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的支持下,以江西省信丰县大塘埠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斑块多样性(斑块大小和数量、斑块形状)、景观类型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景观格局多样性(破碎度、聚集度)等指标,分析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项目区景观多样性的变化:项目区以耕地(水田和旱地)为基质的状况进一步加强,斑块类型和数目明显减少,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降低,土地集中连片,优势度和聚集度增加,项目区总体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多样性变化的结果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整理区域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局部生态环境效益的下降,以耕地数量增长为主的土地整理模式应该转变为以土地质量的提高为主.综合考虑土地搭理对区域景观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生境景观连接度是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功能维持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图论理论的景观连接度方法可将生物个体和种群的扩散距离与行为反应纳入土地整理效应分析之中。本文基于景观连接度理论方法,以竹镇镇重点土地整理项目区双龙村为研究区,利用GIS平台和Conefor 26软件,选择反映不同物种空间扩散能力的9个景观距离阈值,探讨了土地整理项目区整理前后不同景观阈值下连接度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整理前后各生境斑块对景观连接度的重要程度,识别重要斑块变化规模与空间范围,从功能角度评价整理后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整理后的综合连接度指数(IIC)和概率连接度指数(PC)值分别比整理前平均降低了4558%,3903%,说明土地整理对当地景观连接度造成了不利影响;巨型斑块对生境斑块景观连通性的贡献大且稳定,且随着距离阈值的增大,许多小型斑块、中型斑块对维持景观连接度的贡献作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
在利用现时高分辨率航片获取大比例尺、翔实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特点进行了景观分类,选择和计算了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优势度、分离度、破碎度指数及斑块分形维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对浙江省桐乡市大麻镇进行了小尺度、大比例尺(1∶2000)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景观多样性指数与最大多样性指数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区内的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较大,优势度数值高,耕地成为起支配作用的优势景观,如果将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当成一种景观类型,则研究区内整体景观生态特征明显由农业景观所支配;其他农用地景观类型的景观破碎度最高,受人为干扰和破坏最为严重,因近年来土地整理的实施,耕地景观以面积大而且形状较规则的斑块广泛分布于研究区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景观的斑块几何形状趋近于简单且规则,但受人为干扰程度大。  相似文献   

4.
典型丘陵区土地整治景观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土地整治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运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以河南省新县浒湾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选取9个景观指标,对项目区内土地整治前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斑块数量减少超过50%,平均斑块面积增加超过50%,最大斑块指数和面积加权的平均形状因子分别降低12.06%和24.17%;景观水平的平均形状指数略有增加,蔓延度指数增加14.56%,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分别降低24.63%和18.13%。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耕地的机械化操作和集约化经营,而且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效益。  相似文献   

5.
《天津农业科学》2015,(12):84-88
以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Fragstats工具,从景观斑块数、斑块形状、聚散性、多样性、均匀度等方面对习水县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地斑块面积占总面积的61.88%,其次是耕地占30.91%,形成林地、耕地这两个优势明显的景观类型环绕交错分布的景观特征。景观整体多样性与均匀度均不高,景观优势度较高,有相对较高的聚集程度与连通性。为习水县土地整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景观生态效应评价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工具。将景观生态学引入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选取了景观的伸长指数、分维数、景观优势度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破碎度指数5个指标,对研究区域土地整理规划实施前后的景观格局作了比较分析,肯定了土地整理规划的景观生态成效。研究表明,景观生态学和土地整理的结合,具有完善项目区景观结构和功能、提高项目区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景观空间格局及景观多样性分析是大专院校校园建设的重要参考之一。本文将分维分析、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斑块伸长指数、多样性、优势度、聚集度、相对丰富度、修改的分维数和破碎度等指标,研究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古城区校园景观空间格局及景观多样性。结果显示,公共服务用地、教学用地、生活用地和水体的平均斑块分维数较低,道路、绿化用地、空置地、附属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平均斑块分位数较高,斑块形状较为复杂。通过对东校区和西校区景观格局的比较研究,得出东校区景观多样性低、优势度、聚集度高、相对丰富度、修改的分维数和破碎度低;西校区景观多样性高,优势度、聚集度低,相对丰富度、修改的分维数和破碎度高的结论。建议在东校区生态敏感的边界带栽植绿化,建立生态廊道,提高多样性,增强景观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8.
伍第政  王婧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21-15522
探讨东莞市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可促进东莞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选用斑块数、斑块平均大小、破碎化指数、分维数、边界密度、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东莞市1988~2006年土地镶嵌结构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东莞市土地景观格局破碎化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建设用地斑块不断入侵、同化耕地景观与自然景观斑块,研究区景观斑块数量不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迅速减小,表明东莞市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1995年以后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增速较慢,表明研究区在城市急剧扩张以后更注重城市的整体发展,景观破碎化的速度逐渐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9.
赵中华  李春林  郄瑞卿  李清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58-4659,4702
以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下,结合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软件包Fragstats3.3,结合景观面积、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等景观特征指数、计算公式,从景观斑块面积特征,景观斑块密度大小及差异特征,景观斑块多样性、均匀度特征方面,对磐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磐石市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土地后备资源不丰富。在此基础上,就磐石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增加景观的稳定性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强调应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加强废弃工矿用地整理;合理安排重点城镇用地规模。  相似文献   

