距最大.粗粉粒的空间相关距最小;土壤颗粒组成各粒级主要在东、东南和东北3个方向上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除砂粒外的其它颗粒均在东南方向空间变异明显;各粒级的空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2)微尺度下只有粘粒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砂粒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其余粒级空间相关性很弱,粘粒空间相关距最小;除砂粒外的其它粒级在东南方向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砂粒在各方向上的空间变异都较弱;除中/细粉粒外的其它粒级在西北-东南方向有明显的变化层次。(3)坡度和坡长等微地形及茶园横坡种植的植被覆盖方式是影响土壤颗粒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investigated in a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nd a tea tree plantation in Ailao Mountains, which was dominated by Fagaceae (Castanopsis wattii and Lithocarpus xylocarpus).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studied between January 2005 and December 2006 at different depths (from 0–150 cm) with a neutron prob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an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was usually higher than in the tea tree plantation in the dry season, whereas it was lower than the tea tree plantation in the rainy season. In addition, mean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depth dependent, and in the 10–50 cm layer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was due to the active root zone within this depth area in two types of land use. From 50–150 cm,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was slightly increasing in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or relatively stable in the tea tree plantation. Our study also showed that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higher and more stable under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than the tea tree plantation, hence we stress tha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olding soil moistu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otection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覆盖作物影响果园土壤的微生物和线虫群落,研究不同覆盖作物对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的影响特征可为生态果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年在湖北十堰的猕猴桃园内进行,供试品种为美味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2015年定植.覆盖作物处理为白三叶草、鼠茅草,以清耕为对照(CK).连续进行...  相似文献   

19.
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间作生态系统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间作生态系统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旱地实施秸秆覆盖后湍流交换热通量增大、潜热交换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变小,且使秸秆全覆盖和半覆盖处理近地面温度和土壤湿度增高、土壤温度和近地面湿度降低,秸秆覆盖具有蓄水保墒和低温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