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研究了中华鲟仔鱼从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丰年虫和水蚯蚓到能正常适应摄食人工饲料这一过程中鱼苗所处不同阶段的食性转换驯化,结果表明:初次开口摄食在8-10日龄,卵黄基本吸收完毕,营养完全依靠外界供给,即由内营养阶段转为外营养阶段。此时开始投丰年虫,成活率达85%;养殖7-10d改投喂水蚯蚓,水蚯蚓依仔鱼口径大小剁碎成段,此阶段成活率为80%;养殖30日后开始投喂微粒饲料,鱼苗出现大量死亡,成活率陡降至60%;待鱼苗能正常摄食微粒饲料后改投喂颗粒饲料,成活率又回升至70%。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鲟鱼仔鱼的养殖成活率,挑选适宜的开口饵料,以水蚯蚓、配合饲料、水蚯蚓+配合饲料(混合饲料)为开口饵料,分别投喂5日龄杂交鲟仔鱼28d,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杂交鲟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水蚯蚓28d后,杂交鲟仔鱼体重为(0.52±0.15)g,体长为(5.81±0.25)cm,比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分别提高16.0%、52.94%和92.38%、40%;成活率以投喂水蚯蚓的最高,为73%,比混合饲料和配合饲料组提高19百分点和33百分点。天然饵料水蚯蚓作为鲟鱼仔鱼开口饲料更具有适口性,其饲喂仔鱼的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适合作杂交鲟仔鱼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投喂3种常见的鱼类开口饵料,以筛选多鳞白甲鱼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旨在为多鳞白甲鱼的大规模苗种培育和人工配合饵料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丰年虫、微粒子配合饲料、蛋黄3种开口饵料投喂多鳞白甲鱼仔鱼30 d,研究多鳞白甲鱼在这3种不同开口饵料投喂下的成活率和生长变化情况。[结果]多鳞白甲鱼仔鱼在开口阶段,投喂丰年虫和微粒饲料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也能满足仔鱼生长的需要,而投喂蛋黄表现为成活率低、生长速度缓慢。[结论]3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多鳞白甲鱼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饥饿胁迫和不同开口饵料对大刺鳅仔鱼摄食、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为大刺鳅早期苗种培育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测定饥饿对初孵仔鱼卵黄囊、油球的吸收和死亡不可逆点(PNR);选用枝角类、丰年虫无节幼体、蛋黄、虾奶粉和A#鱼苗开口料作为大刺鳅仔鱼开口饵料,投喂24 d,分析不同开口饵料对大刺鳅仔鱼生长的影响。【结果】在水温(27.0±1.5)℃的条件下,仔鱼6日龄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达100%,PNR发生在14~15日龄,其摄食能力和饥饿耐受性相对较强,饥饿延缓了仔鱼对卵黄囊和油球的吸收;仔鱼能够摄食枝角类和丰年虫无节幼体等活饵,投喂1 d后的开口摄食率达100%,且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成活率;而仔鱼不摄食蛋黄、虾奶粉和A~#鱼苗开口料等人工饵料,其生长、成活率与饥饿组无差异(P0.05)。【结论】枝角类和丰年虫无节幼体是大刺鳅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5.
不同开口饵料对丁[鱼岁]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投喂不同饵抖对丁<鱼岁>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经过21d的试验.投喂水蚯蚓 配合饲料组的生长速度及成活率最高,而投喂蛋黄 配合饲料组的生长速度及成活率最低.丁<鱼岁>仔鱼的最适饵料是水蚯蚓 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投喂不同饵料对丁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经过21d的试验,投喂水蚯蚓+配合饲料组的生长速度及成活率最高,而投喂蛋黄+配合饲料组的生长速度及成活率最低。丁仔鱼的最适饵料是水蚯蚓+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不同饵料对大口鲇鱼苗生长速度的影响,采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饵料的投喂试验.结果:孵化出5d的鱼苗以喂水蚤较好;鱼苗达到3~5cm后,分别投喂鱼浆和水蚯蚓,以投喂水蚯蚓生长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大鳞鲃Barbus capito仔鱼的最佳开口饵料,采用豆浆、蛋黄、丰年虫和轮虫投喂仔鱼,并对仔鱼的生长性能和鱼体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日龄后,各试验鱼体质量和体长迅速增加;轮虫组大鳞鲃仔鱼生长情况最佳,14、19、24日龄时,其体质量、全长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蛋白质含量为16.45%,脂肪含量为8.79%;其次是丰年虫组,24日龄时仔鱼体质量、全长和成活率分别为1545.2mg、22.509 mm和88.7%,显著高于蛋黄组和豆浆组(P0.05);蛋黄组仔鱼14日龄之前全长和体质量增长较快,后期增长不明显;豆浆组仔鱼生长速率和成活率最低。研究表明,14日龄可能是大鳞鲃仔鱼开口的关键点,用小球藻培育的轮虫最适合作为大鳞鲃仔鱼的开口饵料,前期可配合使用蛋黄等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9.
