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延安1号中部烟叶和上部烟叶为材料,对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上棚、中棚和底棚烟叶分别达到黄片青筋、主脉变软时转火进入定色期的烤后烟叶的等级结构、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烟叶烘烤变黄期各棚间变黄程度差别较大,中部烟叶中棚变黄程度达到黄片青筋、主脉变软时转火,烤后烟叶上等烟比例较上棚和底棚分别提高了15.9%和23.4%,外观质量最好,化学成分协调,感官质量评价最优;在上棚达到黄片青筋、主脉变软时转火,则微带青烟叶比例较大;在底棚达到黄片青筋、主脉变软时转火,则变黄过度,杂色烟比例较高;上部烟叶底棚变黄程度达到黄片青筋、主脉变软时转火,烤后上等烟比例较上棚和中棚分别提高了47.4%和20.7%,淀粉含量分别降低12.6%和5.7%,化学成分趋于协调,感官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2.
就烘烤和变黄后期不同变黄程度对烤后烟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烘烤能使烟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总量大幅度增加,烤后可比烤前增加1.1倍,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变黄期,且与变黄后期烟叶变黄程度有关,表现在,随着烟叶变黄程度的提高,多数游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总量明显提高,但丝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减少,甘氨酸、半胱氨酸和丙氨酸几乎不受影响.认为烘烤上部烟叶时,应在40~42 ℃耐心烘烤,充分变黄,为定色期香气物质合成提供更多的前体物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烟农准确把握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变黄程度做指导。[方法]针对烤烟品种红大与云烟85的烘烤特性,对不同部位的烟叶在变黄期设置不同的变黄标准,对烤后烟叶的品质进行检测。[结果]随着变黄程度的提高,2个品种烤后烟叶的质量变化有所不同。在外观质量上,红大逐步改善,云烟85先提高后降低;在化学成分上,红大3个部位的表现基本一致,总氮含量逐步降低,还原糖含量逐渐提高,其他指标影响不大,云烟85下部叶总氮、糖含量表现与红大相似,中上部烟叶的内在化学成分含量差异不大;在评吸质量上,2个品种评吸指标的变化总体趋势是随着变黄程度的提高,中、上部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有提高的趋势,余味逐步改善,杂气、刺激性略有增加,但部分评吸指标变化幅度有所不同。[结论]该研究可为满足卷烟工业对特色烟叶原料的需求及烤后烟叶的提质增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变黄阶段温湿度对烟叶焦油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采用温湿度二因素回归最优设计,研究贵烟4号变黄阶段烘烤环境与烤后烟叶焦油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温度32~42℃、相对湿度75%~95%范围内,随着变黄湿度的逐渐升高,烤后烟叶焦油含量表现出先逐渐增加而后又下降的趋势;随着变黄温度的逐渐升高,烤后烟叶焦油含量表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控制变黄温度35.3~36.8℃、相对湿度75%~80%或90%~95%皆有利于降低焦油含量,但烘烤降焦与增质增香可能存在一定矛盾。  相似文献   

5.
不同烘烤工艺对红花大金元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红花大金元品种在东南多雨生态烟区的烘烤特性,利用智能烘烤箱开展了变黄期不同变黄温度和变黄程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红大烟叶变黄期叶尖和叶缘失水较快难变黄,变黄后期和定色期较难排水定色,单位面积产量和均价相对较低,但烤后烟叶颜色桔黄、色度较浓、油分较足、闻香突出。红大各部位烟叶以变黄期变黄温度和变黄程度较高、鲜干比较小,外观质量更好,化学成分以及协调性较好,经济性状整体较高。在江西省生态条件下烘烤红大烟叶变黄期采用较高的变黄温度(下部叶40℃、中部叶39℃,上部叶38℃)和较高的变黄程度(全烤烟叶90%以上青筋黄片后转火升温)烟叶的整体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6.
以云烟87品种为材料,研究密集烤房烟叶烘烤采摘成熟度和变黄程度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等级结构及均价的影响,为减少青杂烟叶比例、提高烟叶质量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不同采摘成熟度及下、中、上部烟叶都以二棚变黄程度支脉变黄2/3的T2处理综合表现较好,能够改善烟叶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协调性,中、上等烟比例、均价、桔黄烟叶比例较高,低次烟叶比例较低,随着变黄程度的提高青烟减少,中、上部烟叶杂色烟叶比例有所增加,下部烟叶杂色烟叶比例和糟烟比例有降低趋势;下、中、上部烟叶以成熟时采摘,烤后烟叶质量明显好于尚熟烟叶和过熟烟叶,下部烟叶尚熟烟叶明显好于过熟烟叶,中、上部烟叶尚熟烟叶和过熟烟叶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7.
