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播期对吉林省不同品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不同播期对吉林省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试验以吉林省主栽品种通单258、华科425、农华106为材料,进行5个播期处理试验,播期设置分别为:4月28日(T1)、5月4日(T2)、5月11日(T3)、5月18日(T4)、5月25日(T5)。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各品种玉米生育期均不同程度缩短,并且播期越晚,干物质积累量越低。玉米开花期前,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显著,花后晚播处理叶面积指数下降快于早播处理。推迟播期,不同品种百粒重降低,产量下降,T1处理产量与T4、T5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适时早播,有利于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玉米播期与产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单产高低,不仅与播期直接相关,而且差距是随播期延迟逐渐增大。试验材料进一步说明在川西北“老旱区”,要提高玉米单产,变“春春播为迟春播,迟夏播为早夏播”的思路是正确的。调整播期是避灾增产的可靠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淮海不同夏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对播期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淮海地区18个主栽品种为材料,进行3个播期处理,播期分别为6月3日、6月13日、6月23日,探讨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对播期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夏玉米生育期缩短,株高、穗位高、穗三叶叶面积和单株干物重均呈降低趋势。不同玉米品种的百粒重和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产量下降。不同播期条件下各种指标变动小的品种适应性强,适播期长,这些品种通过保持相对稳定的生育期、较大的光合叶面积,从而保证了较高的干物质积累,最终获得较稳定的产量。因此,适时早播有利于提高产量。在无法满足早播时,可以选择抗逆性强、适播期较长的联创825或产量优势强的迪卡653等品种,以避免高温或晚播造成的减产。 相似文献
4.
播期对吉林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2010~2011年在吉林省梨树县进行春玉米5个播期试验(SE、E、M、L、SL为2010年4月21日、5月2日、5月13日、5月23日及6月2日播期,2011年为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及6月1日播期),探讨播期对吉林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均有显著的影响。随播期推迟,春玉米生育期缩短;相对于SE和SL处理,M处理下叶面积指数较高且维持天数较长,有利于春玉米光合作用以及干物质积累;播期对春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表现为SE与M处理间差异不大,SL与SE、M处理相比干物质积累明显降低。试验播期范围内播期对产量影响显著,随播期的推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百粒重在SE、E和M处理间无差异,与前3个播期相比,由于灌浆期缩短导致L和SL处理的百粒重显著下降;穗粒数与开花-子粒形成期内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在2010年M处理下获得最大产量(11490.6 kg/hm2),吉林西南部春玉米播期在5月中旬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不同播期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2017年,在哈尔滨地区以早熟、中熟、晚熟不同熟期各2个玉米品种为试材,设6个播种处理,明确不同播期对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探索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玉米品种的播期,选择在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需要的替代品种。结果表明,哈尔滨当地品种最迟播种时间为5月6日,能够保证玉米正常成熟。在5月6日后中熟品种产量高于晚熟品种,产量均呈降低趋势。若前期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播种推迟至5月中旬左右时,应选择中熟品种代替晚熟品种,确保玉米产量安全。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设置3个播种日期,对比研究不同播种日期对两个玉米品种产量、生物量、氮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XY335在早播和晚播处理下,产量比中播处理分别提高11.5%和5.1%;ZD958在早播和中播处理下,产量较晚播分别提高15.8%和11.1%。在VT-R6期,XY335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早播和晚播较中播分别提高6.8%和2.7%、31.5%和11.4%,ZD958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早播和中播较晚播分别提高26.6%和25.9%、99.2%和59.4%。在早播处理下,XY335、ZD958具有较高的花后干物质和氮素分配,分别达到了58.5%和63.2%、49.1%和52.2%。在公主岭地区,两个品种均适宜早播,但XY335播期范围更广,适宜播期均通过提高VT-R6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而提升产量。 相似文献
7.
8.
