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生姜为阴性作物,常需庇阴。而杨树丰产林一般土壤肥沃,立地条件较优越,林分郁闭前可间作农、蔬、药等作物;郁闭后可在林下培养蘑菇,如间作生姜效益也很高。  相似文献   

2.
随着林下间作模式的不断推广,该模式日益受到广大农户青睐。针对墨玉县核桃林下饲用油菜间作现状,总结了林地选择、播种时期、间作品种选择及播种方法等技术环节的主要内容;对和田地区主要两种间作作物(小麦、油菜)进行了讨论,阐述了间作小麦的劣势并提出了间作油菜的优势,分析了其在间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林下间作饲料油菜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郁闭后杨树林下不同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郁闭后杨树林下间作麦冬、百合和生姜对林木生长、土壤肥力的影响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郁闭后杨树林下间作麦冬和百合对林木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间作麦冬、百合第1年,杨树胸径连年生长量均比对照提高15.8%,树高连年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1.6%和26.3%;间作麦冬第3年,杨树胸径和树高连年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3.3%、13.3%。间作麦冬0~40em土层土壤有机质及N、P、K主要养分含量均比间作前有所下降。研究出郁闭后的杨树林下最适宜间作麦冬,年均利润高达12776元/hm^2,并且一个轮伐期至少增加木材收益5800元/hm^2。  相似文献   

4.
混农林业因各地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的差异、侧重的方向差别很大,一般都以林木郁闭前为主,以充分利用光能.如林-粮间作、林-经济作物间作.片林郁闭后以林木为主的,仅在林下种植耐荫植物,当林木达到了相当的郁闭程度后,则难以利用.为充分合理的利用平原片林资源,于1986~1989年,以郁闭后的片林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以林为  相似文献   

5.
正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充分科学利用林地实现致富的新生事物。其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当前主要有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菜模式、林草模式、林菌模式、林药模式、林油模式、林粮模式等8种类型。"海南林菌间作模式与草料培育菌苗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即利用林地树木郁闭后至采伐期,林下地面空闲时期套种食用菌等的一种生产模式。目前省林科所定安龙州试验基地建有蘑菇种苗培育、巨菌草加工厂、巨菌草种植与示范基地、橡胶园间作菌类模  相似文献   

6.
讨论林下经济植物对林木的生长响应。认为:(1)以光照为主的林地小气候和土壤是林下经济植物生长最重要的因子;(2)林下经济植物对林地光照(或郁闭度)因子存在一个"最适光照(或郁闭)阈值";(3)林地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性,决定了林下经济植物种类和经营措施的动态适应性;(4)林下经济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必须依据生态学原理;(5)间作和轮作的种植模式是发展林下经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合理种植林下经济植物,有利于改善林地小气候、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及有助于林木生长等。  相似文献   

7.
正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利用林场多、片林多、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大力发展林苗间作、林菌种植、林菜间作、林下育苗、林下养殖等传统林下经济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林下油用牡丹、林下中药材种植等新兴林下作物种植;同时,研究探索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农家乐、经济林采摘等新兴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打造出  相似文献   

8.
杨树速生丰产林间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陇东黄土高原半湿润栽培区的北京杨速生丰产林内设置间作试验,结果表明:杨树速生丰产林间作,林木单株材积可提高3.0~6.2倍;速生丰产林间作,密度越大、郁闭越早、间作的时间越短,密度越小、郁闭越晚、间作的时间越长、对树木生长促进作用越大;杨树速生丰产林以间种低杆、豆科植物最好;间作,可提高前期经济效益,同时促进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9.
廊坊市发展林下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在廊坊市创建的几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为基础,对人工林郁闭前的不同栽培模式及郁闭后不同食用菌茬口衔接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理想的林农牧高效复合经营模式及合理的食用菌茬口衔接模式,实现了林下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并指出了今后廊坊市发展林下经济的空间和潜在效益。  相似文献   

10.
对泗阳县杨树片林郁闭前的复合经营模式和郁闭后的中草药种植模式及其发展潜力进行了总结、分析,初步提出了适合泗阳县及周边地区不同林地的林农、林药高效复合栽培模式;并展望了发展林下中草药经济的前景,提出了其存在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杨树速生丰产林不同间作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杨树速生丰产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采用净现值法和投入产出比法对不同间作模式的杨树速生丰产林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共设计试验了3种不同的林下间作模式,一是林下养禽,二是林下养殖双孢菇,三是林下种植牧草。通过对3种杨树速生丰产林间作模式的调查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林禽间作模式为经济效益最高,为最优的选择;其次是林菌间作模式;第三是林草间做模式。同时,根据各种间作模式的年均净现值和投入产出比最大值出现的年份,3种间作模式的经济成熟龄均为第9年。  相似文献   