将同一批泥鳅仔鱼分为5组,根据饵料不同分为小球藻饵料组(A组)、蛋黄饵料组(B组)、豆浆饵料组(C组)、丰年虫无节幼体组(D组)和鱼肉糜组(E组)等,进行了开口饵料的选择试验。经30 d 培育,结果表明,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组(D组)泥鳅仔鱼成活率较高,分别为82%,显著高于其他4组,(D组)泥鳅仔鱼的生长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10.
不同转食饵料对圆口铜鱼幼苗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丰年虫、水蚯蚓、微囊饲料3种饵料的不同配合策略,对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仔稚鱼投喂60 d,以研究对其存活率和生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的存活率、全长、体长、体重均高于其他试验组,特定生长率为(4.44±0.30)%/d,显著高于对照组和W15微囊饲料组。15日龄后转投微囊饲料组的全长、体长、体重和特定生长率最低。不同的转食策略对圆口铜鱼仔稚鱼的存活及生长有显著的影响,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能有效地提高存活率及生长率。  相似文献   

11.
倒刺鲃仔鱼饥饿耐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7.0±0.5)℃条件下,通过饥饿试验,观察了饥饿对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仔鱼摄食、生长与形态变化和存活的影响,研究饥饿胁迫下倒刺鲃仔鱼的饥饿耐力。结果表明:倒刺鲃5日龄仔鱼初次开口的摄食率达90%,6-11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持续达100%,12日龄开始下降,17日龄进入饥饿不可逆点(PNR);延迟1-8 d投喂对仔鱼存活的影响不显著,之后,仔鱼的成活率随延迟投喂天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饥饿仔鱼超过50%死亡率发生在PNR前1 d;完全饥饿条件下,饥饿0-7 d内,仔鱼全长为正增长,之后,全长开始转为负增长,饥饿仔鱼鳍褶消失速度减缓,臀鳍芽发育停滞,腹鳍芽未能形成,在接近或处在PNR期时,仔鱼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出现脊索弯曲、头大身瘦、肠道萎缩、胆囊膨大且里面充满黄绿色胆汁以及"胸角"等现象。从形态上的变化可对倒刺鲃仔鱼的营养水平作出初步判断。倒刺鲃仔鱼的补偿生长能力和耐饥饿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复方中草药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建立恩诺沙星肝损伤模型,在水温(15.5±1)℃下对3组自组中草药复方的保肝作用进行了筛选比较研究,试验设5组,对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1+龄施氏鲟以每天2%体质量投喂基础饲料,对3组复方中草药组施氏鲟投喂相应中草药药饵,试验进行至第11天时,复方中草药组及模型对照组分别口灌160 mg/kg(体质量)恩诺沙星,连续10 d,空白对照组以等量双蒸水代替,口灌期间各组仍按原方式继续投喂(基础饲料或药饵),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血清中与肝损伤相关的活性物质含量及酶活性,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供试鲟血清中T-AOC能力显著下降(P0.05),T-SOD活力极显著下降(P0.01),ALT、AST活力和MDA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肝组织切片显示,器质性病变明显,肝损伤建模成功;3组复方中草药均可升高供试鲟血清中T-SOD活力、T-AOC能力,降低MDA含量和AST、ALT活力;供试鲟血清生化指标同其肝组织病理变化趋势相吻合。研究表明,3组复方中草药均能有效减轻恩诺沙星致施氏鲟肝细胞损伤,并对肝细胞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尤其复方三中草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糖源对鲟鱼生长、饲料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共配制5种含有不同糖源(葡萄糖、蔗糖、糊精、玉米淀粉、小麦淀粉)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31.88±1.96)g的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8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的成活率和日摄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葡萄糖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饲料系数则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糊精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为最高,且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但与玉米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葡萄糖组的血糖、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均为最高,其中血糖和血清胆固醇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血清甘油三酯指标则与蔗糖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3个试验组(P0.05);糊精组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余各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糊精组肝糖原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葡萄糖组和小麦淀粉组(P0.05);葡萄糖组粗脂肪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小麦淀粉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与玉米淀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更适宜作为杂交鲟幼鱼饲料糖源。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育期蓖麻叶片乙醇抽提物对小菜蛾幼虫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浸有初果期、盛果期、成熟前期的蓖麻叶片乙醇抽提物的滤纸,测定抽提物对小菜蛾幼虫的嗅觉反应;以上述3种抽提物浸泡过的包荣叶片为试验材料,测定抽提物对小菜蛾幼虫的取食行为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菜蛾对不同生育期蓖麻叶片抽提物有明显的嗅觉反应,其中,对2龄幼虫的驱避率存80%以上,对4龄幼虫的驱避率在65%以上.不同生育期蓖麻叶片抽提物对小菜蛾的驱避作用不同,初果期的驱避作用较弱,成熟前期的作用相对较强.3种抽提物对小菜蛾低龄幼虫的取食屠有明显的影响,但对高龄幼虫取食量的影响不明显.蓖麻叶片抽提物对小菜蛾取食行为有明显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在处理过的包菜叶片上,小菜蛾取食活动次数和每次取食活动用于取食的时间减少,平均取食间的间隔时间延长.成熟前期蓖麻叶片的乙醇抽提物对小菜蛾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明显较初果期强.抽提物对小菜蛾幼虫的存活率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细鳞斜颌鲴仔鱼饥饿试验与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细鳞斜颌鲴仔鱼不可逆点,确定其从孵化池移养至培育池塘的最佳时间,为人工育苗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对卵黄囊期细鳞斜颌鲴仔鱼分别进行饥饿与正常投饵的对比试验,观察内源性营养转化为外源性营养的过程中,饥饿对卵黄囊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确定其不可逆点.[结果]在27~29℃的水温条件下,初孵仔鱼卵黄囊体积为0.34934 mm3,5日龄消失;3~4日龄为内源性营养与外源性营养的混合期,最高初次摄食率(96.7%)出现在5日龄,至6日龄下降到46.7%,即进入不可逆期,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约7d.与正常投饵的仔鱼(仔鱼存活率约75%,瞬时生长率0.2383)相比,饥饿组仔鱼从4日龄开始,其存活率明显下降,至15日龄全部死亡;在生长方面,也是4日龄以前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但此后逐渐出现负增长,其瞬时生长率仅0.1093.[结论]在27~29℃的水温条件下,人工繁育的细鳞斜颌鲴仔鱼宜在3日龄时从孵化池移养至培育池,同时提供适宜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6.