以云烟87品种为材料,研究密集烤房烟叶烘烤采摘成熟度和变黄程度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等级结构及均价的影响,为减少青杂烟叶比例、提高烟叶质量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不同采摘成熟度及下、中、上部烟叶都以二棚变黄程度支脉变黄2/3的T2处理综合表现较好,能够改善烟叶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协调性,中、上等烟比例、均价、桔黄烟叶比例较高,低次烟叶比例较低,随着变黄程度的提高青烟减少,中、上部烟叶杂色烟叶比例有所增加,下部烟叶杂色烟叶比例和糟烟比例有降低趋势;下、中、上部烟叶以成熟时采摘,烤后烟叶质量明显好于尚熟烟叶和过熟烟叶,下部烟叶尚熟烟叶明显好于过熟烟叶,中、上部烟叶尚熟烟叶和过熟烟叶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8.
烤烟密集烘烤变黄期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香气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密集烘烤变黄阶段烤烟类胡萝卜素组分、酶活性及其降解香气成分含量的变化,为密集烤房烘烤工艺优化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的电热式温湿自控密集烤烟箱,研究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变黄期烤烟类胡萝卜素各组分降解、相关酶活性变化及其降解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变黄期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叶黄质、新黄质、紫黄质)含量均随烘烤过程推进而逐渐降低。其中低温低湿变黄(T1)和低温中湿变黄(T2)β-胡萝卜素在变黄结束时含量较低,其值分别为17.14 μg?g-1 FW、19.00 μg?g-1 FW。叶黄质、新黄质、紫黄质含量在各处理中随温湿度的降低而降低。低温变黄处理β-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叶黄质、新黄质、紫黄质)的比例和烤前相比均有所升高,高温变黄处理则与之相反。不同处理叶黄质与叶黄素的比例和烤前比均升高,而新黄质和紫黄质则与之相反。烤后烟叶T1、T2处理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尤其是T2处理,其值为76.31 μg?g-1。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香气成分含量以T2处理最高,为87.5634 μg?g-1,其次为T1处理,为81.1192 μg?g-1,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变黄期T1、T2处理有利于脂氧合酶(LOX)、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充分表达,使类胡萝卜素降解更充分。相关分析表明,烘烤中变黄期POD活性与类胡萝卜素各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变黄期低温和相对较低的湿度条件下,保持相对较高的酶活性,使LOX与POD之间的协同拮抗作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并在36—48 h适当延长相对较长的时间,对充分降解类胡萝卜素物质和改善烟叶香气品质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韩式密集烤房与三段式烘烤工艺技术,研究不同变黄程度转定色条件下上部叶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烘烤时间的延伸,9成黄转定色条件下,上部叶总糖、还原糖含量较高,但淀粉、烟碱、总氮、蛋白质降解充分;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含量适中,各成分比例较协调。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206最优回归设计方案,研究了不同烘烤变黄温、湿度对烤烟中部叶总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试验温湿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总酚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湿度对总酚的影响则与温度相反,温度对总酚含量的影响大于湿度,中温及高湿更有利于总酚含量的增加。综合考虑,以提高总酚含量从而增加烟叶中香气值,建议变黄环境在温度35.8—36.7℃、相对湿度93.0%-95.0%(即干湿差2.0℃)这宜。  相似文献   

11.
烘烤凋萎时机对翠碧1号中部烟叶香气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烘烤变黄期不同凋萎时机对烤烟翠碧1号中部叶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凋萎时机的延迟,香气成分的总量和中性香气成分总量,均呈明显增加趋势,但主要清香成分和主要浓香成分的比值呈下降趋势;酸性香气成分总量先升后降;碱性香气成分总量先降后升.  相似文献   

12.