12.
《湖北林业科技》2015,(1):83-85
<正>林苗一体化造林是指根据树种搭配多样化和土地产效最大化原理,在造林主要树种的林间套种、间作市场前景好、经济价值高、见效周期短的园林绿化苗木或1~2a生种植用苗木,实行林苗间作、加密栽植、立体经营、综合利用,在培育大规格苗木的同时,利用林下空地培育园林绿化幼苗的林下经济新模式。这种林下经济新模式既增加了森林景观,又加快了森林资源整体培育周期,在降低林地抚育难度、促进林木生长、减少生产成本等方  相似文献   

13.
“七五”期间,黑龙江省在宜林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提前整地,种植农作物以熟化土壤,然后造林.郁闭前实行林粮间作、林药间作、林草间作,多物种共  相似文献   

14.
川中地区意杨引种栽培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杨Ⅰ 63、Ⅰ 69和Ⅰ 72在川中地区表现出速生优良特性。扦插育苗宜采用40cm×40cm的密度。意杨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江河两岸及农林间作的土壤上生长良好。在川中地区秋季造林优于春季造林。意杨在盆中地区可作为纤维材和板材进行定向培育。  相似文献   

15.
杨树林地郁闭前林农间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郁闭前的杨树人工速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林农间作研究,结果表明:林农间作不仅能获得短期经济效益,对林木生长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条件下油用牡丹种子产量及含油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油用牡丹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凤丹牡丹为研究对象,连续4年定点观测了平原露地栽培、林下间作和旱薄山地露地栽培3种栽培条件下油用牡丹产量的变化情况,同时研究了不同郁闭度对林下间作的油用牡丹果实经济性状和含油率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油用牡丹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凤丹牡丹在平原露地和郁闭度0.4的女贞林下栽培,株行距0.3 m×0.6 m,栽后第4年,种子(含水量13%)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2 920.5和1 854.0 kg/hm2。凤丹牡丹在旱薄山地栽培,株行距0.5 m×0.6 m,栽后第5年,种子(含水量13%)单位面积产量2 292.0 kg/hm2。株行距为0.3 m×0.6 m或0.5 m×0.6 m时,凤丹牡丹栽后第4年即出现郁闭,牡丹植株达到郁闭后,油用牡丹种子年产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露地栽培油用牡丹种子产量高于林下栽培。林下栽培时,乔木林郁闭度以0.3为最宜,乔木林郁闭度为0.6时,种植6 a的油用牡丹平均单株蓇葖果数量及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露地栽培下降44.96%和42.78%。不同郁闭度林下种植的油用牡丹种子含油率之间无显著差异,种子含油率范围为19.5%~21.9%。油用牡丹盛花期持续降雨会严重影响坐果率。  相似文献   

17.
森林抚育又称林分抚育,是幼林郁闭到进入成熟封育前围绕培育目标所采取的营林措施的总称,具体包括除草、松土、施肥、间作、灌溉、排水、去藤、修枝、抚育采伐、栽植下木等工作。森林抚育主要分为商品林抚育和公益林抚育。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及介绍了绍兴市林下经济发展的"林下栽花""李园种茶""榧药间作"和"林中养鸡"等主要经营模式,分析了绍兴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规划、明确发展思路,抓好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多元投入、加强资金扶持,加工配套、强化龙头带动,健全机制、促进持续发展等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策,以期为绍兴市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林分郁闭后采伐前没有直接的经济收益,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发展食用茵栽培,可以提高林地经济收益,实现以短养长的目标。本文针对重庆市丰富的林地资源,提出了适宜林下栽种的蘑菇菌种及其栽培料的配置关键、接种技术、菇棚搭建、林下栽培管理和采菇方法,以指导广大林农因地制宜地进行林下蘑菇生产。  相似文献   

20.
间作方式与林地类型对魔芋病害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岚皋县对与作物间作和5种林下套种方式下的魔芋产量及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5种林下套种魔芋方式魔芋产量为14 025~18 619.5kg.hm-2,显著高于大田(玉米—魔芋)间作方式的产量10 830kg.hm-2(p<0.05),其中刺槐—魔芋、漆树—魔芋套种方式产量显著高于杜仲—魔芋、杉树—魔芋、板栗—魔芋等3种林下套种方式;5种林下套种方式魔芋发病率为1.63%~2.2%,分别极显著低于大田(玉米—魔芋)间作方式的10.4%(p<0.01),其中刺槐—魔芋套种方式魔芋发病最轻,极显著低于其他4种套种方式(p<0.01);刺槐林下种植魔芋具有发病轻、产量高、效益好等显著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