海洋酵母培育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海洋酵母(Rhodotorula sp.)作为单细胞藻类的替代饵料培育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从生长速度(G)、浮游期成活率(SRP)、变态成活率(SRM)、特定生长率(SGR)和40%樽形幼体出现时间(T)等5个指标比较了海洋酵母组(Z9)与不同种类和比例单胞藻混合饵料组(8个组合,Z1~Z8)的投喂效果;并确定了不同发育阶段海洋酵母的最佳投喂组合。结果表明:海洋酵母能够促进刺参幼体的正常发育和变态。ANOVA分析表明,不同饵料组间的生长和变态率等指标差异显著,Z2和Z9两组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优于其他单胞藻混合组。投喂不同数量的海洋酵母对浮游幼体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幼虫的最佳饲养方式与饲料投放量,设置CK、T1-T5共6个试验组分别开展无基质饲养和基质饲养试验,其中T1-T3基质组同时开展饲料投放量对比试验。试验表明基质饲养组幼虫存活率明显高于无基质饲养组,从幼虫存活率而言更适于规模化人工饲养蝙蝠蛾幼虫;饲料投放量对比处理中T1试验组幼虫存活率明显高于T2和T3试验组,可以表明在一定饲料投放区间内增加饲料投放量有利于提高蝙蝠蛾幼虫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初次摄食期和不可逆点(PNR),为提高人工繁育黄鳝苗成活率和饵料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刚出膜黄鳝仔鱼分别进行饥饿试验和正常投喂试验,观察卵黄囊吸收、仔鱼生长及初次摄食率的变化,分析饥饿对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不可逆点。【结果】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黄鳝仔鱼于5日龄(出膜后第6d)开始向外界摄食,8日龄卵黄囊吸收殆尽,5~8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9日龄摄食率达到峰值(96%),16日龄进入饥饿期;在饥饿状态下,8日龄仔鱼体长达最大值(3.20±0.0760cm),此后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仔鱼体重于7日龄达最大值(0.0205±0.0533g),此后不断下降;饥饿仔鱼的肥满度一直呈下降趋势,进入不可逆期后体色逐渐发黑,身体呈非正常扭曲,摄食能力极大降低,外界干扰时出现颤抖、打转现象直至死亡。【结论】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黄鳝仔鱼的最佳投喂时机在8日龄,16日龄抵达不可逆点。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茯苓Poria cocos等3种中草药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体质量为0.09~0.10 kg)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分别设置黄芪组、甘草组、茯苓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尾施氏鲟,饲养水温为22℃,每日按照0.30、0.24、0.30 g/kg(体质量)的剂量给施氏鲟口灌中草药水煎剂1次,连续给药21 d,对照组口灌蒸馏水;停药24 h后先从每组取15尾施氏鲟放入恒温水族箱(30℃)中热刺激2 h,再与每组剩余的15尾施氏鲟(饲养水温为22℃)一同从尾静脉采血并取鱼鳃、肝、幽门盲囊、胃、肠组织,测定鱼血清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能力和6种组织中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茯苓-常温组施氏鲟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黄芪-高温组、茯苓-高温组施氏鲟血清中白细胞吞噬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施氏鲟肠中溶菌酶活性较高,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最低值出现在对照-高温组,为(0.63±0.29)μg/mL,显著低于对照-常温组(P0.05),黄芪-高温组施氏鲟幽门盲囊中溶菌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研究表明,3种中草药对施氏鲟血清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能力和部分免疫器官中溶菌酶活性均有一定提高和促进作用,其中黄芪可能对鱼体抗热应激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