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裴先文 《北京农业》2006,(10):19-20
双孢蘑菇又名白蘑菇、洋蘑菇.双孢菇属草腐菌,中低温性菇类,适宜稍碱性土壤.新疆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双孢菇,经济效益极好,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在库尔勒利用日光温室冬季生产双孢菇,每米2可产8~10千克菇,667米2地一季的纯利润可达1万~2万元.如果采用地下补温方式生产双孢菇,由于克服了耗能大,占用空间多等问题.同时,采用地下补温方式生产双孢菇,最大的优点是提高了温室内的地温,使冬季室内地温稍高于气温,极利于食用菌的生长,每米2产菇达16千克,比普通加温温室产量提高了一倍,使667米2一季的纯利润达到3.6万元,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现将关键技术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遵化市近年来利用废弃作物秸秆(小麦秸、玉米秸)及动物粪便发展特色食用菌(双孢菇)产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平均亩效益10万元以上。遵化市怡众特色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就是专业生产双孢菇的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3.
双孢菇覆土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朝阳县从2005年开始进行温室高棵作物架下套作双孢菇试验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农民增收节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覆土是双孢菇栽培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技术环节。现将几年来自己的一点心得总结如下:覆土就是在双孢菇培养料表面覆盖一层土粒,其作用是:防止培养料中的水分过度蒸发,稳定培养料的湿度;改善培养料的通气状况,促使菌丝体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土粒对菇体能起到支撑作用;覆土层中有一种球形菌丝微生物,它能利用双孢菇菌丝体产生的挥发代谢物(如乙烯类物质)而大量繁殖,这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鲁南地区栽培双孢菇一般均采用日光温室,其规格一般是跨度6.5m,长50m,脊高2.8~3.0m,采用床架栽培,330m2的温室可栽培双孢菇520m2。温室要曝晒数日,待培养料进棚前4~5天扣棚膜,并加盖草帘遮荫。栽培品种为AS2796气生型菌株。双孢菇栽培管理技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双孢菇又名白蘑菇、洋蘑菇。是世界上栽培量最大,产量最高的食用菌。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农民因双孢菇产业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岫岩2003年开始从事双孢菇生产,但由于技术掌握甚微,导致损失现象屡见不鲜。2009年,我们结合岫岩实际,改变了原有冷棚,并推广了二次发酵等先进技术,在岫岩洋河镇温室内获得成功栽培,每平方米产量达到20千克,生物学转化率超过70%,投入产出比达到1:4。推广温  相似文献   

6.
适宜畦面套作双孢菇的蔬菜主要有番茄、青椒、茄子、黄瓜等品种。以温室跨度7米计算,每畦(畦宽1米)可铺双孢菇培养料1.5~2平方米。  相似文献   

7.
小型温室环境监控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光温室可以为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使作物生长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设计了一种小型温室环境调控系统,实现可调可控适宜作物生长的温室环境。该系统由环境控制器、作物生长影像仪和上位机软件组成。控制器采用PLC实现,通过控制器采集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等环境信息,控制加热器、加湿器、卷帘、湿帘、水泵、风机、微喷、通风和补光灯等执行设备,达到现场调控温室环境的目的;作物生长影像仪通过定点摄像头扑捉作物生长图像,观察作物生长态势;上位机软件主要用于实现远程控制、历史数据查询与数据导出等功能。该系统经过试验验证,可以实现温室环境的温湿度调控。  相似文献   

8.
双孢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广泛、产量最高、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互助县的设施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温室种植双孢菇的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  相似文献   

9.
<正>为充分挖掘保护地设施的增产增收潜力,根据双孢菇和番茄、青椒等果菜类各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中高棵果菜类畦面套种双孢菇的试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栽培原理及技术关键总结如下。一、栽培技术要点果菜类畦面套种双孢菇栽培模式双孢菇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双孢菇培养料的堆制发酵时间,一般在主栽作物定植前  相似文献   

