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桓仁县大南沟林场12年生优树自由授粉子代测定林历年树高,胸径的观测数据,分析了优树家系的增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树高,径,材积分别高出对照3.86%,11.0%,28.93%,根据不同年龄的家系方差分量,遗传力的变化规律,年龄间遗传相关系数的变化趋势,认为胸径是日本落叶松早期选择的主要指标,树高的早期选择年龄为5年生,胸径的早期选择年龄为7年生,并对早期选择的风险作了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日本落叶松优树家系早期选择年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桓仁县大南沟林场12年生日本落叶松优树自由授粉子代测定林历年树高、胸径的观测数据,分析了优树家系不同年龄的家系遗传方差分量、遗传力的大小及变化趋势;研究了不同年龄间遗传相关系数的变化;估算了早期选择效率。结果表明,树高的早期选择年龄为5年生,胸径的早期选择年龄为7年生,选择精度可达80%以上。早期选择的主要指标是胸径。  相似文献   

3.
日本落叶松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早期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日本落叶松胸径、树高早-晚相关性,以6年生时的胸径作为选择指标依据,对湖北省建始县长岭岗日本落叶松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子代开展了早期测定。结果表明:种子园子代生长明显高于母树林和速生丰产林子代,其胸径、树高生长分别是母树林子代的1.16、1.09倍,是速生丰产林子代的1.71、1.49倍;以所有参试家系的胸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为标准,早期选择的7个优良家系所获得的遗传增益为12.3%。  相似文献   

4.
根据35株优树种子培育2年生苗,用选优林分的混合种苗为对照建立子代林。在林龄5、7、11、17年生4个林龄段,调查研究家系的生长和实际增益。子代林没有进行间伐前,林龄11年生时35个家系平均胸径、树高分别为对照的110.07%、103.88%,单株材积122.31%。  相似文献   

5.
6.
兴安落叶松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初级种子园中的5年生兴安落叶松幼树高生长资料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低强度选择下可以选出30%左右的优良家系,初步估算了用这些中选无性系组建1.5代种子园可带来的遗传增益,并提出了在大兴安岭地区组建落叶松1.5代种子园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日本落叶松无性系早期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参试的77个无性系中选出72个无性系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无性系间在树高、胸径生长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同对照相比,树高、胸径生长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的有15个无性系;树高和胸径同时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的有8个无性系,其中F0—19、中1—2这两个无性系树高和胸径均达极显著差异。采用指数选择法共初选无性系16个,其树高生长比对照提高33%~76%;胸径生长比对照提高26%~91%。  相似文献   

8.
短轮伐期日本落叶松家系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湖北省建始县长岭岗林场 15年生日本落叶松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 ,研究纸浆材轮伐期内不同年龄阶段生长性状的家系间遗传变异、早 -晚相关关系及主要遗传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确定早期选择年龄及早期选择因子。结果表明 :各年龄胸径、树高不仅在家系水平上存在着极显著的变异 ,家系内个体间也存在着丰富的变异 ,具有很大的遗传改良潜力 ,家系和家系内个体选择是日本落叶松改良的主体 ;性状的方差分量、遗传力、变异系数在树木生长过程中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 ,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胸径、树高的早 -晚相关十分紧密 ,且这种相关关系主要受遗传因素制约 ;对胸径和树高进行家系早期选择的最适年龄为 6年生 ,进行家系内个体选择年龄为 8年生 ,胸径作为早期选择指标较树高更能准确地表达成熟时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采用wricke的生境价和Fai的遗传稳定性方法综合测定了日本落叶松29个优树家系在三个地点的高生长稳定性。测定结果,选出了L—10、L—27和L—7三个比较稳定的家系,发现绝大多数生长较快的家系属于不稳定的类型。即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各家系高生长表现出明显差异。并利用家系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效应,预测了部分家系的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10.
辽东山区日本落叶松用材林优树选择标准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辽宁东部山区日本落叶松用材林的调查,初选优树25株,优势木75株。经过t经验,初步确定日本落叶松用材林优树选择的最低标准为:树高超过优势木平均树高的8%,胸径超过优势木平均胸径的14%,材积超过优势木平均材积的46%,该标准适用于辽宁省东部山区日本落叶松用材林的优树选择。  相似文献   