10.
石河子荒漠绿洲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玲  吕新  高秀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689-1691
以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在GIS支持下编制了石河子土地利用景观图。在此基础上选取多种景观指数,从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空间构型指数、斑块特征指数等3个方面,定量地分析石河子荒漠绿洲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景观的主要斑块类型为耕地和水域,二者面积之和占全区的58%左右;此绿洲景观以耕地、园地、林地以及城镇工矿用地等形式镶嵌在景观中,他们由于受到绿洲内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分形指数大,破碎度高;耕地及城镇工矿用地的分布均比较分散,水域沼泽及未利用土地分布较集中。景观优势度较低,说明景观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且各拼块类型在景观中均匀分布。各景观类型受干扰程度较大,景观处于不稳定状态。总体上看,石河子地区的景观较复杂,多样性指数较大,破碎化程度较高,景观异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7年黄龙山蔡家川林场1:50000林相图和卫星航片的解译,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头面积、斑块数、斑块周长、分形维数和邻近度指数等方面对该区景观格局和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林地面积最大、最完整,其他景观类型多呈小面积零散分布;苗圃、采伐迹地、未成林地和预备造林地景观组分在景观中的周长比例及斑块边界周长较小,破碎化程度较高;各景观组分的分形维数均较低(接近于1),说明各景观组分斑块边界的褶皱程度较低,整个景观的边界形状较简单;林地的邻近度指数最大,破碎化程度最低,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2.
陈德超  杜景龙  孙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58-16760,16817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迁,深入理解变化的内在动力机制,是满足区域人地协调发展的需要。以苏州环太湖地区为例,采用1986、1998、2003年TM数据,通过解译获得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信息,进而对太湖生态保护岸线进行缓冲区分析,计算最大斑块所占面积比例(LPI)、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面积斑块分形指数(FRAC_M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蔓延度指数(CONTAG)7种景观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迁,为区域规划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区内主要的用地类型,其面积比例普遍超过60%,建设用地在不断增加,并且1998年以后增加的幅度变大;景观总体格局遭到破坏,建设用地增加所导致的最大斑块面积比例不断上升,斑块数量减少,斑块密度下降,景观均匀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杨奎奇  赵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166-7168
笔者选取了淮安市楚州区、洪泽县进行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研究,采用了景观格局指数法分析了2区域2000年相关景观格局指数。研究表明:①2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区别较大,其中洪泽县受人类干扰较少的景观类型占52.52%,而楚州区仅为14.24%,这也受客观因素制约。②2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按平均斑块面积由大到小排序,楚州区为耕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林地;洪泽县为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林地。③2区域景观要素类型的结构特征表明楚州区较洪译县耕地破碎度、空间导质性更大;2区域斑块数量均较多,但洪译县斑块密度更小,且其建设用地景观形状更趋于规则;两区域的水域景观差别显著;两区域林地、未利用土地景观面积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其景观形状指数差别也不大。④2区域总体景观特征表明,洪泽县景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相对较高,优势度指数、破碎化指数相对较低。该研究总体反映了在研究区域的人类活动处于过度状态。  相似文献   

14.
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IS和Fragstats的软件技术支持下,以1988年和2008年福州市两期的土地利用图为数据源,对福州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年来福州地区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耕地、林地和水体转化为建设用地。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多样性指数上升,优势度下降,景观格局趋于均质稳定化。斑块聚集度下降,向离散化方向发展,景观蔓延度也降低,进而反映了人为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立红  付伟  张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44-245,260
选取景观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斑块面积标准差、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分维数、相似邻接比指数和聚集度指数8个景观特征指数,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济南市南部近郊区的9类景观生态类型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揭示出研究区盲目的土地开发,造成耕地斑块破碎化严重,林地转为非林用地等破碎化程度的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黄骅市栅格影像的景观指数计算,获得10个斑块类型的景观指数和9个景观水平的指数。对黄骅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重分类,通过对景观指数的分析,得出黄骅市农业景观、荒漠景观等景观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骅市景观整体聚集程度较高、多样性显著、均匀度较高、破碎化程度较高,形成以农业景观为景观基质,荒漠、陆地景观散碎分布,工业、水域景观团块式分布,居住、交通运输景观规律分布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7.
将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的5个排土场按照植被覆盖和地形划分为8个基本景观类型,包括耕地、草地、草灌混交、灌木混交、乔草混交、乔灌混交、新造复垦地和退化地,总计496个斑块。利用3S技术和分形理论对景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景观特性及其变化的分形性质。结果表明:分维数的大小反映了景观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和平均斑块面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反映了排土场内景观斑块的不规则程度和复杂程度;乔灌混交地和灌木混交地保持着较高的分维数,新造复垦地和草地的分维数较低,其它景观类型的分维数则差别不大;植被景观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在南排土场、西排土场受地表物质组成和地形的影响为主,其多样性指数较高,在内排土场、西排扩大区受植被类型的影响为主;草灌混交地的景观多样性远高于其它现有的复垦植被区,但其景观优势度则保持在较低水平上。南排、西排及西排扩大区的景观过程以控制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为主,内排则着重发展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多种效益的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