2017-2018年以早熟(鑫鑫1号)、中熟(富民985)和晚熟(沈玉21)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3个播期对不同熟期品种玉米子粒产量、茎秆力学特性及倒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晚熟品种早播子粒产量最高,比中播和晚播处理分别增加7.6%和28.4%。中熟品种早播,茎秆拉力(SBF)、基部第3节间穿刺强度(RPSTI)和第4节间压碎强度(RCSFI)较中播和晚播处理分别提高10.0%~24.7%和15.1%~57.3%。晚熟品种早播,SBF、RPSTI和RCSFI较中播和晚播处理分别提高27.2%~33.8%和34.0%~70.7%,中熟和晚熟品种播期推迟倒伏率最大增幅分别达49.2%和61.2%。综上,推荐采用中晚熟品种适期早播以提高玉米产量和生理成熟后茎秆质量,降低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对夏玉米生育期、高度、茎粗、叶面积指数与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产量要素的影响。[方法 ]于2019年开展为期1年的分播期试验,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采用裂区试验,设4个播期处理,分别在5月31日(B1)、6月10日(B2)、6月20日(B3)、6月30日(B4)播种。每处理设4个重复。[结果]晚播处理前期发育期进程加快,后期发育期天数差异不明显,最终造成随着播期的推迟,发育期天数逐渐缩短并且B4处理在灌浆后期日均温度低于灌浆所需温度而停止灌浆,导致玉米无法完全成熟;随着播期推迟不仅增加了倒伏的风险和乳熟期光合速率逐渐降低,同时加上随着播期推迟果穗变短变细,从而影响干物重积累,最终导致产量降低。[结论]考虑鹤壁地区常年小麦收获期在6月2—10日,在6月2—15日播种对玉米产量的提高将更有利。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研究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创制提高玉米产量的适宜的耕作方法。以郑单958为试材,利用吉林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田,对免耕、翻耕、旋耕和深松4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出苗率、干物质重及产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松耕作保苗率提高11.3%~14.6%,深松耕作显著提高玉米干物质重,其地上部分较免耕、翻耕和传统耕作提高幅度为4.9%~19.2%,地下部根系提高幅度为2.8%~90.1%。深松耕作较其他处理玉米产量增幅为8.3%~11.5%,留茬深松是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有效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密度、肥料对甜糯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据正交设计原理,对甜糯玉米的产量在品种、密度、肥料配比等三个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因素对甜糯玉米鲜穗产量的影响效果依次为:品种、密度、肥料;在一定范围内,甜糯玉米鲜穗产量随密度的升高而增加;适量施用K肥可以提高产量;并找到了适宜本地的甜糯玉米高产栽培措施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期对荞麦产量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荞麦分甜荞和苦荞,属于小宗粮食作物.荞麦营养丰富,其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含量高于水稻、玉米、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还含有禾谷类粮食作物所不具有的芦丁和叶绿素.荞麦还是良好的药用作物,具有降血脂、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对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胃炎等有一定的疗效,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起到抗炎防癌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营养、保健品需求意识的增强.荞麦将成为21世纪人们的重要食品和保健佳品.辽宁省传统上习惯在立秋后播种荞麦,单产水平较低,严重影响荞麦的发展和种植面积的扩大.本文就选择荞麦的适宜播期,提高荞麦产量方面做些探索,以促进荞麦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6.
17.
以丹玉39为试验材料,在3种不同种植形式(2比空、大垄双行和清种)和3种不同播种方式(双株定向种植、双株紧靠种植和单株种植)条件下,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变化与产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双株定向播种方式下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均较高,双株定向播种、大垄双行种植形式下净光合速率最高,为18.20μmol/(m2.s);双株定向播种、清种种植形式下产量最高,为10 786.50 kg/hm2,双株定向播种、大垄双行种植形式下产量次之,为10 260.00 kg/hm2。大垄双行与双株定向组合较清种与双株定向组合的光合速率更高,说明大垄双行的种植形式更有益于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不同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玉米移栽密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有效穗的多少,有效穗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产量构成的高低.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而增加,试验结果表明,临奥1号新组合,以公顷移栽48 000株,产量最高,效益最好,是该县玉米种植的主要移栽密度。 相似文献
19.
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机插秧是一种新型节约化水稻生产技术,也是现代稻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育苗难一直是制约机插技术的一个瓶颈问题.本试验旨在通过对不同育秧基质的育苗方式比较和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寻找简化、节本、安全的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