密集烘烤后期湿度对烤烟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改善烟叶香气品质和优化密集烘烤工艺,在四川省凉山州以云烟85中部叶和上部叶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密集烘烤定色后期(47℃~54℃)、干筋前期(54℃~60℃)、干筋后期(60℃~68℃)不同湿度处理对烤后中上部烟叶致香物质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集烘烤后期高湿(T6)能显著提高中部烟叶致香物质总量和新植二烯含量,低湿处理(T1)的大部分致香物质含量较低,但以T3(定色后期低湿度,干筋期高湿度)处理各类致香物质含量最高,且感官评吸质量最佳;在上部叶中,各类致香物质(除新植二烯)和致香物质总量以定色后期和干筋前期低湿,干筋后期高湿(T5)处理最高,评吸质量以T5处理最好,T6处理其次;相关分析表明,大部分评吸指标与各类致香物质之间呈正相关,且不同部位烟叶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强弱有所不同,中部叶大部分指标间的相关性要好于上部叶.综合考虑,在试验中,中部叶烘烤后期湿球温度以T3(定色后期36℃~37℃,干筋前期39℃~40℃,干筋后期41℃~42℃)、上部叶以T5(定色后期36℃~37℃,干筋前期37℃~38℃,干筋后期41℃~42℃)处理为最佳,能改善烟叶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上部烟叶烘烤质量及工业可用性,以一次性采收上部叶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变黄期不同干湿球温度差对上部烟叶化学成分、致香物质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变黄期干球温度为38℃,干湿球温度差为1.5℃时可以增强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和致香物质含量,明显改善外观质量和感官评吸质量,促进烤后烟叶各项经济性状上升,从而有利于提高上部烟叶的产质量。  相似文献   

14.
定色后期稳温点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普洱市景东县烟区烟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部位最佳采收成熟度烟叶定色阶段后期稳温点的研究,分析了定色后期不同稳温处理与烟叶化学成分、致香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变黄期采用"低温慢变黄"处理,上部成熟烟叶54℃稳温16 h、中部成熟烟叶稳温8 h、下部适熟烟叶稳温16 h的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在较适宜范围,糖碱比、氮碱比较为适宜,钾氯比均大于4,接近或符合优质烟叶的特征;烟叶致香物质总量及各类中性致香物质总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由此表明通过优化烟叶烘烤工艺能使各部位烟叶品质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烤烟调制过程中果糖含量的变化规律,采用不同的调制工艺对烤烟下部、中部和上部适熟烟叶进行调制,比较不同部位烟叶果糖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探索不同调制工艺对烟叶果糖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叶果糖含量在调制前较低,调制后升高;不同部位烟叶间果糖含量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随着调制进程的推进,烟叶果糖含量逐渐增加,在调制36~84 h(即变黄后期—定色期)不同部位烟叶增幅不同,差异较大;在当地调制工艺的基础上,变黄期延长12 h有利于烟叶果糖含量的增加,定色期和干筋期延长12 h的影响较小;烤后烟叶果糖含量越高,其评吸质量表现越好,越利于卷烟原料需求。因此,建议适当延长变黄期调制时间,使烟叶中的果糖更进一步转化,以提高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烤烟品种、部位及海拔、土壤类型的烟叶样品进行致香物质化验,将检出的83种化合物按官能团归为6类,应用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初步探究了品种、部位及海拔、土壤类型对6类致香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检出的83种化合物中,有73种可以归属于对烟叶香气有较大影响的6类致香物质。其中,醛、酮34种,醇8种,酯、类酯7种,酚6种,呋喃8种,氮杂环10种。(2)6类致香物质在烟叶中的含量排序为:醛、酮>醇>酯、类酯>酚>呋喃>氮杂环。(3)不同品种烟叶致香物质含量由高到低排序是:红花大金元(红大)>云烟87>云烟85>K326;不同土壤类型烟叶排序是:红壤>黄壤>紫色土>棕壤>水稻土;部位间的排序为:上部>中部;海拔1600m以下烟叶致香物质含量低于1600m以上区域;在海拔1600~2200m的区域内,致香物质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在三段式烘烤工艺配套技术条件下不同变黄程度烤烟烟叶内淀粉酶的活性及与其相关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变黄处理下,淀粉酶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规律,其中,下部叶八成黄、中部叶十成黄、上部叶十成黄的淀粉酶活性整体上最高.随着烘烤时间的延长,烟叶内淀粉、还原糖含量升高,其中,下部叶的八成黄、中部叶的九成黄、上部叶的十成黄表现最为明显.淀粉与还原糖含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烟叶烘烤后,下部叶在七至八成黄转火定色条件下,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各成分间比例协调;中部叶在八至九成黄转火定色条件下,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各成分间比例协调;上部叶在十成黄转火定色条件下,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各成分间比例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