11.
日本落叶松种源选择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79年始,进行了两次日本落叶松次生种源选择。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显著;辽宁庄河、桓仁、本溪和吉林东丰种源最适应鄂西山区发展速生丰产优质工业用材林。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用树干解析方法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进行生长变异、早晚相关及早期选择的效率研究,确定了最佳早期选择年龄。  相似文献   

13.
日本落叶松无性系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日本落叶松优良无性系的引种栽培试验,初选出适宜于山西省中山山地发展的6个日本落叶松无性系。经对其遗传力测定,树高和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351和0.31;利用性状表现水平分析法对其性状表现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由高到低依次为日永8、日永85×长3、日永85×长4C、日永8×长12、日永11和日永85×长13。  相似文献   

14.
岫岩青凉山日本落叶松种子园优良家系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定日本落叶松无性系优良基因型的遗传传递能力。本文分别对岫岩县朝阳乡鸽子洞和汤沟乡后边半同胞子代家系测定林(代号为8601和9001),进行了测定与选择。通过材积生长测定,方差分析与差异显著性检验,8601子代林共筛选生长优良家系12个,9001子代林共筛选生长优良家系14个。通过遗传力、遗传增益估算、两个子代林、共筛选优良家系18个。其材料平均遗传力为0.7685,平均遗传增益36.96%,平  相似文献   

15.
对日本落叶松种子园59个自由授粉家系多点6年研究结果表明,家系生长性状有明显遗传变异,家系遗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明显。初步选出的优良家系树高遗传增益达7%~27%,可在生产中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完全随机区组,8次重复,5株小区的造林试验设计,分析了24株优树子代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优树子代间在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量上差异显著,家系平均值(H_f=357.3cm;D_f=2.94cm;V_f=0.001 435m~3)明显大于对照(H_(CK)=318.3cm;D_(CK)=2.56cm;V_(CK)=0.000 933m~3)。运用通径分析,确定了日本落叶松幼龄期选择的主要指标是树高、胸径和冻害指数。最后对日本落叶松优树子代的潜在增益效果进行了估算,为生产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长白落叶松材质性状早期相关及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90株30年生长白落叶松材性变异及早期预测的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度的变异在10龄趋于稳定,此时基本密度的幼-熟龄相关也达显著水平,选择效率处于分布的峰顶。所以,10龄被确定为基本密度的最佳选择年龄。管胞长度幼-熟龄相关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分析日本落叶松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测定林(5块试验林,119个家系,1962个单株)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旨在开展二代优树选择,为在湖北等北亚热带高山区建立第2代种子园提供种质资源。研究结果表明:各遗传测定林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显著。胸径、树高及材积性状的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18~0.73,0.17~0.59和0.19~0.78,家系遗传力为0.34~0.80,0.42~0.79和0.18~0.81,单株遗传力一般低于家系遗传力。利用最佳线性预测(BLP)估算单株育种值。对比配合选择和家系/家系内选择2种选择方法表明,配合选择得到的二代优树群体遗传多样性高于由家系/家系内选择得到的二代优树群体,2种方法所得到的预期遗传增益相似。基于兼顾高遗传增益和广泛遗传基础的原则,认为配合选择方法选出的二代优树更适合用于日本落叶松高世代种子园的建立。最终采用配合选择方法选出来自49个家系的二代优树137株;5块子代测定林入选二代优树的材积期望遗传增益分别为26%,98.3%,42.9%,24%和56.4%。  相似文献   

19.
日本落叶松原生种源早期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利用6 a生的日本落叶松生长数据对湖北省建始县长岭岗林场的日本落叶松原生种源试验林进行了分析.根据日本落叶松生长早一晚相关性,以6 a生时的胸径作为选择指标依据,对日本落叶松原生种源开展了早期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从日本引种的原生种源213个家系之间差异极显著,日本天然林产家系、日本各林业试验场种子园产家系和中国产混...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介绍了1989~2004年间进行的日本落叶松家系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家系间生长差异大,相关关系紧密,从日本落叶松59个家系中,选育出日本落叶松优良家系20个,占1/3,比对照材积提高2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