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李渊博 《福建茶叶》2022,(1):101-10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茶文化旅游是推动广大产茶地区"三产融合"的有效途径.文章总结了漳州市茶产业的发展基础与现状,分析了其发展茶文化旅游所存在的问题瓶颈,最后提出了推动茶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漳州市三茶统筹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开发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产业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茶文化旅游开始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在我国产好茶的地方往往是风景名胜区,这便为开发茶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茶文化旅游可以促进茶叶消费,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使收入多样化,促进茶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贾绪红 《福建茶叶》2016,(9):204-205
茶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业态模式,以茶和茶文化为主要内容。它把过去处于幕后的茶叶采摘、生产等上游环节,放置于台前,再结合茶叶的历史演变、饮茶习俗、礼节等内容,从而变成一种可供游客观赏游玩学习的旅游产品。如此,一方面能够用茶产业带动旅游业,另一方面则可以让旅游业反过来促进茶产业发展,从而达到普及茶文化、发展旅游业、推动茶叶经济的三赢局面。  相似文献   

4.
王莉 《福建茶叶》2021,(5):58-59
茶是中国的传统饮料,因其独特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远销世界各地.茶的历史悠久,茶文化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更加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也带动了有关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发展.我国生产好茶叶的地点往往都是知名的生态环境秀美的区域,对开发相关文化旅游项目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并且更加满足了人...  相似文献   

5.
张燕燕 《福建茶叶》2016,(5):164-165
茶文化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发展前景,以茶文化为依托的生态旅游项目与茶产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不仅对掌握茶知识十分有益,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赵庆梅 《福建茶叶》2016,(7):154-155
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日益盛行也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旅游模式。而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是以基于中华茶文化的背景,宣传中国茶生态文化,弘扬中华茶文化精神,结合生态保护以及减少环境破坏为目的的一种社会资源管理方式。本文主要是对茶文化绿色生态管理模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设想。  相似文献   

7.
宋秀虎 《福建茶叶》2016,(2):119-120
近些年来,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逐渐兴起。那么所谓的"绿色"、"生态"实际上是针对传统旅游模式而言的。它是一种强调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新型旅游模式,并且已经逐渐开始替代传统的旅游方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就是基于茶文化背景、以茶文化为媒介,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绿色生态旅游。另外从管理的角度对茶文化的绿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提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旅游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而有效的管理就是为了更好的保障这个目的的实现。本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背景,对茶文化的旅游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几点浅谈。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琳洁 《茶叶》2007,33(3):183-186
本文以我国近年来的茶文化旅游现象为研究对象,试图将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做出阐述,并结合当前茶文化发展现状,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划分为自然景观型、茶乡特色型、农业生态型和人文考古型四种模式。对这四种模式的茶文化旅游描述其发展背景、发展成因以及现实例证。对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所存在的缺陷做出分析并预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经济,绿色无公害,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业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以旅游业为首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优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以茶文化为基本载体,通过研究茶文化的历史,出现的背景,以及在现在的经济要求下茶文化如何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茶文化的共识和认知,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提高附加值,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旅游具有审美、体验、文化和休闲四种功能。其中,游客亲身体验农事(茶种植、采摘)活动是茶文化旅游的精髓,借助农事(茶种植、采摘)活动传承的茶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本质,作为媒介的旅游活动是茶文化旅游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发展杭州茶文化旅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浪平 《中国茶叶》2005,27(4):19-21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而杭州作为龙井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兼古今,集中外,底蕴深厚,别具特色,有"中国茶文化之都"的美誉.将杭州茶文化作为继西湖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旅游资源,极具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朱龙凤 《福建茶叶》2016,(6):153-154
随着绿色生活理念不断深入到社会公众的心里,以及对城市工作压力的缓解,生态旅游项目方兴未艾的发展起来。其中,围绕着茶文化而展开的生态旅游项目也比比皆是。就茶文化而言,需要大力挖掘茶文化中的显性层面、隐性层面。通过讨论和分析,茶文化融入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模式包括:规划茶文化的融入阶段、完成茶文化元素的提炼、创新茶文化的融入模式、控制茶文化融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谢艳  徐仲溪 《福建茶叶》2014,36(6):61-63
本文着重从苏轼在海南所作茶诗词的文化内涵、苏东坡之于海南茶文化融旅游的思考两个方面进行较详细地阐述,旨在挖掘海南旅游新思路,将茶文化与旅游结合,达到进一步推动海南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海南茶文化的推广和加快海南茶产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李坤 《福建茶叶》2016,(5):170-171
体验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出现的一种经济类型。茶文化旅游本身是一种体验活动,将茶文化旅游与体验经济理论相结合,不仅能够挖掘出茶文化中的各种体验功能,同时对体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龚娜 《福建茶叶》2016,(8):104-105
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众多传统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开始由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变成以文化消费和体验为特征的一种休闲旅游。茶文化旅游将"茶文化"与"旅游"双剑合璧,从而使茶叶产业及旅游业的利益均得到最大化。茶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茶文化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旅游业中茶产业的附加值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促进了茶叶消费,进一步推动了茶叶经济的发展。笔者基于茶文化旅游对与之相关的茶叶经济发展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茶文化旅游的背景、茶文化旅游的特征、茶文化旅游对茶叶经济发展等,以期为茶文化旅游与茶叶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事业日渐繁荣,人们对旅游从形式到内涵的要求都越来越高。新的经济发展时代下,茶文化旅游,不仅符合创新旅游的要求,也与我国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相吻合。推动和普及茶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重点以及趋势,本文对此进行几点分析,希望能够为当代旅游事业的发展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7.
贵州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日趋壮大,茶科技支撑不断凸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回顾贵州省茶产业八十四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车燕 《福建茶叶》2016,(3):169-170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相对悠久的历史,加之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所以近些年来,茶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都在不断发展,同时形成了茶的独特文化体系。目前,我国对于茶文化的研究,涉及的理论内容较少,大多数研究也只是表明茶文化对旅游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以茶文化的基本形态为出发点,简单分析城乡茶文化的特点与差别,并且针对不同的出发点探讨对茶文化旅游的影响,从而推动我国茶文化旅游的迅速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旅游活动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近年来,茶文化旅游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科学制定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借助SWOT分析方法,分析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外部机会与挑战,研究提出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应依托资源,网络创新;传承文化,打好名片;培养人才,持续发展的三大策略。  相似文献   

20.
张淑云 《福建茶叶》2016,(3):168-169
茶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旅游项目,也是茶产业和旅游产业成功嫁接的典范。本文对我国茶文化旅游兴起的背景与发展成因进行了梳理,结合对茶文化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指出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还将现存的茶文化旅游的多种形式进行汇总和剖析,并佐以实地经验,通过对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探讨,为茶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发展前景和方向做出了预估,提出了进一步开发茶文化旅游经济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