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力推动下,各领域都呈现出源语和目的语有机融合的明显趋势,在茶事活动领域中,这一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茶事活动中汉语和英语的融合,推动了我国茶文化的向外传播,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推动作用表现得并不够明显,究其原因,在于我国茶事活动的英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英译水平有限,并且在英译的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本文在科学分析当前茶事活动英译的多方面积极效果的基础上,对茶事活动的英译策略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对相关的茶文化学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受到了外国友人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外国人在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此时,茶事活动的英译质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外国人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并间接影响到中国茶文化对外的传播效果。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英译策略对茶事活动进行翻译,将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有效、简明、准确地传达给外国人,就成为了茶事活动英译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当前茶事活动英译现状,对茶事活动的英译问题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分析,希望对相关的茶事活动翻译工作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罗列万 《中国茶叶》2002,24(3):34-34
春光明媚,百花争艳。今年浙江茶事早早展开,并呈现出一片红火的局面。 1.浙江春茶提早开采 受历史少见温暖天气的影响,今年浙江春茶2月上旬3月上旬从温州茶区开始,全省各地自南向北相继开采。与上年相比,开采时间提早了整整半个……  相似文献   

4.
宋晓川 《福建茶叶》2016,(4):193-194
言语障碍限制了茶事活动的对外推广。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语言,利用英语在进行茶事活动的应用和推广,可以提高茶事活动的国际普及率,同时也有利于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游客。本文首先就茶事活动的定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对茶事活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了英语在对外茶事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季彦君 《福建茶叶》2016,(8):263-264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不同历史时期有着独特丰富的茶事活动。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茶事活动也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茶事活动中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英语,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安平 《福建茶叶》2016,(4):394-395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事活动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泡茶饮茶、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等都属于茶事活动范畴。茶事活动中的茶艺背景音乐旋律优美,既展现了传统茶文化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提升了茶事活动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的茶业牵涉到诸多内容,如:茶业政策、茶业法规、茶税征收、茶叶贸易等。在明代年间,茶法在沿袭唐宋旧制之下,还进行了更为严格而规范的管理,并拟定了相关的茶法制度,如:榷茶制度、茶马贸易制度、贡茶制度等。这些茶法政策也在较大程度上推进了茶业经济的发展,在明代制茶技术的划时代变革之下,明代的茶法制度也在变革中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而有效的明代茶法体系。本文重点对明代茶法的建立、变革和监察系统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广东茶业》2007,(1):27-27
广东省作为全国产茶大省之一,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重要茶叶出口口岸,2006年广东茶事活动非常活跃,茶叶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茶事活动有: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在宋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茶文化在官府和平民之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高官、文人、平民都成为了茶文化的参与者和爱好者,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不断向巅峰攀升。我们可以透过宋代的茶事绘画艺术,领略和感受茶文化在宋人中的地位和影响,可以一同与文人骚客一道相约品茗饮茶的乐趣,欣赏茶事绘画的艺术情趣和氛围。本文即从对宋代茶事绘画艺术发展进程的研究出发,深度剖析了宋代茶事绘画的艺术文化内涵,进而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茶文化。  相似文献   

10.
明代统治者对程朱理学非常推崇,但是在思想方面却采取高压态势对待当时的画家文人,这也导致后者虽然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却惮于抒发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不可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以琴棋书画表达自己的志向,寄情于山水之间。它在很大程度上吻合了茶事与茶文化的独特思想。笔者首先论述了明代画家所面临的时代背景,然后列举了若干以茶入画的代表作品,分析它们营造出来的艺术境界。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0,32(3):32-35
三、闻龙年迈愈爱茶明代宁波茶人闻龙(1551—1631)撰写的《茶笺》,仅1000多字,是明代宁波4种茶书中最短的一篇。其实与其说是茶书,不如说是一篇茶文更为合适。顾名思义,作者本人也是把它定位为短篇的——仅为一笺而已。“笺”作为文体,专指短小精悍的书札、奏记一类。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茶叶学会成立于1978年,今年四十周年了。《广东茶业》创刊于1979年,也近四十年了。这四十年来,学会为广东茶叶科技推广、茶科学知识普及、茶产业升级与发展等,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事情,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在此,祝省茶学会生日快乐!我是1981年参加广东省茶叶学会,现是一名已退休的老会员。曾历任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学会刊物《广东茶业》副主编。三十多年来,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茶事活动中,记忆深刻的几点:1.担任“广东省名优茶质量竞赛”评委中记忆犹新的点滴。  相似文献   