10.
温室果菜套种双孢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菜类畦面套种双孢菇栽培模式中,双孢菇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双孢菇培养料的堆制发酵时间,一般在主栽作物定植前一个月左右建堆,如果9月上旬定植蔬菜,则在8月初就应建堆发酵。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温室作物生长模型重用性和共享性差的问题,建立了基于Agent的温室作物生长模拟系统,分析了模型集成的模型Agent、管理Agent、通信传输系统和模型目录服务器的结构和功能,建立了基于XML的温室作物生长模拟Agent、目录服务器和Agent间通信表示方法,采用程序-逻辑混合(PLM)方法实现模型表示。以JADE平台为基础,开发了温室作物生长模拟系统软件。以黄瓜生长模型进行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所建立的温室黄瓜生长模型能实现温室黄瓜生长的模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介绍了凉州区目光温室双孢菇一番茄轮作模式栽培技术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13.
温室大棚辣椒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大棚可以实现作物生长环境调控,本文探讨了温室大棚辣椒栽培技术,为辣椒优质丰产,促进经济作物种植、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温室生产已成为当前朝阳市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为充分挖掘保护地设施内含的增产增收潜力,根据双孢菇和番茄、青椒等果菜类各自的生物学特性,笔者等进行了中高棵果菜类畦面套种双孢菇的试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秸秆基质压缩块栽培双孢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石建森  武旭  李青  任丽萍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0):1064-1066
作物秸秆是自然界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双孢菇可以充分利用其营养物质。但由于秸秆质地疏松、容积率小,导致菇棚利用率低。提出了秸秆基质压缩块双孢菇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此栽培模式可有效提高双孢菇单位面积的产量,从而提高菇棚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有效获取温室作物信息,可以提高温室环境控制智能化水平.本文总结了图像采集及图像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温室智能控制系统中增加摄像机获取蔬菜作物图像的基础上,并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处理温室黄瓜的多种形态参数,进而为判断作物的生长发育时期及实现温室蔬菜栽培智能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能耗估算系统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能耗估算计算机系统,实现中国温室的动态区划,明确中国温室作物周年生产光热资源与能耗分布状况。【方法】针对温室作物生产特点,确定10个温室气候区划指标,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进行气候区划,并建立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系统。将温室气候区划系统与温室作物周年生产能耗预测模型相结合,建立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能耗估算计算机系统,并以Venlo型玻璃温室及温室主栽作物黄瓜和番茄作物为例,利用中国621个标准气象站30年(1971—2000)的逐日气象资料,对系统进行应用实例分析。【结果】系统将中国区划为温室作物生产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3个一级区域和9个二级区(每个一级区分为I级、II级、III级区)。适宜区的特点是一年中适宜温室作物生产时期长,温室冬季加温能耗低,决定温室作物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子是适宜温室作物生产时期的总太阳总辐射量。次适宜和不适宜区的特点是温室冬季加温时间长、能耗高,夏季降温能耗少,决定温室作物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子是温室需要进行加热时期的负积温。【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系统一方面可以根据历史气候资料年代的变化进行温室气候动态区划,明确不同气候区温室作物生产光热资源分布动态,另一方面可以应用于计算不同类型温室和不同作物在不同温室温度控制目标下,各个温室气候区域的温室作物周年生产能耗,为中国不同类型温室投资风险评估、以及从能耗角度优化温室结构设计和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8.
研究温室大棚内温度变化,以及不同时期温度的变化对温室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情况,得出各主要温室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温度指标,为实现对温室生产的合理调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双孢菇是食用菌产量最多的一个菇种 ,以鲜食、加工制罐为主 ,也是国际性商品化生产的重要食用菌种类。双孢菇滋味鲜美 ,富含蛋白质、多糖等营养成份 ,对改善食物营养结构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上称为保健食品。为了增加我市食用菌生产种类 ,保护“天宝工程”,实现利用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 ,开发菌类产品 ,实现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笔者近几年引进栽培双孢菇试验 ,用取之不完 ,用之不尽的农作物 (麦草 )秸秆为原料生产双孢菇 ,通过几年在商州扬峪河的示范推广 ,面积达1万 m2 ,1 m2平菇产菇 8kg,每公斤市场价按 4元计…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以下几方面内容:辽宁省温室作物生产面积和产值相差悬殊;在一定条件下建设温室投资与种植效益成正比;选择适销对路作物实现规模生产是实现高效益的关键;应用新品种、先进实用技术是提高现有日光温室结构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多项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温室产量,改善了作物的品质,确保了效益的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