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柒棋 《福建茶叶》2016,(11):359-360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中不仅讲究茶的味道,还讲究茶的精神。其中茶的要义为清新、淡雅和自然,这些与画家所追求的生活意境不谋而合,中国传统茶文化与传统绘画的艺术风格相契合。本文以明朝时期的画家为例,主要介绍了画家的品格与茶文化的关系、画家对茶文化的爱好以及在绘画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元素更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被广泛的运用在很多的领域。在现代绘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茶元素的身影,茶元素在现代绘画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绘画的形式,还给绘画带来了很多文化内涵,让现代绘画作品更有人文价值和时代意义。本文从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入手,研究了茶元素与现代绘画的结合,分析了茶元素在现代绘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其语言蕴藏着独特的民族性以及特有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对茶文化进行翻译时,是根据不同民族和不同国际语言进行互译的过程,涵盖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底蕴以及社会习俗。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有着重要的传统民族文化价值和民族礼俗,学习茶文化有助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西方文化对于tea这个词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与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因此,深入分析中西茶文化的文化价值和民族内涵,并就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探索,有助于加强对中西茶文化内涵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高杨 《福建茶叶》2016,(7):297-298
中西茶文化在不同的时空有着差异,同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从中国茶与西方咖啡的文化及起源开始研究,并且对中西茶文化在茶室、饮茶起始时间的差异、品茶文化的差异和影响的差异等发面展开论述,试图对中西茶文化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驰 《福建茶叶》2016,(12):380-381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了4700多年,经过千百年的积淀,茶文化的内涵更加深厚,形式也更为丰富,对其他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也开始与更多的艺术形式相融合,创新和改革了传统艺术形式,丰富了艺术与文化的内涵。本文就茶文化在美术绘画中的体现进行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6.
西方茶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建立在我国茶与茶文化西传的基础之上。然而,西方社会并非对我国茶文化进行全盘的吸收与接受,而是通过将这种外来文化与自身社会文化进行融合,促使自身茶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特色。对中西茶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对于了解中西茶文化特点以及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三个层面,对中西茶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并对中西茶文化之间差异的产生原因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陈海生 《福建茶叶》2016,(5):388-389
本文通过对中西传统茶文化和英国pub文化的比较,对中西茶文化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中西茶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叙述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中西茶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同时从课堂导入、创建情景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渗透至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当中,以期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同时能够更为熟练地运用英语知识。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茶文化在我国的美术绘画中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容忽视。一方面,茶文化在风格和内涵方面影响着美术绘画,另一方面,美术绘画也传达着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二者的渗透与融合下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积淀下,茶文化所涉及的精神内涵也在不断扩大,从人们日常生活的饮茶、品茶等,到绘画等文化活动都充分展示了茶文化的文化内涵。在不断的发展中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眼里逐渐变得神圣起来,茶元素与中国的绘画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会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比如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就是十分明显的,而通过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可以看出英语教育中跨文化的不同。因此在进行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中西茶文化差异来入手,本文也基于此,从中西茶文化差异当中研究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国的文化历史当中,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类别。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往的日益密切,时代赋予了中国茶文化更为广泛的内涵,茶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对我国其它文化以及世界的文化都造成较大的影响。茶文化与艺术形式的结合十分普遍,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和改革功不可没,丰富了其他文化形式的内涵。美术绘画是一个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其与茶文化的结合早已屡见不鲜,本文主要分析的就是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马丽华  杨斌 《福建茶叶》2016,(1):228-229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茶是自然之物,有着清新淡雅、闲适悠然的特性,这些特点与画家追求自然的精神境界相吻合。本文以明代画家文征明为例,探讨茶文化与画家绘画风格之间的关系,希望对中国民族传统茶画艺术发展有更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茶的故乡,在两千来年对茶的饮用中,中国茶人创造出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传统茶文化。英国也是一个茶文化大国,尽管其饮茶的历史不过四百多年,但是在英国王室的示范作用以及工业革命的直接作用下,茶文化作为一种国民文化迅速在英国普及,最终形成了以英国茶文化为基础的西方茶文化。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茶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各自民族的语言教学之中。对我国的大学生而言,认识和了解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能够更好地去感受中西之间不同的语言特点、交流方式以及风土人情等。本文就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说起,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意义试论一二。  相似文献   

14.
借助中西茶文化交流,推动英语文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好认识中西茶文化差异。本文选择"茶文化"作为教学基点,从多个维度出发,分析中西茶文化差异,以此为视角,思考英语文化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达到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将文化兴趣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是教学方法与思维的创新体现,也是拓展英语文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判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今天,各国都开始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发展与文化输出,我国也不例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茶文化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新丝绸之路"计划还是"一带一路"计划,茶叶商贸和茶文化输出都是政策规划的重心,但在中西茶文化碰撞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地理因素影响,其产生的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比较中西方典型茶文化的内涵差别,探讨并解决中西茶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翻译障碍。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进程中,无不显露出茶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联,在茶香四溢的茶文化和绘画艺术相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和体验到其不可阻挡的文化艺术魅力。中国传统茶文化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讲究饮茶的口感,而且还形成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和哲理内涵,在中国茶文化中所倡导的清新、淡雅、自然的茶道、茶德精神之中,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谋而合,本文即从中国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互通性入手,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茶与绘画艺术的密切联系,帮助人们更深的体会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不解情缘。  相似文献   

17.
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开展中西茶文化比较,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对中西茶文化做出了解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所具有的英语翻译能力,为此,英语翻译教师有必要对中西茶文化比较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导入策略做出研究与探讨。本文在对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比较的重要性以及中西茶文化差异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英语翻译教学中西茶文化比较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与经济贸易范围的扩大,东西方的各种文化开始产生碰撞和交流,在这种背景下各个国家对产生了大量对于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而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文化,也是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的文化,其中西茶文化的区别可以为我国的英语跨文化教学带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所以本文基于文科视角对中西茶文化间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如何更好的进行英语的跨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针对品茶方式、品茶礼仪和茶道精神,解析了中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差异,然后提出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引入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教学思路,采用对比法展开英语文化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和课外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学著作,掌握中西茶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随着近代贸易的发展,茶逐渐流入了西方国家。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在茶文化的形成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差异。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理解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茶文化的纳入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随着茶叶贸易的不断发展,提高中西茶文化翻译质量的要求也提到了日程上来,所以培养具备专业茶文化翻译人才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中西茶文化翻译为切入点,深刻分析导致中西茶文化翻译出现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希望对中西茶文化英语翻译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