13.
蔡襄作为北宋时代的诗人、书法家和茶人,他对茶的贡献极大,撰述了点茶著作《茶录》,为点茶法奠定了基础。此外,蔡襄的茶道和精神美学特征从涉茶诗歌和涉茶书法中也有所体现。本文解释了"茶事美学"的概念;论述了蔡襄《茶录》中呈现的茶事美学特色;浅论了蔡襄茶诗词的制茶之事和思人情怀,以及其书帖中严谨、磅礴和灵动等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闫小荣 《福建茶叶》2016,(9):369-370
中国茶文化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碰撞融合,不仅体现在建筑、景观等物质方面,更呈现在书法、绘画、诗歌等精神层面。我国古代绘画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茶事活动,用精湛高超的画技,让我们可以从直观上看到古人的饮茶习俗和文化。可以说,那些描绘古代茶事题材的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更有着独一无二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竹雨 《茶叶》2014,40(3):172-174
宋代延续中晚唐以来的宴饮之风,北宋徽宗《文会图》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宋代宫廷宴饮的场景,其中所表现的茶事活动更是真实再现了宋代饮茶的习俗.  相似文献   

16.
熊英  张明利 《福建茶叶》2016,(1):226-227
明代茶画发展经历了一个繁荣的历史时期,尤其是明代画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影响着茶画的艺术内涵,因此明代茶画中展现出了和谐淡泊的意境之美。从茶画作品中可以体现出画家的思想心境,而从画家创作的茶画中,又呈现出一种淡雅风韵。从明代茶画中不仅可以看出画家的创作方向和无限情怀,更表现了他们对于人生态度和审美价值的认知与表达。  相似文献   

17.
王传历 《茶叶学报》2022,(3):222-229
经考证,巴是我国(乃至世界)茶的发源地,作为巴人后裔的土家族承袭了其厚重的茶文化历史。土家人不仅把茶作为饮(食)品和药材,还尊崇其为神灵,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在日常的劳作、休闲和祭祀活动中,出于娱乐和宗教信仰的目的,土家人又创作了璀璨的茶歌。研究认为,土家族茶史、茶事和茶歌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逻辑:悠久的茶史为茶事提供了养分;丰富的茶事为茶歌提供了素材;璀璨的茶歌又为茶史和茶事传播提供了渠道。  相似文献   

18.
明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较为成熟的历史时期,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人能够用书画等艺术来表达自己对茶和茶文化的理解。随着中华文化不断发展推动,一系列茶画艺术陆续诞生。到明朝时期,茶画艺术与茶文化一起实现了成熟发展,最典型的就是出现了一大批茶画佳作,因此想要全面认知中国茶画发展历史,就必须从明代茶画发展状况入手,通过有效剖析这一时期茶画的内容,从而对明朝茶文化思想形成全面认知。本文拟从中国茶文化发展内涵描述入手,结合明代茶画发展概况的具体分析,探究其中的茶香墨韵——茶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9.
李霞 《福建茶叶》2016,(6):331-332
日本茶文化兴起于奈良时代,并在室町时代得到较大的发展。日本茶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也会对日语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日本的茶文化受到我国茶文化的影响,但是日本茶文化也有着自身的特色。透过茶字,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日本茶文化的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本文首先对日本茶文化加以说明,并简要分析日语与日本茶文化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就茶字在日语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夏敏 《福建茶叶》2016,(6):380-381
明代茶画受传统茶美学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呈现出独特的虚静清雅的审美情趣。本文分析了茶文化对明代画家文人创作思路的影响,解读了明代茶画所表现的虚静清雅之美的内涵,并对明代茶画虚静清雅审美情趣隐含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探究,认为明代茶画虚静清雅的审美情趣是明代画家文人对高尚境界不懈追求和对自身修养孜孜以求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