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茶之风也开始盛行。茶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并逐渐走向世界大舞台。本文以中英茶文化为切入点,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方式进行了简要探讨。在论述了中英茶文化内涵之间的差异性后,又从两个角度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并最后结合中英茶文化的不同人文内涵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方式的革新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于历史背景及社会发展情况的不同,中西方茶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中西茶文化比较对于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应该充分利用中西茶文化中差异元素,对中西茶文化进行全方位对比,以多元文化充实英语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当代大学生西方文化适应能力,养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3.
唐剑锋 《福建茶叶》2016,(9):300-301
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巨大的指导作用,基于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掌控语感、语境的掌控能力会更强。茶文化源于中国,但是自从茶叶传入英国之后,英国茶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随着世界贸易文化的交流和往来,茶文化也成为了中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个跳板,大学英语也开始逐渐关注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借助茶文化这个平台,能够更好的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也能够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更好地传递英语的价值,本文针对茶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茶文化集中展现和代表着我国传统社会那种勤劳朴实、和谐交际、内涵包容的民族品格和生活习惯,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和精神素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基于茶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的必要性在于它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有利于积极构建中国茶文化软实力。茶文化融入理念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立场在于要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遵循交互主体性和文本间性的原则。基于茶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策略例举:一是基于茶文化的本土化课程知识资源教学策略;二是基于茶文化的互文性比较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而西方世界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影响,也出现了与我国截然不同的茶文化。尽管中西方茶文化在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上差异明显,但是两种异质文化却为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教学素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将中西茶文化差异作为典型跨文化交际案例,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与茶文化密切融合,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较为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剧,我国外语文化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团队、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估等也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将中英茶文化作为切入点,通过学生查资料以及通过视频等方式对两国茶文化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从而推进英语的跨文化教学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中英茶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两者在品茶习惯、饮茶礼仪、茶道精神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当前我国英语文化教学依然存在教学观念、教学评估、教学团队、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以中英茶文化的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英语原版著作、中英茶文化对比等多种形式的载体来推进英语跨文化教学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8.
林娜 《福建茶叶》2017,(12):200-201
随着我国与国外文化交流和贸易的频繁,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增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也就是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本文以中英茶文化的对比为例,探讨如何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培养有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人们对英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西茶文化在精神、物质及语言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为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本文中,笔者对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合中西茶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将中西茶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英两国茶文化具有不同社会环境及历史底蕴,中英茶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对等性。中英茶文化的不对等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促进我国英语文化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英语文化教学应利用中英茶文化的不对等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英语语境的适应力,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课程中,相对于语言教育而言,文化教育一直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但是,随着英语教育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都肯定了文化教育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教学工作者也对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对比的重要作用和引入路径做出了重新审视。本文在对中英茶文化差异及其原因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中英茶文化对比引入英语教学课堂的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展现方式和丰富内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其中不仅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物质元素,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丰富而体系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理念。本文拟从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文化教学的实际推进状况分析入手,结合文化教学对学生培养的整体影响认知,通过融入中英茶文化的具体差异认知,从而探究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机制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英茶文化历史悠久,沉淀了深厚的茶文化,尤其是在品茶习惯、饮茶礼仪和茶道精神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教学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此情况下,以中英茶文化差异为出发点,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或者对比中英文化等方式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并确保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并成为人类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当代大学生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获取很多茶文化的知识。众所周知,英国的茶文化来源于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变得更具英国特色。因此,中英的茶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性表现在英语词汇中。老师在教学前,应当全面的了解英语,利于学生更好的分析出中英茶文化独特的魅力。谈到中英文化的差异,我们就不得不提及时间、饮食习惯以及精神内涵几个方面。本文将从中英文化的差异性入手,将茶文化的观念引入课堂,分析大学课堂中差异性茶文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探讨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创新的教学思路,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创新实施来说,其中所具体使用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诉求,更关键的是其中也包含和诠释了层次化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当前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时,需要我们在理解中英茶文化差异的前提下,通过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从而满足整个教学活动的创新诉求。本文拟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实施的问题及不足出发,结合中英茶文化差异的具体内涵分析,从而探究融入中英茶文化差异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电影教学中加强"价值观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体现的"价值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也在于"价值观念交际","价值观认知"是认知语言学的关键环节。以茶文化为视角切入英语电影教学"中英价值观"比较具有必要性,在代表力上茶文化集中、全面、准确代表了中英文化的核心;在沟通力上,"茶文化英语"成为英语教学中一个显著增加的知识领域。茶文化视角下英语电影教学中中英价值观的差异至少表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分野、长期倾向与短期倾向的分野。  相似文献   

17.
尽管西方茶文化源于我国,但是西方茶文化与中国传统茶文化在语言和非语言层面却存在着较大差异。我国社会应该正确认识、挖掘、利用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从提高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高度,将中西茶文化比较导入到英语教学实践中,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并以中西茶文化差异比较为基点,切实提高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英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贾清艳 《福建茶叶》2016,(7):333-334
英国是一个相对传统的国度,也是欧洲茶文化自主构建最迅速、最完整的国家。在茶叶由中国传入欧洲之后,英国人非常热衷于饮茶,由英国王室和贵族开始,逐渐普及到英国平民,由一个奢侈品转变为英国全民最为时尚、最为健康的饮品和生活日用品。英国建构了自己的茶文化体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茶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在分析中英茶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要以中英茶文化为媒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理解和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何志静  尹鑫 《福建茶叶》2016,(11):394-395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茶文化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底蕴,英国茶文化讲究实用性。本文通过对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比较,对中英不同文化体系进行分析,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中国的茶文化对西方影响也很深。大学英语是连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桥梁。大学生只有学好大学英语才能走近世界,将我国的文化发扬光大。本文阐述了大学英语与茶文化的关系及大学英语在茶文化中的应用;进一步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大学英语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